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见悲鸟号古木但字什么意思,但见悲鸟号古木什么意思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5 11:30:26

但见悲鸟号古木但字什么意思,但见悲鸟号古木什么意思(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王义方,泗州涟水人。孤且窭,事母谨甚。淹究经术,性謇特,高自标树。举明经,京师,客有徒步疲于道者,自言:“父宦远方,病且革,欲往省,困不能前。”义方哀之,解所乘马以,不告姓名去,由是誉振一时。不肯造请贵势,补晋王府参军,直弘文馆。魏征异之,欲妻以夫人之侄,辞不取。俄而征薨,乃取女。人问其然,曰:“初不附宰相,今感知己故也。”

素善张亮,亮抵罪,故贬吉安丞。道南海,舟师持酒脯请福,义方酌水致祭。是时盛夏,涛雾蒸涌,既祭,天云开露。人壮其诚。吉安介蛮夷,梗悍不驯,义方召首领,稍选生徒,为开陈经书,行祭奠礼,清歌吹龠,登降跽立,人人悦顺。而亮兄子皎自朱崖还,依义方。将死,诿妻子,愿以尸归葬,义方许之。以皎妻少故与之誓于神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显庆元年,擢侍御史,会中书侍郎李义府纵大理囚妇淳于,迫其丞毕正义缢死,无敢白其奸。义方疾当世附离匪人以欺朝廷,内决劾奏,意必得罪,即问计于母。母曰:“昔王母伏剑,成陵之谊。汝能尽忠,吾愿之,死不恨。”义方即上言:“天子置公卿大夫士,欲水火相,盐梅相成,不得独是独非也。今陛下抚万邦而有之,蛮区夷落,罪无逃罚,况辇毂下奸臣肆虐乎?*人灭口,此生*之柄,不自主出,而下移佞臣,霜坚冰,弥不可长。请下有司杂治正义死状。”帝方安义府狡佞,恨义方以孤士触宰相,贬莱州司户参军。岁终不复调,往客昌乐,聚徒教授。母丧,隐居不出。卒,年五十五。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二,有删改)

1.【考点:文言断句】下列对文中斜体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皎妻少故/与之誓于神/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B.以皎妻少/故与之誓于神/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C.以皎妻少故/与之誓于神/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D.以皎妻少/故与之誓于神/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2.【考点:理解实词含义】下列对文中标红加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诣京师”与“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促织》)两句中的“诣”字含义相同。

B.“解所乘马以遗”与“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两句中的“遗”字含义相同。

C.“欲水火相济”与“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两句中的“济”字含义相同。

D.“履霜坚冰”与“天戴其苍,地履其黄”(《少年中国说》)两句中的“履”字含义相同。

3.【考点:理解文章内容】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想将夫人侄女嫁给王义方,王义方因为魏征正处高位,不愿趋附权贵而拒婚;魏征去世后,王义方却主动上门求娶以报答魏征的知遇之恩。

B.王义方急人所困,在去京城应试的路上,襄助陌生人;好友侄子张皎临终前把妻儿托付给他,他历经万难安葬了友人,还护送其妻儿返回家乡。

C.王义方被贬吉安,以传播儒学经典为己任,不畏艰难,召集当地首领,逐渐选拔门徒,开班讲学,传授礼乐,教化有方,广大老百姓心悦诚服。

D.李义府贪色违法,逼迫大理寺丞毕正义自缢身亡,朝中无人敢揭露其罪行,唐高宗想赦免李义府,惟有王义方站出来,历数其罪状并请求治罪。

4.【考点:翻译文言句子】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父宦远方,病且革,欲往省,困不能前。

(2)魏征异之,欲妻以夫人之侄,辞不取。

5.【考点:探究人物评价】王义方一生官位不高,最高只任御史台侍御史,属从六品的监察官,但他却名登国史,在《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有其传,《资治通鉴》中也有记载。请根据上文概述王义方能载于正史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适用于全国卷地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死者不可再生,用法须在宽简。今法司核理一狱,必求深劾,欲成其考课。今作何法,得使平允?”谏议大夫王珪进曰:“选公直良善人,断狱允当者,增秩赐金,即奸伪自息。”诏从之。太宗又曰:“古者断狱,必讯于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职也。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已上及尚书九卿议之。如此,庶免冤滥。”由是至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几致刑措。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鞫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持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谓房玄龄曰:“公等食人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都不谏诤,何所辅弼?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覆奏,遂即决之,岂是道理。”因诏曰:“几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五覆奏,自蕴古始也。又曰:“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者,宜录奏闻。”九年,盐泽道行军总管、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时有上言者曰:“甑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太宗曰:“虽是藩邸旧劳,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今若赦之,便开侥幸之路。且国家建义太原,元从及征战有功者甚众,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我所以必不赦者,正为此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

6.【考点:文言断句】下列对文中斜体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

B.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

C.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

D.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

7.【考点:理解实词含义】下列对文中标红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法须务在宽简”与“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两句的中的“务”字含义不相同。

B.“但选公直良善人”与“但见悲鸟号古木”(《蜀道难》)两句的中的“但”字含义相同。

C.“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与“矜愍愚诚”(《陈情表》)两句的中的“矜”字含义不相同。

D.“诚不可忘”与“诚能见可欲”(《谏太宗十思疏》)两句的中的“诚”字含义不相同。

8.【考点:理解文章内容】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珪向唐太宗建议,选拔公直良善之人审案执法,对断狱公平者实施奖励。唐太宗也认为人死不能复活,所以使用法律务必要宽大简约。

B.唐太宗认为如判处死刑,中书、门下两省和尚书、九卿要会审。此法实行后,全国被判死刑的只有二十九人,几乎做到了可以废除刑法。

C.张蕴古因私泄旨意,与犯人赌博,被处死于东市。事后,唐太宗认为死刑审核要提高到五覆奏,门下省应当奏报依法当死却情有可原者。

D.高甑生因违令和诬告他人被判死罪,后遭流放。唐太宗认为应铭记其功劳,但不可赦免,治国守法必须统一,使有功之人放弃侥幸之想。

9.【考点:翻译文言句子】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法司核理一狱,必求深劾,欲成其考课。

(2)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我所以必不赦者,正为此也。

名篇名句默写 [全地区适用]

10.【考点: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并弘扬“九德”,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 ”,那么便可轻松治理国家。

(2)杜甫《登岳阳楼》中“ ”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意境相近。

(3)古代文人常以“烟”的缥缈朦胧来寄托绵邈细密的情思,如“ ”和“ ”。

但见悲鸟号古木但字什么意思,但见悲鸟号古木什么意思(2)

参考答案

1.B【解析】“皎妻少”是“以”的宾语,而“故”表示“所以”,引出“与之誓于神”,因此“故”前断开,排除A、C两项。“负柩”的主语是“奴”,而“辍马”的主语是王义方,应在“辍马”前断开,排除D项。

2.C【解析】A项,“诣”,都是“到”的意思。B项,“遗”,都是“馈赠”的意思。C项,第一个“济”,成,发挥作用。第二个“济”,渡过。D项,“履”,都是“踩踏”的意思。

3.B【解析】B项,“他历经万难安葬了友人”错,由“而亮兄子皎自朱崖还,依义方。将死,诿妻子,愿以尸归葬,义方许之。以皎妻少故……而告亮墓乃去”可知,安葬的不是友人张亮,而是张亮的侄子张皎,而且文中未写到历经万难,只是说将马给张皎的妻子骑乘,自己步行。

4.(1)我的父亲在很远的地方做官,得了病而且很严重,想要前往探视,因徒步赶路十分疲惫不能前往。

(2)魏征认为他与一般人不同,打算把夫人的侄女嫁给他,他推辞不娶。

【解析】关键点:(1)宦,做官;省,探望,探视;宦远方,省略句、状语后置,“(于)远方宦”。(2)异,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妻,嫁,嫁给;取,同“娶”,娶妻。

5.①急公好义,助人危困,身处贫贱,却不附权贵。②被贬蛮荒,不为恶劣环境所困,重视教育,开化百姓。③不惧皇威,仗义执言,维护国法,遭贬无悔。

【解析】①结合“客有徒步疲于道者,自言:‘父宦远方,病且革,欲往省,困不能前。’义方哀之,解所乘马以遗,不告姓名去”“而亮兄子皎自朱崖还,依义方。将死,诿妻子,愿以尸归葬,义方许之。以皎妻少故……而告亮墓乃去”可概括出“急公好义,助人危困”;结合“魏征异之,欲妻以夫人之侄,辞不取。俄而征薨,乃取女。人问其然,曰:‘初不附宰相,今感知己故也’”可概括出“身处贫贱,却不附权贵”。②结合“吉安介蛮夷,梗悍不驯,义方召首领,稍选生徒,为开陈经书,行祭奠礼,清歌吹龠,登降跽立,人人悦顺”可概括出“被贬蛮荒,不为恶劣环境所困,重视教育,开化百姓”。③结合“会中书侍郎李义府纵大理囚妇淳于,迫其丞毕正义缢死,无敢白其奸。义方疾当世附离匪人以欺朝廷,内决劾奏……帝方安义府狡佞,恨义方以孤士触宰相,贬莱州司户参军。岁终不复调,往客昌乐,聚徒教授”可概括出“不惧皇威,仗义执言,维护国法,遭贬无悔”。

【参考译文】

王义方,泗州涟水人。他自幼丧父,家庭贫困,侍奉母亲非常恭谨。他专心研究经术,性格正直特别,自视甚高。因考明经,前往京城长安,在中途遇到一个因徒步赶路而疲惫不堪的人,对方自述说:“我的父亲在很远的地方做官,得了病而且很严重,想要前往探视,因徒步赶路十分疲惫不能前往。”王义方怜悯他,就解下自己骑的马送给他,没有告诉对方姓名就离开了,因此名声一时大起。他不肯走访拜见权贵,补授为晋王府参军,在弘文馆当值。魏征认为他与一般人不同,打算把夫人的侄女嫁给他,他推辞不娶。不久魏征去世,王义方却主动迎娶了魏征夫人的侄女。别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说:“我之前拒婚,是因为我不想趋附宰相,现在这样做是感念知己的缘故。”

王义方一直和(刑部尚书)张亮交好,张亮被治罪,王义方受牵连被贬到吉安县做县丞。取道南海,看到当地船师拿酒和肉祭奠海神,王义方酌水祭奠。当时正值盛夏,海面上波涛翻涌雾气蒸腾,祭祀之后,云开日出,天气转好。人们都感叹他的诚心。吉安处在蛮夷之间,百姓强硬固执不驯服。王义方招集地方首领,逐渐地挑选了一些学生门徒,为他们讲授经书,举行祭祀至圣先师的礼仪,传授清歌短笛合奏的技艺,进退跪立皆有礼仪,人人都心悦诚服。张亮的侄子张皎从朱崖返回,投靠王义方。张皎快死的时候,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希望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王义方答应了他。因为张皎妻子年轻,所以与她在神灵前立誓,王义方让家奴背着灵柩,自己从马上下来,让张皎的妻子骑着,自己步行跟着。在原武安葬完张皎,把他的妻子儿女送回家,又在张亮的坟前祭告一番才离去。

显庆元年,王义方升任侍御史。恰逢中书侍郎李义府放出大理寺被囚妇人淳于氏,逼迫大理寺丞毕正义自缢身亡,没有人敢揭发他的奸情。王义方痛恨世人依附恶人来欺瞒朝廷,心里决定向皇帝揭发李义府的罪行,料想一定会获罪,就向母亲询问计策。母亲说:“从前王陵的母亲用剑自*成就儿子的大义,你能尽忠心成就美名,我很高兴,我即使死了也不遗憾!”义方于是上奏皇上说:“皇上设置公卿大夫,希望的是人之才性虽各异,但可以同心协力,就像烹饪需水火相互而成,调味需盐味酸味相调和,不能独自认为是对的或认为是错的。现在陛下安抚并拥有天下,少数民族及边远地方的人,犯罪了都不能逃避惩罚,何况皇帝身边的奸臣肆意暴虐呢?*人灭口,这生*的大权,不由君主发出,却向下移交给奸臣,脚下踩着霜就要想到坚硬的冰块,这种弊端实在不可增长。请求交付有关部门共同查明毕正义的死亡原因。”皇帝当时被李义府的狡猾奸佞所迷惑,痛恨王义方以自命孤高之士的姿态来冒犯宰相,把王义方贬谪到莱州任司户参军。年终也没有调回来。王义方客居昌乐,就招募学生教学。母亲去世,隐居不出。去世,终年五十五岁。

6.D【解析】“漏泄”的宾语是“朕言”,“言”是中心词,“朕”是“言”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项。“据”的宾语是“常律”,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B两项。

7.C【解析】C项,“矜”都是同情、怜悯之意。

8.B【解析】B项,“几乎做到了可以废除刑法”错误,文中“几致刑措”的“刑措”,又作“刑错”,“措”,搁置,指无人犯法则刑法搁置不用。所以应为“几乎到了刑法搁置不用”。

9.(1)现在司法衙门核查审理一个案件,一定要求严格审理,用这种手段来完成考核成绩。

(2)如果高甑生获得赦免,那么谁会不存侥幸之想(非分之想)呢?我决定不予赦免的原因,正是为了这个(缘故)。

【解析】关键点:(1)核理,核查审理;狱,案件;求,要求;成,成就;考课,考核。

(2)若,如果;觊觎,存非分之想;所以,……的原因;为此,为了这个缘故;正为此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人死了就不能再活,因此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现在司法衙门核查审理一个案件,一定要求严格审理,用这种手段来完成考核成绩。现在用什么办法,才能使得办案公平恰当呢?”谏议大夫王珪进言说:“只要选公正正直善良的人,判断案子公正恰当的人就增加俸禄,赏赐金帛,奸妄邪恶自然就会停止。”太宗下诏照办。太宗又说:“古时候审案,一定要询问三槐、九棘这些官员,当今的三公、九卿就相当于这样的职务。从今以后,遇有死刑,都要让中书、门下两省四品以上官员以及尚书、九卿等共同议决。这样才能避免冤案和滥用刑罚。”由于实行了这样的措施,到贞观四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人只有二十九个,刑法几乎快要搁置不用。张蕴古任大理寺丞。相州人李好德向来有疯病,讲了些荒谬狂妄的话,唐太宗下令审讯这件案子。张蕴古上奏说:“李好德患疯病是有证据的,按照法律不应判罪。”太宗答应对他予以从宽处理。张蕴古私下把太宗的旨意告诉李好德,而且还找来李好德跟他一起博戏。持书侍御史权万纪弹劾张蕴古。太宗大怒,下令把张蕴古在东市斩首。(太宗)不久就后悔了,对房玄龄说:“你们吃朝廷的俸禄,就要替国家分忧,不论事无大小,都应当注意。如今我不询问,你们就不说自己的看法,看到不合理的事情也不劝谏,这还算什么辅佐大臣呢?像张蕴古身为法官,竟然与囚徒一起博戏,还泄露我的话,这种罪行非常严重,但如果按通常的法律来量刑,还不至于判处死刑。我当时大怒,就下令处死,你们竟都一言不发。主管官署又没有再复奏报告,于是很快就处决了他,这难道是为臣的道理?”于是下诏说:“凡有死刑,即使下令立即处决,都要经过五次覆奏。”唐代五覆奏的规定,就是从张蕴古这件事情开始的。诏令中又说:“从今以后,由门下省复审,有按照法令应当处死而情有可同情的,应将案情抄录下来上奏。”贞观九年,盐泽道行军总管、岷州都督高甑生,由于违抗李靖的调遣,又诬告李靖谋反,被判死罪,后减免死罪流放到边远地方。当时有人上书为他求情说:“高甑生是当年秦王府的功臣,请求陛下从宽处罚他的罪过。”唐太宗说:“他虽然是秦王府的旧功臣,确实不应该忘记。但是治国必须遵守法律,处理事情必须一视同仁,如今如果赦免了他,就开了侥幸免罪的先例。而且当初起兵太原,原来就跟随征战且有战功的人很多,如果高甑生获得赦免,那么谁会不存侥幸之想(非分之想)呢?我决定不予赦免的原因,正是为了这个(缘故)。

10.(1)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示例一:依依墟里烟 蓝田日暖玉生烟 示例二:烟笼寒水月笼沙 绿杨烟外晓寒轻

易错字词有:简、善、坼、乾、坤。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