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陆探微、顾恺之齐名的,还有一位画家。
他叫张僧繇[yáo],活跃于南朝萧梁时期。
张僧繇的画风和陆探微正好相反。
陆探微是“密体”,张僧繇是“疏体”。
一般用笔较为简省的称“疏体”,用笔较为繁复的称“密体”,是我国绘画艺术的两种基本表现手法。
张僧繇画作的特点就是“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他是梁武帝最器重的佛像画家。
——这个身份可不简单。
梁武帝是历史上有名的崇佛的帝王,曾四次出家为僧,三次被臣子赎回。
杜牧诗中描写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梁武帝在位时建的。
在这样一位佛教的“迷帝”手下展现出画佛像的特长,不就跟宋徽宗遇到了高俅一样么?
还好张僧繇没有恃宠而骄,他还是在艺术的路上持续精进。
《续画品录》说他“手不释笔,倬昼作夜,未曾倦怠,数纪之内,无须臾之闲”。
他曾将晋代女书法家卫夫人《笔阵图》中的书法用笔方法融入绘画,在绘画中用上了“点、曳、斫、拂”等手法,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
他还学习了天竺(今印度)佛画中的“凹凸花”技法。
这种技法引起了轰动,据说他在建康(如今江苏南京)一乘寺用“凹凸花”技法绘制壁画,以致该寺又得名凹凸寺。
实际上,“凹凸花”技法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明暗法、透视法。
这种画法在中国本土绘画中是没有过的,但它对于塑造立体感有很强的效果,收到逼真的效果,“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极平,世咸异之”(唐朝许嵩《建康实录》)。
采用了凹凸法的壁画01
采用了凹凸法的壁画02
他画的佛像“面短而艳”,体态丰腴,在南北朝的人物画中,“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被称为“张家样”。
“张家样”出现后,成为南朝梁代之后二百多年间的主流画风,与北齐曹仲达的“曹家样”、唐吴道子的“吴家样”同为古代寺庙壁画中影响较大的样式。
实际上,就连被称为画圣的吴道子,也一直被公认为师从张僧繇。
“张家样”画人有多像?
梁武帝因为思念出外坐镇各州的皇子们,命张僧繇为皇子画像,能达到见画如见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