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无奈的辛弃疾,42岁就过起了隐士生活。
他的报国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只能尽数付诸酒中。
但即便无人能理解他,即便南宋朝廷让他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辛弃疾却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在大呼:“*贼,*贼!”
辛弃疾本有一身武艺,满腔谋略,奈何生不逢时,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落寞可想而知。
可人不被理解,本就是世间常态。
哪怕你能力再优秀,也别指望所有人都支持你;
哪怕你地位再高,也别期望着所有人都懂你。
与其在他人的世界里曲意逢迎,不如坚守初心,做自己的英雄。
3
- 陶渊明:不要在不喜欢的生活那里,丢掉了快乐。
几年前,我们都曾被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宣言打动。
但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一千多年前,陶渊明早就做过了一样的事情。
那是公元405年的一个冬夜,彭泽县令陶渊明正在奋笔疾书。
他写的不是文告,也不是上疏,而是一篇辞职宣言,也就是我们后来熟知的《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这份宣言一出,很多人都觉得陶渊明疯了。
但只有他自己明白,过去的几十年,自己在官场是怎样的迷茫煎熬,而此刻,他又是怎样的清醒坦然。
陶渊明是一个“性本爱丘山”的人,但即便再怎么爱田园,当时还是二十多岁少年的他,心中也总会有一份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怀着这种心思,陶渊明在二十九岁那年,第一次走上仕途,出任江州祭酒。
但他一上任,就碰上了一位不靠谱的上司,王凝之。
王凝之痴迷于“五斗米教”,整天只知道修习方术,炼丹制药,对于国家大事一概不闻不问。
这让陶渊明对前途倍感无望,第一次有了辞职的心思。
卸任归家的陶渊明,对仕途有了短暂的迷茫。
但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他又重拾起了热情,等待着良主的出现。
可是,这样苦苦等待的时光,一过,就是六年。
此时的陶渊明,已经是五个孩子的父亲。如何养活这一大家子,也成了摆在陶渊明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好在,大将军桓玄在此时给他递来了橄榄枝,聘请他到军中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