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有一首歌能让你久听不厌,久听不舍,在我这里要数古词新曲《月满西楼》。
第一次听到安雯那深沉凄婉、如泣如诉的歌声时,也是在一个满月的夜晚。本来已躺在异乡酒店里准备休息的我,无聊地翻看电视,就那么不经意间,《月满西楼》那情那境那意那韵从MV里跳了出来。
一曲终了,我的睡意远了。不由缓缓起身,推窗默立,静静看着窗外的明月泪流满面。
异乡的夜晚,深邃如千年古井,静寂无声,惟有那珠玉般流淌的乐曲萦绕耳边,敲击着波澜起伏的心绪。
正是歌中那句“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勾起心中无限况味。与情有关,但“此情”,并非单指儿女私情,而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歌词源于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一剪梅》的创作背景。大约写于李清照34岁左右,她的父李格非与朝庭全力排斥的所谓“元佑党人”有牵连,罢职远徒。而审判这个案件的恰恰是丈夫的父亲赵挺之。而尽管李清照曾亲自写诗向自己的公公求情。也没能挡住三天之后,家产被封,丈夫赵明诚也被罢免官职。
大概在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间,赵家由显贵变成了普通百姓,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俩也因此得了一段和美光阴。
无官一身轻,夫妇二人一心一意精研金石书画,还时常在茶余饭后坐在归来堂中烹茶论诗。兴起之时,还指着满满10余间屋子的金石书画与书籍,互相拷问对方,并以此赌茶取乐。
到了靖康二年(1127年),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则返回故里青州,整理归来堂中的金石文物,准备与南下的赵明诚会和。
哪料想就在她离开没多久,青州就发生了兵变,留在青州的诸多有价值的文物悉数被毁。
更为凄惨的是,当李清照带着挑选的15车金石书画准备投奔赵明诚时,却得知赵明诚因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内心惧怕,而弄根绳子从城墙上逃跑了。
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埋在心底的凄苦愁怨,也常发于笔端。那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便是须眉男子赵明诚所不具备的情怀。赵明诚也因此郁郁寡欢,不久病逝。
赵明诚死后,有人谣传说他曾托人把文物献给了金国。李清照虽然对丈夫临阵脱逃深为不满,但又怎能不念及30多年的夫妻恩爱,为了替丈夫洗刷冤屈,她就想把多年携带的古董一起献给宋高宗赵构。
于是,为了还赵明诚一个清白,李清照便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踏上了惶惶不可终日的逃难历程。
而《月满西楼》写的正是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分离之后,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之情状。
歌词文本中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李清照17岁与赵明诚相识,18岁就嫁给了当时还是太学生的他。幸运的是,大词人李清照选择了婚姻也嫁给了爱情。少年夫妻志趣相投、感情甚笃,共爱金石书画,时常诗词唱和,有着说不尽的欣悦。
沉浸在婚姻幸福中的小夫妻,自然是一刻也不愿意分离,哪怕是在赵明诚偶尔出京远游,李清照亦倍觉思念与伤感。也要捉笔写一首“半夜凉初透……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醉花阴》,表达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
而《月满西楼》开篇起句就以“红藕香残玉簟秋”,首先为多情词人的相思怀人,置入了一个哀婉凄清的场景。
秋风渐起,一个人泛舟登程。既然注定了离别之苦,那就任凭落花随着流水去,而不指望悠悠碧水能带走片片离愁。只盼望着“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能早日收到丈夫的书信,以托明月寄深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或许远在外地的赵明诚,此刻也同样思念着李清照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刻的相思,是分别两处的两个人共同的情怀。
本可以心有灵犀,可就是衷肠难解,欲语还休,“此情无计,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此刻,月明星稀,面对着席冷荷残、萧疏万物,多愁善感的女词人又该怎样排愁遣闷?“此情无计,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借酒浇愁?不,此刻不能饮酒,也不想饮酒。长歌当哭,此时饮酒也无非是“举杯消愁愁更愁”。那就干脆换下罗裙,穿上便装,独自撑船行舟在旅途中解闷吧。可是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花自飘零水自流……在没有你的日子里,可叹女人的青春华年,就像这悠悠江水,空自流淌,一去不回。羞说“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只期盼月光照满楼头时,能收到你寄来的情书……
纵观自古以来写相思的诗词,能如这般通篇皆见琅琅上口,声韵和谐之对偶句,读来却又如此浅白易懂,清丽隽永者,非李清照莫属。没有露骨地去写情思,却又在字里行间种下了无限情思。
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的旋律更添几许缱绻悱恻旋律对于一首曲子来说就是曲子的核心,是整首音乐的灵魂。
《月满西楼》中,作曲家作曲家苏越将宋词与现代音乐相融合,既不拘泥于古曲,又有别于一般流行音乐,而是在古韵悠悠的曲调下加入现代审美。在所谓“曲子词”的古典乐谱中,加入、声乐艺术的元素。
为将词与曲巧妙接洽的同时而又不失其神韵,故依乐段来分片,采用二段体曲式结构,其乐句均为方整乐句。而旋律的转调也设计在第二个乐段中,将音区也完美控制在人声的自然声区以内。从全首曲子来看,其旋律布置均匀、明快简洁。级进式的运用使得旋律音起伏有致,从而达到与词的本身诉说相融合,使之带来舒适得体的旋律美。
我们常说,艺术都是相通的,尤其是音乐与文学。好的文学本身就自带韵律,能吟能歌,古代诗词本身就是吟诵,而非今天的朗诵。每每听叶嘉莹先生的吟诵,都会觉得是如痴如醉的享受。
今天的艺术家们能把曲情与词情,揉合为音乐艺术的诗化抒情,用音乐特有的抒情功能来展现词情曲情的旋律魅力。
用音乐的节奏美把语言节奏与音乐节奏有机融合,以具体的词体对应相应的格律,从而达到以曲拍定韵位,以诗词韵脚与歌词韵律相结合,生成适合古词新唱的音乐。
语言与旋律韵律相结合,才能使语言的音乐性通过旋律音乐化得以体现,因为,语言的音乐性与旋律音乐化是挂钩的。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让我们再从头听一遍《月满西楼》。
闭上眼睛,在旋律的流淌中,仿佛能看到词人在荷叶消残,凉风袭人里,独倚栏杆,远眺思念之人的孤寂忧愁的身影。这种适合表达忧郁与黯伤情感的七声雅乐羽调式,将词人心头浓浓的愁丝与凄冷表现得淋漓尽致。
听完整首《月满西楼》,本来不懂音乐的你,也能从中感觉到这种以主题旋律线进行连结起来的旋律清新流畅,而其中水平式、波浪式、环绕式等多种类型的音乐波动,使得在词句连成曲子的时候,旋律又将词人的伤感情绪贯穿始终,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也使得古典诗词放在现代的音乐元素中,有了别具一格的艺术品味。
朋友们好,我是舍知堂堂主,水平有限,只是非常喜爱这首有着古典韵味的《月满西楼》,看到悟空问答上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就忍不住想试着一答,谁知答着答着就成了自不量力的浅析文本,再一看字数,作为问答来说稍长,怕没人看,故忐忑一番又挪过来发成了文章。不当之处,还请专业人士拍砖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