蒙恬是秦始皇身边的重要大将,掌握着秦帝国最精锐的军事力量,是秦国柱石。他精通谋略,战功卓著,灭六国、驱胡虏,奠定了秦帝国一统天下的不世基业。然而,随着秦始皇的突然离世,奸祟当道,他被逼自*,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一、出身名门蒙恬(公元前248—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山东省蒙阴县人。蒙恬出身将门,一门三代忠良。祖父蒙骜在秦昭王时期,因赫赫战功被拜为上卿,位高权重。父亲蒙武协助秦将王翦灭楚,立下军功,被拜为内史,蒙家成为秦国将门勋贵,声名显赫。
在如此好的家庭环境中,蒙恬耳濡目染,从小便对军事谋略苦学不已,年纪轻轻便武艺高强、熟读兵法。随后跟随名将王贲攻伐齐国,立下战功,成为秦始皇的心腹爱将,深得圣眷。《史记》中有此记载:“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
二、驱逐胡虏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亘古未有的千秋霸业,始皇帝实至名归,他和他帝国的辉煌,永载史册。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北方草原又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敌人—匈奴。
匈奴从何而来,史学界尚无定论,在秦汉之交时迅速强大。他们骑马作战,来去如风,迅如闪电,让秦军防不胜防。更要命的是还占领了水草肥美的河套平原,该地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作为一个战略凸点,使匈奴可以随时俯冲进攻中原。
秦始皇一直追求长生不老,后来有个方士告诉他:亡秦者,胡也。秦始皇发兵进击匈奴做打算,于是秦始皇开始了第四次巡游。从潼关北上一直到山西,转了邯郸、秦皇岛后,再绕了半圈回到咸阳。勘察好地势之后,秦始皇发兵三十万,用于进击匈奴。并且还修筑了长城与秦直道,派十万精兵守护该处。
秦始皇是一个极具魄力的人,在秦始皇看来,自己的无敌军队打击匈奴不费吹灰之力,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当然这其中,大将蒙恬也有不少功劳。
《史记》记载:“秦以战车开路,箭矢如蝗,步骑大军随后掩*,匈奴大溃。”从中我们可看出,蒙恬的战术以步兵、骑兵相互结合,同时还有先进的战车加入,配合弓兵可实现远近距离交替作战,体现了蒙恬多兵种协作的作战思想。对于只靠个人勇武骑马冲*的匈奴人,具有非常大的优势,第一次交锋就给匈奴人迎头痛击。
第二年,蒙恬继续扩大战果,连战连捷,收复河套平原,击退匈奴。贾谊曾称赞到,“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大概意思为:当时的胡人,因为惧怕秦始皇以及蒙恬的军队,都不敢南下来放牧。由此可以看出,蒙恬对秦国北方边境的安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含冤自尽“春草离离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千枝笔,难写孤臣一片心。”清人阎秉庚的诗句,道出了这位战国制霸名将的悲惨结局。蒙恬本有机会可以中兴秦国,可是他的忠心连累了他,沙场豪杰最终死于奸佞之手,可惜可叹。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时,把自己给累死了。不但没能长生不老,反而让自己短命,走到沙丘宫这个地方,驾崩归天了。
沙丘宫,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大平台村南,商纣王在此自焚、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这回轮到了秦始皇,仿佛不少帝王,都走不出这看似平平无奇之地,出了名的“困龙之地”。
笔者认为,秦始皇最大的错误就是不立太子、不立皇后,因为他妄想着长生不老,觉得自己不需要太子。后宫无主,这就给奸佞篡权提供了可乘之机。
秦始皇临终前召唤贴身宦官赵高,口谕传位于扶苏,然而他信错了人,往日里忠心耿耿的赵高,摇身一变,成了千古奸祟,反转太快,秦始皇根本想不到。
人走茶凉,秦始皇生前威风赫赫,但死后还是成了一具尸体,啥用也没了。赵高弯了几十年的腰杆一下硬了起来,扶苏、蒙恬那两小子成天与其作对,让他俩掌权,那可不行。
然后他就联络了同样野心勃勃的丞相李斯,秦朝丞相权力极大,李斯能做的事太多了,两个人合谋秘不发丧,假传圣旨赐死扶苏和蒙恬。
老实人扶苏一下便死了,武夫蒙恬梗着脖子不肯死,赵高只能将他和其弟弟蒙毅一起抓回。这时候胡亥已经即位,生米煮成了熟饭,再次赐死,蒙恬的经验还是浅,在忠心的蛊惑下,一仰脖,喝了毒酒死了。
蒙恬的死亡,导致秦军军心涣散。虽然是胡亥继位,但实际是赵高掌实权,在这一残暴统治下,没几年,就把一个辉煌大秦帝国给折腾没了。
一代纵横疆场的名将,就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感叹。
作者:我方团队张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