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读《贝壳》,思考:贝壳有什么特点?贝壳与人的联系点在哪里?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贝壳
席慕蓉
在海边,我捡起一枚小小的贝壳。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个小点周围又有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的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沙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的痕迹已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微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居所时却是多精致,多仔细,多么的一丝不苟啊!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分析:
贝壳特点:贝壳生命短,居所精致。
联系点:人的生命长,更应该留下值得珍惜的东西。
中心思想:人应该好好珍惜生命,好好面对生活,像小小的贝壳一样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三) 怎样写托物言志的文章?
1.立意明确
借"物"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这也就是平时所讲的"中心明确"。如: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2.状物具体
怎样才能表达情意,使人感到亲切自然、生动感人呢?这就要抓住所托之物的"形",对其进行具体的描绘。这个"形"既指它的整体特征,也指它的局部特征。"形"与"志"要有紧密的联系。如:
1.月季开花了!粉嫩的花瓣,金黄的花蕊,碧绿的枝叶,散发着沁人的芳香。经过了秋天的萧索,冬日的凛冽,春日的温风细雨,月季花又开花了!开得那样清新,充满勃勃的朝气,是汲取了日月的精华,还是吮吸了晶莹的露珠?开得这么楚楚动人,令人陶醉,宛如一个仙子,久久伫立。
2.火柴,细细的身子,绿色的头,它们平常而又渺小。近百根火柴睡在一个小小的盒子里,虽然挤挤拥拥,但是它们还是排列得整整齐齐,默不作声。等待着,等待着人们用上它们的那一瞬。当火柴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一瞬,也就是它们生命的最后一刻。它们毫不犹豫,"嚓"地一声,转眼就成了灰烬。这短暂的生命,竟给人类带来了光和热,所以,我说它们是伟大而崇高的!
3.联想恰当
既然是"托物寓意",就必然要展开联想。如《白杨礼赞》由白杨树的"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等特点,联想北方农民的"质朴",联想到哨兵的"傲然挺立",进而进一步联想到抗日战争中"团结一心,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
4.过渡自然
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信笔写来,舒卷自如。这样看起来似乎"形散",但却是"神不散",因此文章中除了有一根思想感情的红线外,还需要有较明显却又自然的句、段作为过渡。如:
落下来的树叶簇拥在一起,静静地睡在了大树母亲的怀抱之下。我蹲下来,仔细地观察,只见那枯黄的树叶在黑褐色的泥土上,一动不动,有点已经融入泥土之中,身躯已化作养料供给大树生长的动力。我顿时省悟了,枯叶的凋零,只是为了第二次萌发,第二次新生!
(四)一文一志与一物多志。
在一篇文章中,一"物"只能表达一"志",如果表达多"志",就与"中心明确"的要求不符了。但同一"物",在不同人看来,可以寄托不同的"志"。同是写梅花,*与陆游就不同:陆游以梅花自喻,咏梅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的词则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鼓励人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
卜算子·咏梅
宋代: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三、运用
(一) 欣赏下列"物"的外形,你能悟到什么"志"?
1.竹
参考:竹象征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等优秀品质,但是也有人认为竹胸无点墨。
2.菊花
参考:"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这是陈毅元帅《秋菊》。
3.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