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号己斋叟,《录鬼簿》认为他是北京人。
○关汉卿故乡之谜
关汉卿是饮誉中外的灿烂明星。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他的故乡在中国。然而,中国人并没有弄清他的故乡在哪里。
关汉卿的生平事迹各书所载不同。据元戏剧家钟嗣成的《录鬼簿》载:“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己斋叟。”大都即今北京。
据熊自得的《析津志·名宦传》载:“关一斋,字汉卿,燕人。”这样就不能肯定他是北京人了。清代邵远平《平史类编》则说:“关汉卿,解州人。工乐府,着北曲十六种。”这样,他又成了山西人。而且关于此谈的书籍还有《解州志·人物》、《山西志揖要·人物》等。
另外,还有人说他是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人。乾隆时的《祁州旧志》和《祁州志》都说“关汉卿故里祁州,元时祁之伍仁村人也。高才博学,而艰于遇,……”
这样,他就有了四个故乡:北京,燕,解州,祁州。而且专家们争论起来,也是各有各的见解,究竟谁是谁非,难下定论。
关于他的名字来历,《录鬼簿》说:“关汉卿,号己斋叟。”《析津志·名宦传》则说“关一斋,字汉卿。”这样,究竟哪一个是字,哪一个是号也成为疑案。
另外,他的生卒年也没有定论。有一说他是金代遗民,或是出生在金代,活到元代的人,那么他当生于1210—1227年左右,卒于1280—1300年左右。一说他是元代人,生于1240—1250年,卒于1320—1323年左右。还有人提出两个关汉卿的观点,一个出生较早,解州人,但不是大戏剧家;大戏剧家关汉卿出生元代,大都人。还有说他生于1180年左右,死于元初。再一种则认为他生于1226年左右,死于1300年,主要活动在元朝,写了许多杂剧,但没写《伊尹扶汤》。
关汉卿如此有名,但为什么缺少关于他的记载呢?这与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的反动是不无关系的。
但就目前来说,人们认为他是元代戏曲家。自蒙古进入中原后推行种族歧视政策。
各族人民,特别是汉族人民受到空前压迫。元代废除科举制度80多年,使知识分子断绝了当官的途径。另外,统治阶级怕人们利用文艺鼓动造反,所以严禁文艺活动。关汉卿是社会地位低贱的知识分子,写剧作曲暴露统治者的丑恶又被视为非法;就在一般文人眼中,也因为历史的偏见,把戏曲创作视为背离传统的旁门左道加以鄙视。因此,在史书文献中,自然不会有关汉卿的记载了。但是,人民不会忘记他。他永远是人民心中的英雄。但关于他的一些疑案,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个个问号,将会得到圆满的解决。
○惊天动地的呐喊
由于元王朝废除了科举制,一些下层知识分子便无出头之日,社会地位一落千丈。
于是投身到勾栏瓦舍,以求解脱。
勾栏瓦舍是从宋金开始兴起的娱乐兼商业场所,里面不仅有各种店铺,还有表演杂剧、曲艺、杂技、歌舞的地方。到元代,瓦舍勾栏非常之多,杂剧也成为当时的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但繁荣也带来了竞争,为了争夺市场,勾栏之间也相互斗争。这就迫使一些戏班子不断提高演出水平,不断推陈出新,以确保自己的饭碗。因此戏班子迫切需要知识分子,也格外尊重知识分子,把他们视为才人、宝贝。这样不少中下层知识分子便投身到勾栏瓦舍。在无形中促成了知识分子和民间艺人的结合,提高了杂剧的创作水准。
在随着戏班子的流动演出过程中,关汉卿广泛深入地接触到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知道他们的悲惨遭遇,看到了暗无天日的统治,于是决心为处于水深水热中的百姓呼号。
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下了大悲剧《窦娥冤》,虽然写的是一位少妇受屈含冤,惨遭*害的故事,而女主角在行刑前的血泪控诉和质问,实际上是剧作家对黑暗现实的声讨。
在异常黑暗的年代,这种空前大胆的呐喊,真可谓惊天动地。
窦娥是一个在苦海里长大的孩子,她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在短短的20年生命历程中,她几乎受到了封建社会加在妇女头上的一切不幸。三岁丧母,七岁被卖为童养媳,十七岁结婚,不久又丧夫。她也自认自己一生多灾多难,没有好日子过。对未来她没有奢望,只望能克尽孝道,保守贞洁。这点要求对她来说的确不过份。可在当时邪恶势力横行的社会里,她的这点要求也不能实现。泼皮流氓张驴儿父子闯入她的生活,于是更大的不幸落在了她的头上。张驴儿逼婆媳二人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窦娥坚决反对。不巧这时蔡婆婆病了,张驴儿于是想毒死蔡婆婆,然后与窦娥成亲。不巧,反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他见计不成,反顺势反咬一口,借此威逼窦娥。窦娥没有做亏心事,而且她心目中的“明如镜、清似水”的官府一定会替她作主。可是她错了,这个桃杌太守是个见了告状的就下跪的人,因为他认为他们都是他的“衣食父母”。因此,一开始,他就袒护张驴儿,并对窦娥一味严刑逼供。甚至要拿蔡婆婆动刑,在这种情况下,她不得不承认自己药死“公公”。结果,被判死刑,含冤而终。
对于窦娥这样穷苦善良的女子,剧作家充满了同情。在第一折,她出场不久就叹道:“窦娥也,你这命好苦也啊!”接着又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她又为什么这样愁苦呢?“则问那黄昏白昼,两般儿忘餐废寝几时休?大都来昨宵梦里,和着这今日心头。催人泪的是锦烂熳花枝横秀,断人肠的是困闼月色挂妆楼。长则是急煎煎按不住意中焦,闷沉沉展不彻眉尖皱;越觉得情怀冗冗,心绪悠悠。”不管白天黑夜,总是吃不下睡不着,时刻萦绕自己的就是烦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沉重的心没有稍微轻松一点的时候。作家往往是借题发挥,借物抒情。
同样,关汉卿在这里借剧中人之口,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悲苦不平的心境。
在剧中,关汉卿对蔡婆婆进行了批判,她既是剥削者,同时又是受害者,她是使窦娥走向悲剧的直接、关键原因。而窦娥对她则是尽心侍养,宁愿自己上刀山,下火海,也不让她受刑。即使变做鬼魂后还托付自己的父亲照顾她,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完全是一颗金子般的心。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善良的妇女,上公堂分辩几句,却被打昏三次,三次喷水,往往是才苏醒,又昏迷。桃杌之所以偏向张驴儿,是因为张驴儿是他的“衣食父母”。据元代文献载,元代官吏俸禄很少,甚至不发,因此官吏便以受贿、搜刮民财作为谋生的手段。
而且,元代还不准妇人上诉。因此,不管窦娥多有理,一上公堂,就已注定要失败。桃杌那枝听银子使唤的无情的大棒,最终打碎了她对官府的幻想。使她认识到社会的黑暗,也使她绝望。在这种黑白混淆、贿赂公行的社会,穷苦妇女除了屈死以外,又能做什么呢?
黑暗的社会,黑暗的官府,将妇女压在最底层,任意蹂躏。但窦娥这个善良的妇女却有着刚强的性格。在张驴儿对之动手动脚时,她是严词拒绝并将之推倒,显示了“气性最不好惹。”在她被判刑后,她终于认清“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绝望中,她对世界的主宰天地也发出了声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个两泪涟涟。”
这惊天动地的怒吼!充分表现了窦娥无辜受害,含冤难伸的愤懑情绪。她对封建社会中一般认为最公正无私的天地鬼神都加以否定。它既是窦娥的呐喊,也是和她同命运的妇女的呐喊,是封建社会妇女觉醒的宣言。她这种否定现实的呐喊,实质是对封建统治的罪恶的有力抗争。同时她的这种呼声,也是关汉卿的心声!
窦娥的刚强个性,直到其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不甘心白白死去,于是她用自己的方式,向天昭示自己的冤屈,她发下三桩誓愿:血溅丈二白练;六月飞雪;楚州三年大旱。
结果,三桩誓愿都得以应验,从而证明了她的冤枉惊天动地。
当然,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这三桩誓愿决不可能实现。但是,艺术不是生活,它虽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它可以有合理的想象和夸张。这剧中,作者用这一超乎常规的情节,表达了超乎常情的愤怒。作者的合理想象、浪漫主义的描写,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气氛,构成了全剧的高潮。同时也表现了关汉卿卓越的、超人的艺术才能。
窦娥死了,但并没有屈服。而且最后,她的父亲也为她昭雪。作者这样写,是为了鼓舞人民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斗争要坚决彻底。即使牺牲了,精神也不能屈服。他相信,正义总能战胜邪恶,真理的光辉终将照临人间。
总之,大悲剧《窦娥冤》是黑暗的元代社会的一个缩影,窦娥的悲剧是整个元代人民悲剧命运的反映,同时也是关汉卿对残酷的社会发出的战斗檄文。
○口诛笔伐的斗士
社会的腐败,吏治的混乱,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极深重的灾难,关汉卿对统治者的种族歧视拍案而起,怒不可遏。对他们欺压柔弱的妇女的行径进行揭露批判。
窦娥这个善良的女子,在临终之际,发出了惊天动地的抗议;死后,仍不忘雪仇。他要求其父“把贪官污吏都*坏”。这是窦娥的心愿,也是关汉卿的心愿。
蒙古人原是游牧民族,一贯靠对外掠夺发财致富,侵占中原以后,他们仍是恶行不改。由于那些功臣可以“百次犯罪不罚”,因此,他们胆大包天,无所不为。而抢夺妇女、马匹是他们的主要目标。元朝对这些人不但不严厉打击,还千方百计地袒护。
关汉卿作品里的权势虽不属高官,但他们却和皇帝有着种种特殊的关系。他们气焰嚣张,无法无天。《蝴蝶梦》中的葛彪,并不是高官,但他是皇亲,他可以“打死人不偿命”。他自己撞了穷书生王老汉,还反咬一口,将其活活打死,之后还叫嚣:“只当是房檐上揭片瓦相似,随你那里告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何等的荒诞。
《鲁斋郎》里的鲁斋郎一出场就自称“花花万岁为第一,浪子丧门再没双,街市小民闻我怕,则我是权豪势要鲁斋郎。”他完全是一个凶神恶煞的流氓,是个倚仗权势欺凌妇女的恶棍。本来鲁斋郎只是一个品位极低的小官,但他却因侍候了皇上几年,并受之宠爱,于是可以无法无天了。他成天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鬼混。他常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而自豪。对待妇女,他就像对待马匹等得意玩意儿一般,玩腻了便送人。
当他看到张皀的妻子时,于是贼心又起:“一个好女子也!你倒有这个浑家,我倒无。张皀!……把你媳妇明日送到我府上……”张皀虽是郑州的六案都孔目,也是一个有实权的人物。但一听说鲁斋郎便吓得浑身直哆嗦。本来他的家庭很美满,正“青春似水,娇儿幼女成家计,无忧虑,少萦系”。但对仗势凌人的鲁斋郎,他无力反抗,无可奈何,还力劝妻子随顺仇人。送妻子到鲁宅的路上,他内心痛苦万分,但只能嘲笑自己“从来有日月交蚀,几曾见夫主婚、妻招婿?今日个妻嫁人,夫做媒。”到了鲁宅,他又喝得烂醉,以减轻痛苦,对鲁斋郎的欺负,他还笑脸相迎,最后被逼出家。这里关汉卿用反衬的笔法来写鲁斋郎罪大恶极。而这两部戏剧也是他对鲁斋郎、葛彪一类权豪势要的口诛笔伐。
关汉卿深谙人民的疾苦、不幸,他想将所有的滥官污吏、权豪势要都*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人却受到种种保护,虽为非作歹,却逍遥法外。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在清官身上,在善良的人们遭遇不幸的时候,他希望有包公出现,主持正义,为民作主。于是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包公形象,他们使那些为非作歹的恶棍遭到报应。虽然其中有许多经不起推敲,但他却让老百姓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在舞台上得以实现,从而为老百姓出了气。
○凭智倚勇斗强敌
我们从前文叙述知道,作者塑造人物,总是倾注自己全部的情感。在他对自己笔下的人物的褒贬之中,他也把他鲜明的爱憎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中赞赏了反抗强暴的大无畏精神。同样,在《救风尘》、《望江亭》中也充分表明了他这一立场。
《救风尘》写妓女赵盼儿的故事。她为了搭救受骗的同伴宋引章,与富豪恶少周舍(舍非名,而是舍人之简称,相当于公子的意思)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周舍是郑州的副职官员周同的儿子,他是“酒肉场中三十载,花星整照二十年;一生不识柴米价,只少花钱共酒钱。”他是“自小上花(妓女)台做子弟(嫖客)。”他完全是一个吃喝嫖赌,五毒俱全的家伙。他为了娶妓女宋引章,耍了一些手腕,骗取了宋引章的信任,所以一心要嫁给他,把以前的知己安秀甩了。安秀知悉后,请赵盼儿去劝劝她。赵盼儿深知周舍的底细,于是教宋引章注意,可宋引章却鬼迷心窍,对赵盼儿的这些金玉良言视为妒忌,还是嫁给了周舍。
事态的发展完全符合赵盼儿的估计。周舍把宋引章一骗到手,便对她拳脚相加,并威胁说:“你早晚被我打死,休想逃出我的手心,给我多少钱,我也不放你!”对此,她痛苦不堪,后悔极了。她没有想到甜言蜜语的周舍一下子变了个人似的,她不得不佩服赵盼儿的眼光。想到以后的日子,宋引章就发抖。她知道周舍这样的人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于是决定写信给赵盼儿来救自己出火坑。赵盼儿听了她母亲的哭诉,又急又恨,当初不听自己的劝导,一心要嫁,还赌气说什么“我便有即该死的罪,我也不来求你。”现在又来求我干啥,仓促之间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再说周舍父子也是不好招惹的。只好默不作声,宋引章的母亲见此,哭得更加厉害。见此,赵盼儿的心又软了,先原谅了宋引章的无知,又激起了她对周舍的不满,打抱不平的劲头又上来了。于是决心斗一斗周舍这个地头蛇。想到此,她先安慰了宋引章的母亲。接着让捎信的货郎给宋引章带去了封信,然后,自己也赶往郑州。
到郑州后,她便约见周舍。周舍听说有美女约见,马上赶来。周舍先没有认出赵盼儿,到认出后便准备打赵盼儿。但马上又被她的语言软化,想娶赵盼儿为妻,并为自己的鲁莽连连道歉。当他们正在说话的时候,宋引章便骂将进来。对此,赵盼儿装出一脸的不高兴。接着她又用花言巧语骗周舍写了休书,终于使宋引章得以逃脱周舍的魔掌。
结果周舍还被判打六十杖,并被剥夺了享有的特权,和一般老百姓无异,宋引章也和安秀成亲,安安心心地过日子。就这样,赵盼儿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彻底打败富豪势要、花花公子周舍,取得了完完全全的胜利。
同样,《望江亭》也塑造了一位智勇双全的女性谭记儿。她是一个寄居在道观的年轻寡妇。恰在这时,新任潭州长官白士中亦到该观来看望姑母白道姑。白道姑于是有意成全他们。而且他们也情投意合。而这事也惊动了花花太岁杨衙内,他本想占有谭记儿,没想到让白士中抢先一步。气得火冒三丈,于是到皇帝那儿诬告白士中。并得允自己到潭州去处死白士中。听到这个消息后,白士中愁得不知咋办。可谭记儿却安慰他放心。然后自己扮作一个鱼婆到杨衙内喝酒的望江亭,当场把杨衙内给震住了,并让她陪他们喝酒,席间,杨衙内利用一切机会和谭记儿套近乎。醉酒后,谭记儿搜走了文书、势剑和金牌。因此他的官司也打不赢,后来皇上派人查清真相,将其革职还乡,并赐白士中任原职,与谭记儿白头偕老。
在元代,寡妇的社会地位是低人一头的;而妓女,更为下贱。但是,关汉卿却看到了她们美好的心灵,看到了蕴藏在她们身上的智慧和力量。他满怀激情地树立她们在舞台上的形象,正是为了激励那些和她们同命运的妇女。为了反抗邪恶势力的欺凌,为了改变自己悲惨的处境,勇敢地挺直腰杆,施展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与不平的世道抗争,与自己的不幸抗争,与自己的命运抗争!这实际上是关汉卿自己靠智靠勇斗强敌的映射。
○寄予弱者无限情
赵盼儿、谭记儿之所以取得胜利,战胜比自己强大得多的仇敌,主要是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而这种胜利,不仅是她们个人的胜利,还表达了人民的愿望,显示了人民的力量。
可是,生活并不如艺术那样完美。在那个妇女身受多重压迫的黑暗社会里,又能有多少人能像赵盼儿、谭记儿那样勇敢,又有多少人能和她们一样幸运呢?在此,关汉卿以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描绘赵盼儿、谭记儿的感人形象时,也用凝重的笔触成功地刻画了其他类型的妇女形象,对她们表现了无限的同情,并为妇女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玉镜台》中的刘倩英,是一个富家少女,虽然年幼丧父,但家庭生活仍不错。长到十八岁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生活也无忧无虑。而表哥温峤的出现,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温峤这个翰林学士,很受皇上赏识。当他一见到自己漂亮的表妹后,便已倾心。
于是决定娶之为妻。便假装为表妹找一位学士为夫,并以一座玉镜为定物。而他说的这个学士正是他自己,待刘倩英知道后,又气又恼,拒绝和温峤成婚。于是他请皇上批准自己用水墨宴让倩英服从。由于怕自己头上插草花,脸上抹黑,倩英只好屈从温峤。
但恰好中了温峤的圈套,成为他的囊中之物,和温峤结合为夫妻。据载,历史上确有温峤这个人物,关于他和刘家的婚事,也是事实,不同的是,戏曲中的刘倩英不再是一个听从安排的姑娘,变成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
在当时的社会里,像温峤那样的身份,可能对许多女人都有吸引力,可刘倩英却不依从她。在新婚之夜,温峤百般的乞求、让步,并没有表现出一点夫权无上的威力。但事实上,他只是把女人当玩物,只是把刘倩英当成自己可值炫耀的一份财产,这样做,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名声。戏里的刘倩英较之《世说新语》中的刘倩英,不仅形象更加丰满,这其中还倾注了关汉卿的无限的情感。在他的笔下,刘倩英是一个善良的女子,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幻想,对于突降的厄运,爆发了狮子般的反抗。表现了其人性的觉醒,青春的张扬。最后虽在统洽阶级的诱逼之下妥协投降。但这并不掩盖贬低她进行反抗的重要意义。因为她的生命已发出过灿烂的光。也因为这亮光的闪射,反衬出社会的黑暗,统治者的丑恶、残酷、荒唐。
恩格斯曾说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可见,像刘倩英这样连家门也出不了的大家闺秀,在男权的威逼利诱下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自*;一是屈从。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还不可能给她提供更好的出路。无论她性格有多坚强,斗争有多坚决,面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压力,她孤立无援,绝不可能取胜。就连剧作家也毫无办法,除了对女主人公的满怀同情以外。
身为大家闺秀的刘倩英,对自己的婚姻大事,尚且无能为力。那么,一个妓女,在婚姻问题上则只有由人摆布,更无力回天。谢天香是关汉卿杂剧《谢天香》的主人公,她是官妓,是开封府歌妓的领班,才貌双全,深受书生柳永迷恋。柳永为了进京应考便托老朋友钱可照料天香,钱可为了柳永能专心读书,便想方设法给天香安加罪名,但没有成功,于是只好假娶其回家,柳永中状元后回来发现佳人已成为朋友的小妾,非常气愤,但等其见到钱可后,才知其良苦用心,一对恋人这才团圆了。
妓女是下贱货,这是一般人对妓女的评价,但熟悉她们的关汉卿,却深谙她们的不幸。同情她们的遭遇,并且从她们身上找到了闪光之处———她们的聪明才智。如天香在唱柳永送她的词《定风波》一词时,把她的聪明才智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避官讳,竟能边唱边将词中需押韵的字一一换掉,而且又不损原意,可见她有多么高的文学修养,可谓巾帼胜须眉。然而因为她是妓女,因而她的才能恰恰成为束缚她的绳索,给她带来不幸和烦恼。她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处境,希望能逃出火坑,改变命运,因此,虽舍不得柳永,仍让他去应试。柳永让老朋友照顾她,但她并不把希望寄托在钱可身上,她认为钱可是可怕的人物,因此在其面前也不敢承认自己与柳永的真实关系。
柳永和天香真心相爱。可钱可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柳永不该迷恋天香。便一次又一次地加害于她,她虽竭力反对,但终不能如愿,只好最后屈服。纵观全过程,天香的屈服、妥协,都因强权所逼。
关汉卿能同情弱者,表现出那一颗颗美好的心灵,是如何被社会的强大的传统势力压迫得变形、衰竭,正显示出他超乎常人的敏锐眼光和超越时代的人道主义精神。今天,他仍是我们的楷模。
○引吭高歌真善美
许多人看了谢天香、刘倩英的不幸后,都觉得心中有一股酸楚。特别是谢天香,对关系自己一生祸福的大事,完全任人调停,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不说反抗,就连自己和心爱人儿的恋情也不敢道破,正如鲁迅笔下的那些麻木不仁的人,让人觉得其窝囊,真是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可是话说回来,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艺术要忠于生活,就得这样,虽然显得冷酷,虽然他充满同情,但也只能如此而已。
或许有人会把谢天香的软弱无能归结于她孤立无援,没有亲朋好友的帮助。但也不尽然,即使有亲朋好友也并不一定能帮助她。相反,往往是自己的至亲至爱将自己推入火坑。如《金线池》中的杜蕊娘便是一例。她是官妓,一次到济南衙府陪知府石好问和其义弟韩辅臣喝酒,她和韩辅臣一见钟情。当韩辅臣听石好问说准备把他安排到杜蕊娘家住时,高兴得跳了起来,以为自己能和蕊娘结为秦晋之好,但他们错了,因为蕊娘的母亲是开妓院的老鸨,是个发不义之财的人,他在杜家住了半年多,她仍不答应他们的婚事,而且因为韩辅臣的钱越来越少而遭白脸。蕊娘求其母亲答应她的婚事,她不但不允,反而想出一条毒计,自己用些闲言碎语来离间他们二人,差点成功。好在石好问利用自己的权力成全了这二人。否则他们会被她活活拆散。杜蕊娘是老鸨的唯一亲人,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她不是想方设法将之救出,而是使劲往火坑里推,《绯衣梦》中的王半州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想悔女儿王闰香和变穷的财主李庆安的婚事,结果,引出血案,差点酿成李庆安的*身之祸。如果说老鸨和王半州是粗俗之人,无知无德,只认金钱,不认亲情,那么兵部尚书应该是一个德义兼备的人吧!
但《拜月亭》中的兵部尚书王镇之女王瑞兰,在兵荒马乱中与书生蒋世隆相遇,他们同生死、共患难,最终产生爱情,并结为夫妻。王瑞兰陪丈夫住在一个小镇里养病,可蒋世隆的病却不见好转。恰巧这时瑞兰的父亲带兵路过,瑞兰真是喜出望外,以为可以脱离苦难了。可她万万没想到自己的父亲会坚决反对,并不顾自己的申诉和丈夫的病情,将自己从蒋世隆身边带走,不管其死活。兵部尚书和前面的老鸨和王半州相比,则显得更加残忍,他明知女儿的恩人、心上人正处在生命危险中。他不仅不知恩图报,反而落井下石。他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觉得蒋世隆没有功名,和自己不门当户对。他为了个人的面子和虚荣,竟置女儿的幸福、恩人的生死于不顾,这已不能说其粗俗或是无知,而只能说其毫无人性罢了,在这个剧本中有这样一支曲子:
[庆东原]他则图今生贵,岂问咱夙世缘;违着孩儿心,只要遂他家愿。则怕他夫妻百年,招了这文武两员,他家里要将相双权。不顾自家嫌,则要傍人羡。
作为女儿,瑞兰早已洞悉父亲的所作所为。他做事有着极强的功利性。他要让他的家富丽堂皇。这支曲子,完全撕破了那张唬人的、道貌岸然的假面具,使其龌龊虚伪的灵魂暴露无遗。
作为艺术家,关汉卿并不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发表什么评价,而是让人物自身用自己的行为来塑造他们的形象。在《金线池》中既有为追求美好理想而顽强斗争的蕊娘,也有挖空心思陷害亲生女儿的老鸨。《绯衣梦》中有批判嫌贫爱富的行动。《拜月亭》中的瑞兰,同样也为自己的爱而进行了不屈的斗争。她们的这些行动都显示出她们忠于爱情的高尚品质。
对女性忠于爱情的赞美,在其剧作《调风月》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女主人公燕燕只不过是贵族家庭中的小婢女。她不但不卑躬曲膝,还有自己的意志,敢说敢做,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却敢于同命运抗争。她生活在大户之家,见识广博,她知道风流男子甜言蜜语,因此总是与对她表示亲近的男人保持高度警惕。但在潇洒的小千户的频频进攻前却动摇了,她虽怕上当,但却舍不得这个机会,最后在小千户的软缠硬磨之下,终于答应了他的求婚,并陷入热恋中。可后来小千户却又接受了富家小姐莺莺的定情物。
燕燕在服侍他的时候发现了秘密,并得知了实情。对此,燕燕气得火冒三丈,恨小千户,更恨自己。并断然和小千户断绝关系,并回到自己的小天地。后来小千户又来求其原谅,但她却不再理他。小千户为了报复燕燕,派人到莺莺家为自己说亲。老夫人于是让燕燕前去说媒,去了之后,她提醒莺莺提防小千户。在婚宴上,得意忘形的小千户指着花枝招展的莺莺挖苦燕燕,埋在其心中的怒火一下子升了上来,于是当众揭穿了小千户的嘴脸,全场的人都为之震动,但为了照顾大户人家的气派,大家决定实现小千户的诺言,娶燕燕为小夫人。但她拒绝了,并且当下出走。
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下,一般人惯于做顺民,听天由命,任人摆布,把自己的*压抑下去,不敢外露。可是,关汉卿笔下的燕燕,虽身为奴隶,却能无视封建教条,敢于突破礼教的束缚。敢爱敢恨,敢做敢为,并不求人恩赐,怜悯。在关汉卿的作品中,这样的人物可谓别具一格,人物不大,意义却不小,作者对之充满同情和喜爱。表现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和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其追求妇女解放的不懈努力。
发愤读书,不贪不义之财也是关汉卿所颂扬的美德。杂剧《裴度还带》、《陈母教子》就歌颂了这类美德。前面已列举了许多普普通通的人物,他们只是一般的人,但他们却和常人接近,能为观众所接受、理解,并打动观众,使他们受到启迪和鼓舞。
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关汉卿善于发现、描写,并突出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并对他们心灵深处的真善美进行讴歌,并使之成为自己创作的主旋律,从而使得他不同于同时代的作家,并高于同时代的作家。因此,他的杂剧作品,不仅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生命力!
○大气磅礴英雄节
众所周知,关汉卿是一位痛恨黑暗统治,同情妇女,赞美妇女斗争精神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笔下的妇女,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她们不仅活跃在舞台上,还活跃在人们的心中。作为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他除了善于表现妇女以外,他还善于创造性格豪放、气壮山河的英雄人物。郑振铎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中说:“汉卿不仅善于写妇人及其心理,也还长于写雄猛的英雄;不仅长于写风光旖旎的恋爱小戏剧,也还长于写电掣山崩、气势浩莽的英雄际遇……”
他的剧作《单刀会》里就塑造了关羽这样一个英雄人物。这是他以盖世的才华和诗人的气质为我们谱写的一支强者的歌。对英雄人物的伟大历史业绩的向往和对英勇豪迈精神的礼赞是全剧的主旋律。它不是展示正面人物的不幸和毁灭,而是借英雄人物的胜利和成功来歌颂他的美和崇高。
首先,作者打破了杂剧的一般格局,在前两折中没有让主人公关羽出场。在这两节里,作者大写特写乔玄和司马徽,而事实上,他们只是一个陪衬,写他们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关羽。在这里,作者是用虚写的手法,通过乔玄、司马徽对关羽的敬畏,颂扬烘托出关羽的超群品质和盖世威风。这样,在观众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从而在观众心里获得崇高的地位,这种地位的获得,也是和他的正义分不开的。
通过前两折的大力铺垫、渲染。到第三折,关羽一出场,便满台生辉。在接受鲁肃送来的请书时,他一眼就识破其阴谋,但面对困难,他没有退缩,相反,他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并坦然对待这一切,而这又是和他身上的一种出生入死的磊落精神和浩然之气分不开的。一曲[剔银灯]将他的高大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
[剔银灯]折莫(不论)他雄纠纠排着战场,威凛凛兵屯虎帐,大将军智在孙(武)、吴(起)上,马如龙,人似金刚,不是我十分强,硬主张,但提起厮*呵摩拳擦掌,排戈戟,列旗枪,各分战场。我是三国英雄汉云长,端的是豪气有三千丈。
何等正义凛然,何等威武雄壮。
关羽虽然勇猛过人,但决不是蛮*绿林好汉、草莽英雄,他文武双全。继前两折,第三折又渲染了关羽的神威气势,真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到此,作者已将关羽推到浪尖上,他如何搏斗于浪尖,则是观众最关心的问题。接着作者推出了观众急于知道的单刀会,但作者并没有先写关羽和敌人的争斗,而是让人物对景抒情:
(正云:)看了这大江,是一派好水也呵!
(唱:)[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
大丈夫心烈,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云:)好一派江景也呵!(唱:)
[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看着浩莽的长江,滚滚向东,翻卷起层层碧浪,好一派雄伟的气势,令人激情万丈。
江山依旧,而英雄人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变成尘土云烟!这两支曲子可谓苍劲而悲壮,但却把关羽在惊心动魄的斗争即将出现时的从容镇定、英勇无畏、信心百倍的精神境界,揭示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景人结合,人物的英勇气概和群山大江交相辉映,景物的壮美衬托出人物内心之美和其宏大的气势。经过对关羽的英雄气概的这一番渲染后,作者笔锋一转,展开了单刀会上最尖锐的矛盾冲破。关羽鲁肃一会面,便开始舌战,继而箭拔弩张,最后关羽手执鲁肃,执剑相逼,堂堂东吴中大夫竟成为关羽手中盾牌。
关羽借此脱险而去,观众也为之拍手称快。
《三国志·吴书》中有“单刀会”的故事,但是那是鲁肃处于上风,关羽处于理屈词穷,又胆怯尴尬的境地。但是在民间,关羽的忠勇却是受人崇拜的。在唐代,为之修了关羽祠;宋代民间将关侯改称为关王。关汉卿的《单刀会》显然受到这些传说等的影响,但在他笔下的关羽,不仅英勇,而且透出一股“汉家节”。
在封建社会,代表“正统”的,就是正义的。只有首先品质高尚、力量强大并代表“正统”的英雄人物,才能保有土地和人民。三国本为汉室天下,全国的土地都姓刘,因此刘备占领荆州是合理也合法的。因此他的每一句话都义正词严,打得鲁肃毫无招架之力。
从而,他在道义上取得了完全胜利。他脱险后来到江边,则用自豪的心情、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凯旋:
[离亭宴带歇指煞]我则见紫袍银带公人列,映天凉风冷芦花谢,我心中喜悦。昏惨惨映霞收,冷飕飕江风起,急颭颭云帆扯。承管待、承管待,多承谢、多承谢。唤梢公慢者,缆解开岸边龙,船分开波中浪,棹搅碎江中月。正欢娱有甚进退,且谈笑不分明夜。
说与你两件事先生记者:百忙里称不了老兄心,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
在这曲文里,作者点出了“汉家节”三宇。从而展现出关羽的威武豪迈、叱咤风云的神勇,表现出关羽大气磅礴的英勇气概。事实上,关汉卿在此借关羽的汉家节,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因为在他的生活时代里,汉人是备受歧视和压迫的。人民痛恨异族的统治,并且不承认他们是“正统”,总是希望有代表汉民族的强大力量崛起,来振兴天下。
而关汉卿由于长期生活在下层人民中间,深知人民的疾苦,而他自己的民族感情也是强烈的,因而有意识地选取和塑造富有汉民族精神和气质的人物,让他们在舞台上呐喊出人民的心声,自己的心曲。通过剧中人物的“汉家节”表现广大人民和自己的“汉家节”。
可以说“汉家节”是《单刀会》的灵魂,同样也是现实生活中关汉卿的灵魂。他借关羽之口唱出“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正表现了他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也绝不向残暴的元朝统治低头,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汉家节”在文中也是双关语,从而更增加了文字的表现力和杂剧的蕴含。关汉卿在杂剧中所表现的这种民族英雄气概,不仅在当时鼓舞代表汉民族力量的仁人志士的英勇抗争,今天读起来,它更能激起我们热爱中华民族,鼓舞我们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