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友谊会变,爱情也会变,但母爱却是坚不可摧的。母爱,是最温暖、最深厚的爱,最能抚慰我们心灵的爱,也是此生都无法报答的爱。
人们为了歌颂世间这一份伟大的爱,将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五,定为母亲节。该节日起源于希腊,人们在这一天都会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在百善孝为先的中国,又留下了哪些歌颂母爱的诗篇呢?
这三首古诗,写了世间最朴实最深情的母爱,第一首经典,其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成为千古名句。后面两首也写了最伟大的母爱,耐心读完,看看是否言过其实。
一、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她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把衣衫缝得严严实实,担心孩子一走,许久才会回来。
谁能仅凭靠一点点的孝心,就去回报母亲多年的养育之恩呢?
诗中描绘出了中国古往今来最普通却又是最无私伟大的母爱,千百年来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
孟郊一生贫困潦倒,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屡试不第。四十六岁(一说45岁)始登进士,写下了著名的《登科后》。即便如此,也只是在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
对于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不能忘怀的,莫过于母子分离之时了。临别之时,老母亲一针一线为儿子缝制衣衫。细细密密的针脚,是担心儿子迟迟难归,故而缝得结结实实。老人期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的心情,都在这一针一线之中!这样的深情,如何才能报答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也正是无数儿女的心声。
二、王安石《十五》: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十五
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译文:
带着母亲来到了邗沟,但家尚留在白纻。
母亲月圆之夜突然听到杜鹃的声音,想起离家在外的儿子。虽然天南地北相隔万里,但心中依旧是深深的牵挂。
这首诗寥寥数语,写出了月圆之夜听到杜鹃啼叫,母亲和儿子深深牵挂对方的动人情景。
王安石是北宋的政治家,位极人臣,在京为官多年。他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以"富国强兵"为宗旨,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变法运动。比如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和方田均税法等等,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诸多领域,影响之大前所未有。
在事业上王安石可谓是大展宏图,但于家中母亲而言,他却是背井离乡,与母亲聚少离多。为了生计,为了事业,不得不离开父母。在外的游子思念母亲,在家乡的母亲又何尝不对自己的儿子牵肠挂肚?
于是,在一个月圆之夜,他将自己与母亲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却又互相深深牵挂的情景写了出来。
从寥寥数字中,我们能触摸到大政治家笔下,深深母爱的温情。
三、蒋士铨《岁暮到家》: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译文:
母亲的爱子之心是无穷无尽的,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子过年之前能够返家。
她为我缝制棉衣的针脚密密麻麻的,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
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呼叫着我细问旅途的艰难。
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了,不忍诉说漂泊在外的劳累辛苦。
蒋士铨是清代的戏曲家,文学家。这首诗是他在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的冬天,于年终除夕之时赶回了家中,深感母亲对自己的关怀之情而作。
前两句写出了母亲见到日夜思念自己的儿子回到家中,满脸喜悦溢余表外的情景。三四句则写了穿着母亲为自己缝制的衣衫,自己写的家信还在母亲手里被反复翻看的情景。
后面四句则写了到家时的情形,母亲嘘长问短,切切关心之语声声在耳,又怎忍心在母亲面前倾诉自己旅途劳顿的艰辛呢?只能婉转的回答母亲的问话。
整首诗语言朴质无华,彷如诉说家长里短一般,不正是日常生活中与母亲相处的情景吗?
结语母爱,是世间最朴实、却又却伟大的爱。她是母亲的声声叮嘱与唠叨,她是临行前母亲为你包里装满的吃食,她是疲惫之时电话那端的几句温柔的问候.......
母爱,总是如此平凡,可我们穷其一生,都无法报答一二。唯愿所有的母亲都能平安喜乐!也希望天下的子女,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把心里对母亲的爱,表达在实际行动中,而不仅仅只是表达在朋友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