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 提及古蜀国开国时期的两位先祖,表达蜀地历史久远且充满艰辛。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 描述自古以来,蜀道封闭,难以与外界沟通的历史状况。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 讲述即使在太白山有一条仅够鸟儿飞翔的小径,也只能穿越至峨眉山顶。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引述开凿蜀道的传说,表明打通蜀道经历了巨大的牺牲和困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 绘制出蜀道所在之地势之高峻,上下皆是险象环生。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 连善飞的黄鹤和矫健的猿猱都难以逾越,进一步强调蜀道之难。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 描绘青泥岭曲折蜿蜒的山路,行走其间极为艰难。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 旅客们登山时几乎能触及星辰,呼吸急促,只能停下用手按胸,长声叹息。
使人听此凋朱颜! —— 听闻蜀道如此艰险,足以令人脸色骤变,形容其震慑人心的程度。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山峰高耸仿佛离天不到一尺,枯萎的松树倒挂在悬崖峭壁之上,形象展示蜀道沿线地貌的奇险。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 飞流直下的瀑布与湍急的水流激烈碰撞,撞击岩石发出如同万壑齐鸣般的轰雷之声,生动描绘了山谷间的水势壮观与声响震撼。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蜀道危险到了这个地步,感叹那些远方的人为何还要来到这里呢!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剑阁巍峨险峻,一人把守关口,万人也无法攻破,以此比喻蜀道中咽喉要地的易守难攻。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 若把守剑阁的人不是可靠的人,则会变成贪婪凶残的狼豺一般危害四方。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人如麻。 —— 形象描绘蜀地险恶环境与政治形势,早晚都要提防猛兽毒蛇,暗喻当时的社会矛盾冲突剧烈。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 即使成都(锦城)生活安逸快乐,对于那些背井离乡者来说,也不如早日归乡安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 再次强调蜀道难行,比登天还难,诗人西望蜀道,长久地发出深深的叹息。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共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围绕着蜀道的艰难这一主题层层展开,并以此为核心表达多重深层含义。
第一部分: 李白以神话传说开篇,描绘了蜀道开辟之初的艰辛与神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此句不仅形象展现了蜀道极其险峻的地势,也奠定了全诗雄浑激昂的基调。接着,他借用“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等历史典故,进一步强化了蜀道自古以来就难以行走的历史背景。
第二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李白运用细腻生动的语言,具体刻画了蜀道沿途的自然景观和行旅中的危险情境,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些诗句以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展现了蜀道之险到了极致的程度。
第三部分: 在最后部分,诗人的笔触转向对战乱频仍、世事变迁的沉痛反思,警告人们即使克服了自然的险阻,也可能面临社会动荡所带来的更大危机。“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表达了诗人对于地方官员治理不善导致百姓受苦的忧虑,以及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深忧虑。
整体来看,《蜀道难》表面上是在歌咏蜀道的艰险,实际上则借题发挥,寓言性地揭示了人生的困顿、政治的复杂和社会的动荡。李白通过超凡的艺术想象力和深邃的人生洞察力,成功地将自然景色与人文关怀融为一体,使得这首诗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深远意义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