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八月节(唐·元稹)
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鬓毛。
养羞因野鸟,为客讶蓬蒿。火急收田种,晨昏莫辞劳。
诗先写'白露'名称的由来'露沾蔬草白',再写秋季的特色天蓝云稀,接着写树叶飘落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们的垂暮之感。'养羞'句,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燕子)归,三候群鸟养羞。'这里'来'当是往南飞的意思,羞即'馐',即三候到来时,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准备过冬了。'为客'句,是在感叹自己的不为所用和虚度年华。后两句则是说的农事活动:白露时节作物相继成熟,必须开始抢收了
秋分八月中(唐·元稹)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
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
首句说按音律八月属于十二律的'南吕'。'雷收'句,源自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天地阳气过盛引起的,秋分后阳气衰落,所以不打雷了);二候蛰虫坯户(冬眠的动物做茧、封窝门);三候水始涸(河流进入枯水期)'。'寒暑合均平',指秋分是从暑到寒的盛衰转折点,不但昼夜平分,也是气温处于全年平均值的日子。最后二句则也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意味。
寒露九月节(唐·元稹)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始黄华。''鸿雁来宾',指鸿雁大举南迁('随阳')、中途休息('宾'即住宿);'雀入大水为蛤',指雀鸟进入海中变成蛤蜊(深秋天寒,很多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水里出现大量蛤蜊,贝壳条纹和鸟的很相似,便以为它们是鸟变成的);'菊始黄华',是说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诗中把这三件事都写到了。
霜降九月中(唐·元稹)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诗中写了霜降时节云尽天高、木落雁飞的景象,也写到了豺祭兽的典故。霜降节气离九九重阳节很近(今年重阳节在10月21日),所以诗中特别强调了重阳,包括重阳赏菊花、饮菊花酒等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做是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