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
【注释】:来对往,来是过来,往是去往;密对稀,浓密对稀疏,又是两对正反义字,组成的对应。
燕舞对莺飞,也用作莺歌燕舞,象征春光明媚,鸟儿飞舞欢唱。如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徐家昌《莺歌燕舞》
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注释】:夏日夜晚风清凉,月光朗朗照四方,形容夜景美好;露是露水,晚上温度低,寒气重的凝结成露水往下沉,轻的形成雾气往上升,便叫做烟微。上句提的是夜晚,下句便转到了天色微微泛白的清晨。
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
【注释】:秋日渐寒,下霜之后,秋菊旺盛的盛开,菊花花瓣细长,而显得瘦而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名作《醉花荫》里提到过,“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雨梅肥,指的是雨后的梅子,果实肥壮。这一句出自杜甫的诗《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作者在这里,用了霜菊配雨梅,形容黄花瘦,对着梅子肥,细看起来,别有趣味。
客路是旅途的意思,鱼矶是在水边给钓鱼人坐的大石头。两者相对,客路上行人不止,鱼矶处,闲散逸致。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
【注释】:落日的云彩,像锦绣一样,舒展在天空里。清晨的露水,像珍珠一样,点缀在草叶上。
晚霞对朝露,似锦绣,如珍珠,舒是展开似画卷,缀是点点留叶稍。一早一晚,良辰美景,同在诗句里。
夏暑客思欹(qī)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
【注释】:炎炎夏日,游子们斜靠着石枕,思念家乡。欹,原意不正,倾斜。在这儿是斜靠着的意思。
秋风渐渐寒,将士征战边疆苦,家中的妻子们挂念丈夫,寄去御寒的棉衣。边衣,守卫边疆的将士御寒的衣服。
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suō)原上牧童归。
【注释】:春天冰水融化,刚刚看出水的深浅,打鱼的人就要去捕鱼了。青草在这指的是一个地名,叫青草湖,这句来自唐诗《渔父歌》:“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还。”
绿莎,是一种生长在湿地,或者沼泽中的绿色莎草,指莎草。夕阳西下,草地山坡上,牧童骑着牛,吹着短笛回家去了。
这两句一老一小,一去一归,配上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形成两副极美的对照写意画卷。
上平15韵有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抄微、六鱼、七雨、八气、九绝、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 了 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 á ǎ 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