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伴我成长
体弱多病的我,虽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对劳动却采取了逃避的态度;父母担忧我单薄的身体,在庄稼地里风里来雨里去的他们,用良好的家风——劳动,影响着我,改变着我。
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顶着烈日,汗流浃背,辛勤地劳作着;在树底下纳凉玩耍的我,就再也坐不住了,主动跑回家提水为父母解渴,有时也为他们捎带劳动工具。父母的劳累苦楚,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恨自己糟糕的身体,帮不上父母一点忙。
播种时,父亲在前面刨窝,我跟着点种,母亲在后面掩埋;插秧时,父亲挑水,母亲插秧,我舀水;母亲做饭,我烧火;我还主动打扫院舍、打猪草、喂鸡、放牛,干诸如此类的家务。我力所能及帮助父母,虽然我*都是些不大费力气的轻松活,但我为能为父母分担劳动以及勇敢地迈出了劳动的第一步而高兴。
劳动锻炼一段时间之后,我的身体有了明显改善,药物下降,吃饭明显增多。对父亲所说的“劳动是最好的锻炼,吃食是最好的营养”有了切身体会。踌躇满志的我想一展身手,割麦子时,我和父母一人一笼麦畦,无论我怎样努力追赶,父亲总是第一个割完,我最后一个停镰。父亲依然一身轻松,我累得气喘吁吁。父亲笑着说,劳动诚然又苦又累,更重要的是劳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均匀分配体力,才能长时间坚持下来。
我真心要感激父母对我采取的劳动锻炼的做法,让我逐渐有了健康的体魄,后来面对紧张的学习和艰苦的生活,我都能轻松自如适用,这完全得益于父母的良苦用心。
那时劳动是农村孩子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体现学生劳动素质的无疑是每年两周时间的秋假,孩子们都是带着劳动任务度过秋收。割草晒草。草到无处不有,但只需要又嫩又柔软的细草,譬如:又挺又硬的山草、刺啦啦的涩拉秧子到时候是被拒收的;质量上乘的玉米秸秆、高粱叶子也是不允许的,被怀疑是偷人家的,谁敢收取?草割回来关键还要晒干储存起来,特别要注意防止雨淋霉变,烂草同样被拒收,生产队的牲口宝贝着呢。捡拾粮食,也叫拾秋、捡漏。地瓜、花生零星落在地里,得用䦆头刨挖,无异于掘地三尺,没有足够的力气是得不着半块地瓜、一粒花生的。很多孩子因为身体弱、懒惰,是完不成劳动定量的,家长不得不越俎代庖。超额完成的我总是获得老师的表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因劳动锻炼而变得越来越健壮的身体,欣喜之情无以言表。
有一天我的劳动能力超过了父亲。地瓜以产量高、易管理、耐干旱、适合山地生长而赢得农民的青睐,成为生活困难时期各家各户的重要主食。我家人口多,地瓜同样成为我家的救命粮食,因此我家地瓜种植面积就比别人家多得多。父母从当初青壮年耕作到了年迈,从中秋的艳阳高照忙到了雪花飘飘的初冬。大二的我请假回老家帮着父母秋收,只见地瓜地里父亲弓着腰吃力地刨挖着地瓜,腿疾严重的母亲跪在地里捡拾着地瓜,我夺过父亲手里的䦆头,一边流泪一边拼命地抡着䦆头。我手上磨出了血泡,一会儿就累得像父亲般弯腰流汗,却极力坚持着不歇息片刻,我即使累死也心甘情愿,父亲笑了,母亲哭了。白天顶着烈日刨地瓜,晚上顶着月色切地瓜干。村民担忧地说,刘家小子不要命了。七天七夜连轴转,终于赶在立冬前收完了四亩的地瓜。赶回学校的我昏睡了两天两夜,我的体力透支了,我的心既痛快又痛苦。
父母更老了,老得几乎都不能动了,但是劳动了一辈子的他俩依然坚持耕种二亩水田,他们舍不得离开土地啊!夏天,我和妻子割麦,父母跟后打捆,儿子捡拾麦穗,麦田里涌动着三代人麦收的场景,感谢父母的坚持,让后辈们延续了劳动锻炼的机会。麦收结束一场透雨过后,我在前面刨窝,母亲点种,妻子施肥,父亲掩埋,角色转变了,不变是传承了父母劳动的良好家风。星期天,我和妻子给玉米苗追肥、除草;玉米成熟时,我和妻子、父母掰下玉米棒,我用小推车把玉米棒推回家,挂在树杈上、墙头上的黄灿灿的玉米棒,就像一个个个垂形的金子。然后又是种麦、割麦,种玉米、收玉米,一轮又一轮地循环着,我和父母在耕地上辛勤地劳动着。
有一天父母终于放弃了劳动了一辈子的土地,他们的体能仅仅维持着基本的生命,出趟大门都显得步履蹒跚,哪还有余力从事繁重的农活?可是他们并没有闲下来,偌大的院子被派上了新用场。今天一铁锨,明天一䦆头,就开垦出了菜园,种上葱、蒜、菠菜、油菜、茼蒿、白菜、萝卜;靠院墙边围起来养鸡、养鸭,墙角种上了一颗香椿树。星期天,我回家帮着父母打理园子,开始了轻松闲适的劳动。当我告别父母,从农村老家回县城我的小家的时候,父亲为我备好了蔬菜和香椿芽,那是纯绿色无污染食品;母亲给我放上鸡蛋、鸭蛋。大包小包,包裹着父母辛勤的劳动成果,也包裹着父母浓浓的爱意。
壹点号三陆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