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写过一些书的读后感,为了向大家介绍下书的大致内容和我的感受。在昨天,我分析《洛丽塔》的时候提到了一本书,《少年维特的烦恼》,它是一本让我哭出来的书。
歌德正是这本书的作者,我想到要看这本书的原因,还不是因为他,而是这书的另一位读者——波拿巴先生,他还有个更响亮的名字——拿破仑。
我希望能了解为什么拿破仑喜欢这本书,抱着这个目的才阅读的。不过书的魅力确实是无与伦比。它和我之前看过的书不同,是书信体的小说,全本都用信件的形式写成。
根据前文提示,歌德有过和维特差不多的经历,后来也想过自*,所以能写的那么真情实感。喜欢一切都好的我希望,不要有人再和维特一样了。
维特的烦恼与其说是烦恼,倒不如说是折磨,带来的只有痛苦。不过这爱的痛苦在来临时又是那么甜蜜。维特本来就是个热爱自由的少年,与当时的德国社会是格格不入的,他是个贵族绅士,却极度鄙视某些同样是贵族的人。有些贵族只为了身份就远离下人,有些只会夸夸其谈。在维特看来,和他们交流还不如读一本书来的好。
有的人认为维特的悲剧有一部分就在于此,我认为有些道理,因为维特离开自己心爱的人后,若是能全身心投入工作,没准还不会如此难受。工作是抗拒抑郁的药物之一,不过绝对不能停下,因为停下就意味着死去。
维特对绿蒂(女主)是一见钟情,可惜绿蒂已经订婚了。是的,若是他们能提早的遇到,没准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他们都有相同的爱好和见解,而绿蒂的男友却只是个深爱绿蒂的人罢了(我这么想)。也许对女士们来说,她的伴侣只要爱她就够了。
绿蒂本打算让一切处于正轨,阿尔伯特(男二)是她的好丈夫,维特是她的好朋友,但是绿蒂的心里对维特也是有爱的。像这样尴尬的关系,完全无法阻止维特那颗火热的心,他真的想了很多,也想过离开,但他做不到,他爱绿蒂,并且愿意为她去死。
一次意外事件让维特彻底崩溃了。那件事也是至今让人矛盾的事,为爱*人究竟对不对。从理智来讲,那肯定是错的;但若真有人阻碍一颗满是爱和冲动的心,那么谁先是受害者,谁更痛苦?
对,这也是维特的矛盾所在。爱,全心全意的爱,却得不到。我希望大家看到此不要立刻下结论,什么这样太冲动,太不明智,很多人都会劝说这样的人太脆弱,应该等时间来抚慰他(她),让他(她)明白,自己之前是多么的愚蠢。
现在人也是这种思想。很多人为情自*都会被谴责自私,不值得。现在我认为,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他们都只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有人希望那些自*的人能够活着,而没有人有义务为谁活着,一切都是自愿的。说这值不值得,哪有定义啊,生命是无价的,可谁真的在乎每一条生命。他们选择结束自己,仅仅为了人最基本的感情。
维特是那样,为爱而死的人,他知道,如果自己不死,要么一直痛苦消沉,要么指不定哪天会做出极端的事情(想一下某些因爱而变态的人吧)。
在那晚,维特再也忍不住冲动,吻上了绿蒂的嘴唇,在后来拿到了经绿蒂的手交给他仆人的枪。维特释然了,他不想再维持这样的关系,为了不破坏绿蒂的生活,他选择了放弃自己生命。
根据基督徒的教义,自*是不能进公墓的。在维特死后,没有教士为他送行,不过一些当地人,还有些孩子都愿送他走这最后一段路。维特生前确实是个好人,善良的人。对孩子好,对当地人好,他曾问耶稣为什么把大人与孩子区别对待;为什么大人就高于孩子,曾承认等级的必要性却也鄙视那些贵族的做作。
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维特的思想是启蒙思想的体现,追求自由,理性,质问宗教。像拿破仑那样的革命之子,对这样的思想当是有共鸣的,拿破仑也曾失恋过,也不知这是否算个爱看这本书的原因。
本书是个孽缘(原谅我这么说),这样的缘分该怎么说呢?那是人最真的感情——爱。
《少年维特的烦恼》不只是他的烦恼,也是很多人的烦恼。不过维特比起那些为爱*死别人的人,也确实好的多。
写到这里,我也才发现,不知不觉已经更新到第一百篇了,之前我一直涉及各种影视、书籍,还有自己创作的小说。我这人吧,其实说到底就这么几件事儿上心,第一是和平,我希望世界不要再有战争;第二是财富,每个人都想挣钱,我们既要挣更多的钱,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钱;第三就是爱,虽然我还不大理解这个字,但我相信爱是存在的,也许有些感情算不上是爱,但温柔,以及表现出的柔情,也能给人类似爱的感觉。善待他人,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
阅读能够增长见识,扩大心胸。影视可以帮人更好的体验其他人的生活,我们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以后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