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的意思,秦字拆开解释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5 11:07:33

文言文翻译误点诊治

作者:陈益林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的意思,秦字拆开解释(1)

生活中,除了真善美,毋庸讳言,还存在着不少的假丑恶。因此,我们在教学生掌握审美能力之外,还应该教学生学会“审丑”,这样才能让学生避免因幼稚天真而受骗上当之虞。高考主观检测题的复习解题指导中,教师除了给学生提供成功的答题范式借鉴,还要十分重视搜集整理学生答题过程中冒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误点”,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映的方式加以诊断剖析,使学生认清致误之因,获取匡谬之技。下面以文言文翻译为讲题,例说如下:

误点之一:不需翻译强翻译

例、原文: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04年辽宁卷)

译文:于是就颁赐给王罴铁制的文券,说只要荆州城得以保全就授予他本州刺史一职。

解说: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译句中将“铁券”译为“铁制的文券”不妥。原句中的“铁券”是器物名称,翻译时原样保留,不必翻译。

误点之二:错将今义当古义

例1、 原文: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04年全国卷Ⅰ)译文:郡中不产稻谷,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解说:古:“谷”泛指一切粮食。今: “谷”词义缩小,特指稻谷。译句中将译为“稻谷”不妥,原句中的“谷”应指所有粮食。

例2、原文:隐处泽,身自耕佣。(04年全国卷Ⅰ)

译文:隐居在贫穷的水边,亲自种田做工。

解说:古:“穷”指“不得志”“偏僻”等义。今: “穷” 词义转移,指“生活困难”。译句中将“穷”译为“贫穷”不妥,原句中的“穷”应指“僻远”。

例3:原文:意气益厉,乘胜逐。(04年天津卷)

译文: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方追击。

解说:译句中把“北”译成“北方”不当,“北”在古代有“溃败(的军队)”之意,如《过秦论》中“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北”。例3句中的“北”亦属此义。

误点之三:该译词语漏翻译

例1、原文:每曲意事二人,勣不少降节。 (04年江苏卷)

译文:(蔡京)常常曲意事二人,徐勣并没有降低自己的品节来(接纳蔡京)。

解说:译句没有把“曲意事”译出来,应当译成“违心地奉承”。

例2、原文:人各有志,吾岂以禄易之哉。(04年江苏卷)

译文: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利禄改变它呢?

解说: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

误点之四:单音人名不加姓

例1、原文:丞后进之,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05年湖北省八校联考卷)

译文:丞后来又送鱼给他,就拿出先前悬挂着的东西(给他看)来杜绝他送鱼的想法。

解说:原句中的“续”姓“羊”名“续”,翻译时应将姓名一齐写出,否则极易产生误解。例2、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何以至此?

译文: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要不然,怎么会(对你)不客气到这种地步呢?

解说:原句中的“籍”是项羽的名字。翻译时应将连姓带名一齐写出,否则也易产生误解。

误点之五:单音双音没转换

例1、原文:后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05年湖北省八校联考卷)

译文:后来又送鱼给他,续就拿出先前悬挂着的东西(给他看)来杜绝他送鱼的想法。

解说:古文中以单音节词语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语为主。翻译时,古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语都应用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语来替换。根据原文中的上下文,原句中的“丞”应指“府丞”。如果不明确转换为双音节词语译出,极易让人产生误会。

误点之六:语境推断缺能力

例1、原文:裴矩能廷折,不肯面从。(03年高考卷)

译文:裴矩于是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解说:在中学阶段,考生对“遂”字当“于是,就”解接触比较多,于是不少考生在2003年高考中先入为主,不辨语境,将“遂”字误译为“于是”。其实根据语境,应看出例1原文是唐太宗对原先在隋朝对隋炀帝“无所谏诤,但取容而已”的裴矩在大唐的朝堂上“能廷折”的正直行为大感意外的言语,所以文中的“遂”应译作“竟然”。

例2、原文:贤多财,则损其志;愚多财,则益其过。(04全国卷Ⅳ)

译文:有才德的人并且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钱财多,就会增加他的过失。

解说:根据语境,原文中的两个“而”都应译作“如果”。“而”作“如果”解,课文中早有佐证:“吾攻赵,旦暮且下,而(如果)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而”是高考必考的18个常用文言虚词之一。高考必考的18个常用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考生对这18个文言常用虚词的各种义项应牢记在心。唯有熟记它们,才能在具体语境中准确识别其意义和用法。下面介绍一种用谐音法和荒诞联想法巧记文言18个常用虚词的口诀:
与其则(择)乎焉于(腌鱼),

何若乃者(择)也与(野鱼)。

因为(野鱼之味比腌鱼之味鲜美),而且(野鱼的营养又比腌鱼丰富),所以(选择野鱼))。

误点之七:该删词语仍保留

原文:此金,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04年全国卷Ⅳ)

译文:金钱这东西,是圣明的君主所用来赐给我养老的,所以(我)很乐意与宗族同乡共同享受他的恩赐。

解说: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表提顿作用的“者”删去,造成错误。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误点之八:省略成分没译出

例1、原文: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文: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解说: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有的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介词、量词等)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整。

例2、原文: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02年全国卷)

译文:等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都表示悲痛。

解说:原文中省略了不少词语,翻译时应增加如下:及(其)死之日,天下知(之)与不知(之者),皆为(之)尽哀。正确译文是:等到(他)死的时候,天下熟知(他)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误点之九:该增内容不增添

例1、原文: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文:然而一个人力量足够到达那里,在别人看来是应当讥笑的,而在自己是免不了要有后悔的。

解说: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的连贯通畅或为了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例1的正确译文应是:然而一个人力量足够到达那里,(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应当讥笑的,而在自己是免不了要有后悔的。

例2、原文: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

译文:只有王罴能取信于民,没有隐匿的人,他征收的粮食不少于各州。

解说:原句中存在因果关系,翻译时应补充结果连词“所以”。正确译文是:只有王罴能取信于民,没有隐匿的人,(所以)他征收的粮食不少于各州。

误点之十:词类活用认不清

例1、原文:隐处穷泽,自耕佣。(04年全国卷Ⅰ)

译文:隐居在偏僻的水边,身体亲自种田做工。

解说:原文中的“身”是名字作状语,应译作“亲自”。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非常普遍,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数词活用作动词和使动、意动、为动用法等,考生必须活学活记活用。

例2、原文:以此其真而名后世。(04年湖南卷)

译文:凭着这酒把真性情全部显现出来并扬名于后世。

解说:“全”在文中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含使动用法。例2原句的正确译文是:凭着这酒保全了他们的真性情,并扬名于后世。“全”的使动用法,课文中也有佐证,如:“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病梅馆记》)

误点之十一:语法规则不合今

例1、原文: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却没有找到。

解说:原句是定语后置句,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正确的译文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例2、原文:金玉之贱,人民是宝。(01年上海卷)

译文:金玉是低贱的,人民才是宝贵的。

解说:原文中的“之”“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与成语“唯利是图”、俗语“唯你是问”中的“是”用法相同。翻译时,先要调换语序为“贱金玉,宝人民”。“贱”和“宝”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整句翻译为: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

例3、原文: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04年上海卷)

译文:如果有人看见像这位老人一样所遇见的凶暴,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

解说:句中的“见”是被动句的标志,正确译文是:如果有人像这位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

在古代汉语中,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常用句式,在翻译时,应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常用句式这两部分知识,不少考生常常掌握不好。为了帮助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在这两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上有较快的突破,笔者胡撰一文,文中尽可能多地容纳较多的文言词类活用和文言常用句式。考生只要熟读此文,多加揣摩,庶几可收高效复习之功。撰文如下:

陈子虚者,浙江东阳人也。(判断句)其父乌有公,安贫乐道,敝屣荣华。(意动)子虚不甘贫贱一生,以光耀门楣、富国强兵(使动)、救民水火(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为己任。乡贤见其谈吐不凡,目(名作动)之为“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句)。劳作之余,子虚常闭门苦读。每见劣绅鱼肉(意动)百姓而人莫予毒(宾语前置)、洋洋自得之状可掬,辄废书而叹:“百无一用是书生!”(判断句)遂萌求师习武之意。不远(意动)千里,欲投嵩山少林寺学艺。旅途之中,登高望远(形作名),临流赋诗,常兴“美哉江山(主谓倒装),惜乎玷于豺狼之手(被动句)”之慨。

既入少林,受业于觉空大师(状语后置)。不数月,即自能意守贞元,心不为形役(被动)。三年后,学成下山,路(名作状)遇强贼剪径。空手击贼,兵不血(使动)刃,强贼抱头鼠(名作状)窜。子虚归家之后,习艺颇勤,广采百家,融铸变通,十载之后,遂成当世一流高手。(加横线者为文言常用句式,加着重号者为词类活用)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