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唐诗三百首读后感大全简短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8 08:16:18

我从何时喜欢读唐诗的,已记不清了。上初中时,一本薄薄的《千家诗》,让我爱不释手,但对其中含义却懵懵懂懂。

高中毕业后,我开始了漫长的打工生活,但读书读诗的习惯没有改变。那年在北京打工,闲暇时间逛书摊,被一本蓝皮的《唐诗宋词元曲各三百首》深深吸引。我翻看了一遍,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这本书一直陪伴着我。读这本书时,发现不少诗晦涩难懂,许多典故也不知所云。二零零五年,我因事在邢台住了些天。晚上在小黄河的岸边书摊上,看到了一本带注解赏析的黄皮《唐诗300首》,书很旧,但我还是迫不及待的买了下来,从此对唐诗的理解大大加深。

随着对《唐诗300首》愈来愈多的了解,我从诗的字里行间,看到了诗人们心中流露出的喜怒哀乐:。《唐诗300首》就像一个藏满五光十色宝贝的宝库被打开,让人惊叹、感慨、赞赏、同情……。

‘李白、杜甫的诗在初中课本中早就读过。总以为李、杜名气那么大,那他们在当时的社会上,一定也是风光无限的。但在读了《唐诗300首》中他们的诗,才发觉和自己内心的想象,相差着十万八千里。李白杜甫空怀一腔报国之志,却得不到朝廷的赏识,只能颠沛流离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受尽磨难,初衷不改。“艰难苦恨繁霜鬓”的遭遇,没有磨灭他们的报国之志,更没有失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可贵的气节。有时我在想,苦难的生活对李白杜甫来说,是幸还是不幸?正是由于这不幸的生活,才使他们写出了“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等,这样千古不朽的名篇名句。他们的诗激励着一代代人积极的生活。假设李白杜甫仕途顺达,高官得坐骏马任骑,他们还能为世人留下那么多让人津津乐道的诗篇吗?他们用自己的不幸换来了千古传诵的诗句,换来了后人衷心的同情和爱戴,换来了他们当之无愧的“诗仙”“诗圣”的光荣称号。梅花香自苦寒来,此言不虚。

贺知章在唐代诗人中算是仕途比较畅达者,但他写的诗,传世之作非常少。《唐诗300首》中贺知章的简介最后是这样写的“其诗今存二十首,多祭神乐章和应制诗”。是啊,繁冗的事务,官场的应酬,占去了他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没有那个氛围和灵感,怎能写出令人欣赏的诗篇来?贺知章写就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他八十多岁辞官回乡后所作。并且诗成后的第二年,就离开了人世。《回乡偶书》是他用生命铸就的绝笔!贺知章作官几十年,没写出几首传世之作。但在辞官的当年就写出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篇,这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

诗人元稹做官初期,“因遇事敢言,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贬为冮陵参军。后转而依附宦官,……”从此青云直上,甚至还作了宰相。对于他这种“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投机作法,人们颇多微词。然而人都有其两面性,元稹对他的亡妻韦惠丛的感猜却令人非常感动。元稹悼念亡妻的诗《遣悲怀》,每每读来,总令人不由发出一声感叹。“顾我无衣搜尽篋”,妻子对他是多么体贴。“泥他沽酒拔金钗”,又表现了妻子是多么的贤惠、温柔。“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妻子又是多么的勤俭持家,和元稹过着“百事哀”的日子,却没有一丝怨言,有的只是对丈夫无尽的爱怜。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不是深切的思念,不是痛彻心扉的依恋,又怎能写出这催人泪下的悼亡诗?

刘禹锡和刘长卿两位大诗人,是值得人们尊敬的倔强老头。都胡子一大把了,看惯世态冷暖,历经无数波折,却仍是初心不改。刘长卿在《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诗的结尾写道“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刘长卿吃尽苦头也决不和那些口是心非的家伙同流合污。做人能够始终保持初心,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刘禹锡更是把耿直做到了极致。他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改革失败后遭贬。多年后,在正直大臣的举荐下,他重又回到了京城。他看到久别的朝堂上,多了好些趋炎附势之徒,心中自是看不惯。于是,他去玄都观观赏桃花后,写就一首诗:《游玄都观》。仇视刘禹锡的权宦,从此诗中嗅出了讽刺他们的味道。于是想方设法向皇帝告他的状,结果刘禹锡再度遭贬。刘大人啊刘大人,你遭了那么多年罪,咋还学不乖呀?你这不是楞往枪口上撞吗?你咋就不能学学元稹,看人家,吃一堑长一智,从此飞黄腾达。

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是人才总有人欣赏。同情他的同僚没有忘记他,多年后,经正直的元老大臣裴度向朝廷力荐,刘禹锡终于又回到了久别的京城。以前那些得势的权宦或失宠或死去,都如过眼云烟不见了。步入老年的刘禹锡,怀着复杂的心情重游玄都观,写下了“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样不屈不挠的诗篇。刘禹锡就是这样刚直不阿,表明了他绝不向守旧势力妥协的决心。

诗人刘禹锡就像一块有棱有角的大青石,虽饱经风吹雨打,依然保持着他棱角分明的坚韧本色。刘禹锡参加的改革虽然失败了,但仍受到后世人们的尊重。写到这里,不由想起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公,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刘禹锡在写下《重游玄都观》后,曾坚定的说:“不怕再次被流放。”邓公一九七五年复出后,也曾义无反顾的说:“不怕第三次被打倒。”他们就是这样痴心不改,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为国家为百姓着想,而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不能因为怕丢乌纱帽,就前怕狼后怕虎不敢做事。刘禹锡参加的改革失败了,令人遗憾。而邓公领导的改革,却获得巨大成功。国家随之强盛,人民随之富足。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

读《唐诗300首》时,我很敬佩诗人韦应物。他虽位居高位,却并没有忘记底层老百姓的疾苦。韦应物历任滁州、江州和苏州刺史,长期为官并没有使他麻木不仁。他在《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中写道“……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自己居住在华丽的官所,却还能想到辖区内的老百姓,他们的生活是否安康?他在《寄李儋元锡》的诗中写到“……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身多疾病恐不能胜任刺史的工作,常想着解甲归田。看到辖区内还有逃荒要饭的,就觉得愧领朝廷的俸禄。一个封建社会的中级官史,能说出这样关心老百姓疾苦的良心话,多么难能可贵!这样的为官作风,就是在今天也是不过时的。

人们都知道王唯、孟浩然是写隐逸诗的高手。“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多么悠闲的生活,多么优美的环境。然而隐逸的生活真的那么美好吗?细品`王维的诗,闲适中总透着一股寂寞、孤单和烦恼的气息。偌大的山林,孤独的诗人只能与花、鸟和泉水为伴。长此以往,该是多么的无聊。“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看来王唯是在朝中不如意,才产生了退隐的想法。王唯的几次隐居都是有原因的,并不是真的心甘情愿想归隐。

再看孟浩然,他在《临洞庭上张丞相》一诗中写道:“……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想入仕的心情是多么迫切,只是因为后来的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惹恼了唐玄宗,才彻底断了他入仕的路。不得已,才归隐山林。《唐诗300首》中孟浩然的简介最后这样写道“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归隐之路半途而废。其实有谁真愿意过那种“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和“涧底来荆薪,归来煮白石。”那样寂寞清苦的隐居生活呢?

韩愈也是一个让人敬重的大诗人。他两次遭贬,一是请求朝廷减免遭遇大旱的百姓的赋税;另一个是谏阻皇上迎佛骨。两次被贬都不是因为个人的利益,全是为了百姓和社稷。韩愈在《八月十五赠张功曹》诗中,写了张功曹的牢*和埋怨“……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似藏躲。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贬谪之地多么偏僻荒远,他们遭受了那么多不公正的待遇,但韩愈仍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我歌今与君殊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它,有酒不饮奈明何?”后来,在裴度等大臣的举荐下,韩愈重又回到朝廷。他这种为民请命,不惜冒*头之险的大无畏精神,就是现在看来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唐诗300首》里,还有好多诗人值得大书特书,可惜篇幅有限,不能一一道来。这本书就像一位面色冷峻沉默寡言而又睿智的老者,刚开始接触时,让人望而生畏。及至走进他的内心,与它亲密接触交谈,才发现他又象是一个饱经沧桑的健谈的老人,他的想法与见解令我受益匪浅。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朝朱熹的这首诗用来比喻《唐诗300首》当之无愧!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