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自古就是一个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的地方,光是称为“圣”的就有好几位,比如算圣刘洪、书圣王羲之、兵圣孙武、智圣诸葛亮等,现在临沂南坊北城新区还有以这几位命名的道路。今天给大家介绍下书圣王羲之在临沂的逸闻趣事。
前几天我写的文章里面有个二十四孝之王祥卧鲤,有的朋友可能要问了,都是临沂人,王祥和王羲之有啥关系吗?其实这俩人还真的有关系,他们都是琅琊王氏的后代,唐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指的就是琅琊王氏家族(谢家就是谢安、谢玄那些),王羲之的曾祖父就是王祥的弟弟王揽,其孙王导和王敦分别把持了东晋的文武朝政,被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可见王氏在当时是多么的牛逼了!另外,两晋时期的四大家族,分别为琅琊(今山东临沂)王氏、颍川(今河南许昌)庾氏、陈郡(今河南周口)谢氏、龙亢(今河南永城)桓氏这四个世家大族,可比蒋松孔晨四大家族厉害多了。
王羲之出生在这么一个高干家庭,有学习的条件,自己又聪明好学,他的童年在临沂渡过,留下了王羲之故居和“晒书台”、“洗砚池”、“右军祠”、“鹅池”等名胜古迹和传说故事。
晒书台的来历
王羲之从懂事起就喜欢读书练字,到七岁时就能写的一笔好字,被称为神童,其实,天才是练出来的,他每天坚持练字,写了一张有一张,家里摆不开了,就拿到房前的一个高台上去晾晒,晒干了就收存起来进行比较揣摩,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进行改进,就这样天长日久写了晒、晒了写,以后人们就把他晾字的高台称之为晒书台了。
“洗砚池”的故事
现在临沂市兰山区的王羲之故居,就坐落在洗砚池街上,洗砚池是怎么来的呢?原来王羲之家门口有个池塘,虽然谈不上一城山色半城湖,倒也是四面荷花三面柳,自从王羲之练字以来,就每天在这个池塘洗刷笔砚,天长日久就被称为“洗砚池”了,时间长了,池塘的水都被染成了黑色。奇怪的是,这个洗砚池里面的蛤蟆,自此不再呱呱而鸣,仅仅是把肚皮鼓起作个样子,但嘴里不再发出声音,也不知道是古代墨的材料含有某种未知化学成分,和池塘的水发生了反应,造成蛤蟆哑了,还是蛤蟆不忍心打搅书圣学习故意不发生声音,也没有人成立个洗砚池蛤蟆研究会来研究研究,但也留下了一个歇后语:“洗砚池的蛤蟆——干鼓肚”。
“山海关”匾额的传说
南北朝时北方为了抵御异族入侵,重修了山海关,想找大书法家王羲之写个匾额,不知道是润笔费不够还是别的原因,王羲之不愿意写,实在没法了就去找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王献之虽然和老爹并称二王(非东北二王),但总感觉写得不如老爹,不太敢写,最后王献之想了一个抛砖引玉的办法,自己开始练字,先从“山”写起,写了一天又一天,练了一张又一张,王羲之看了儿子这么刻苦认真学习,非常高兴,就给他写了一个“山”字当样板给他。“山”字一到手,王献之如法炮制又开始练习写“海”字,也得到了王羲之亲笔写的一个“海”字。等到王羲之又来指导儿子练习“闗”字并写张样本时,刚写了一个“門”,忽然领悟上了儿子的当,这不是要写山海关嘛,恼怒之下掷笔而去,王献之知道露馅了,无奈之下只好自己把关补充完整交给了客户,应付了事。当这块匾额挂上山海关后,近看是“山海闗”,远看却变成了“山海門”,所以说“书圣”这个牛逼称号不是谁都能用的。
王羲之在临沂生活多年,留下的传说还是很多的,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呢?有空去临沂的王羲之故居看看吧,还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哦。(王羲之故居的相关领导,看到请和我联系洽谈广告费支付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