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年前,在大学校园的舞台上第一次观赏昆曲《牡丹亭》的感受,至今难忘:缠绵婉转的唱腔,典雅清丽的唱词,袅袅婷婷的身影,顾盼流荡的眼波……让人惊艳和沉醉。端的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有道是“彩云易散琉璃脆”,美的事物总是带给人难以长久驻留之忧。昆曲曲高和寡,长期以来更多是在少数知音的关心呵护中艰难存活,命途堪虞。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经历了近200年的衰颓后,如今昆曲正在快速地走向复兴,迎来新的辉煌。
数年前青春版《牡丹亭》的上演和迄今风行不衰,便是一个标志性的报春讯号。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阅读杨守松的长篇报告文学《昆曲之路》,可谓一次愉悦的体验。这部书洋洋洒洒30万字,开头部分对昆曲的600年发展历史进行了一个简要回顾,主要内容是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昆曲起落兴衰情况的全方位的记述。
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为政治的需要,《十五贯》晋京演出轰动一时,被称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但艺术丧失独立品格,需要依托政治才能获得生存,这本身就十分吊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