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教学设计一等奖,腊八粥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9 23:09:32

《元日》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认字3个,写字4个。

2、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3、利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4、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学习重点:

1、认字3个,写字4个。

2、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

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画面,揭示课题。

(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想不想知道,请大家仔细地看,认真地听。(课件一:图片,贴春联,舞狮子、放鞭炮等,音乐:欢欢喜喜过大年)

(2)、孩子们,都看到了什么?这些喜庆的场面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3)、过年,也叫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宋代诗人王安石就把这种喜庆的场面用古诗给我们描绘了出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2、理解题目:

这里的“元”该作何解释,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把“元”的解释都罗列出来,选哪个呢?(课件二:元的解释)

二、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明白了课题的意思,我想你们和袁老师一样,也想了解古人是如何过春节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课件三:整首诗,把“爆、屠苏、桃”打成红色)。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识它,力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反馈:指名读一个字、词,再读字、词所在的诗句。

4、认读“爆”,并重点和“暴、曝、瀑”区别,并组词。

三、再读古诗,查找疑惑。

1、读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把诗读明白,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找出你不理解的词语。

学法指导:可以和同学交流,也可以根据前后诗句理解意思,还可以根据字形猜测字义。

2、请同学们说说你不理解的字词,看看咱们之间的交流能否对你的理解有帮助。

3、出示前两句,师生交流,重点讲“爆竹、屠苏”。

屠苏:是一种酒,到了正月初一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小面向东喝下屠苏酒,求一年身体健康,据说有一个现象,古人在礼仪上讲究先长后幼,可是只有饮屠苏酒时是先幼后长,正向诗里所言:不觉老将春共至,手把屠苏让少年。这就是说明长辈们希望年轻人在新的一年里有新的进步,新的作为。

4、出示后两句:师生交流,重点讲“瞳瞳日、桃符”。

曈曈日: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可以根据字形理解意思。

新桃,旧符:据说,有两位神灵 “神荼、郁垒”,他们英勇善战,能除妖捉怪,让人们过上安宁的日子,再加上桃木能辟邪,人们就把两位神灵的名字刻在桃木上以保平安,这就叫桃符,其实就是现在的春联。这个“桃”字是要求写的,说是可以辟邪,其实哪里来的邪呀,只是人们盼望来年有个好兆头罢了。

5、练习“桃”,组词并和“跳、挑、逃”比较。

四、有节奏地读。

1、词语意思大家明白了,请同学们带着对词语的理解再读诗,要求读出诗的节奏。

2、课件出示带斜线的全诗,学生练读。

3、师指导。

五、深入诵读,理解诗意。

1、学生交流诗句意思。

2、明确诗意:老师把大家的直译稍加润色,师生互读并欣赏。

3、感受喜庆画面并板书“放爆竹、饮美酒、迎红日、换旧符”。

4、拓展中国传统节日:

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而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敲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像这种从古时候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成为“传统节日”。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并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寒食节、腊八节)

六、感悟写作方法。

作家是多才的,诗人更是智慧的,这首诗中出现了一个叠词,你们发现了没有?(作用:有韵律美,更加形象,程度的加深),现代汉语里面也经常用,如红得鲜艳是“红彤彤”,绿得可爱是“绿油油”等。

七、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一首诗隐喻一种情,一首是暗藏一段历史,让我们走进作者王安石。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博学多彩,官至宰相,《元日》就是他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制度,新政策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向我们展示春节的习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再读古诗,诗中哪一句与王安石除旧革新的思想是一致的。

再读“总把新桃换旧符”,体会作者革新的政治抱负和变法决心。

《清明》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魂、酒”3个生字,会写“魂、欲”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

2.学生课前预习:

(1)将《清明》至少读三遍:一读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二读读正确、流利;三读有节奏地读给家长听。

(2)将《清明》及注释抄写在本子上。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元日》,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古诗,齐背古诗《元日》。

《元日》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场景?春节,《元日》描写了春节哪几个场面?点燃爆竹、喝屠苏酒、把旧的对联换成新的对联。

2、了解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3.出示《清明》指名读、齐读,师评价。

二、识记书写生字。

(1)出示我会认生字:“牧、魂、酒”生读、师正音。集体再读。

(2)出示会写生字“欲、魂、借、酒、何、牧”,指导学生书写,生书空。师强调关键笔画,学生组词。

5.出示《清明》,男女生赛读。师评价。

6.出示诗的节奏,指名按节奏读、集体有节奏读。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大声朗读古诗《清明》:

(1)用横线画出清明时节的天气。指名回答( 纷纷)

(2)用圆圈标出最能体现当时人特点的词。生回答(断魂)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学习一、二行古诗。

(1)点击重点词语

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2)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心里很是哀伤。

(3)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天气不好;恰是清明节在外奔波)这时他的心情如何?(凄迷哀伤)师生交流。

(4)指导朗读: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第三、四行古诗。

(1) 点击重点词语:借问、遥指。

借问:请问。

遥指:远远地指着。

(2)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便问牧童哪儿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还要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酒店,心里更加烦闷。)

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在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四、课堂演练:“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 )朝的( )所写的《 》。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以及触景伤情的凄凉之情。

五、小结:学诗方法

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六、板书设计:

清明

景 雨纷纷

人 行人 诗人 牧童

七、作业布置

1.书写生字并组词。“欲、魂、借、酒、何、牧”

2.背诵并默写《清明》

腊八粥教学设计一等奖,腊八粥教学设计一等奖公开课(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教学目标:

1. 读准“茱萸”的读音,理解“异乡”、“异客”、“倍”的含义。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吟诵古诗,在理解大意地基础上背诵。

3. 能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了解乡思

1.看图片,说节日

师: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它们是哪些节日。

(依次出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图片,生猜。)

2.聊重阳,谈习俗

师:(出示重阳节的图片。)这一张图片是哪一个节日?

对,这就是重阳节。重阳节的时候,我们都会做什么呢?

3.揭诗题,解题意

师:那么,重阳节是哪一天呢?

(板书:九月九日)

农历的九月节日是重阳节。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就写了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叫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忆山东兄弟)一起读诗题。

师: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没有和亲人在一起,很想念他的亲人,“忆”在这里是“想念”的意思。“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不一样,它是指华山以东的地区。

再读诗题,注意停顿。(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吟诵古诗,初感乡思

1.读古诗

师:这首诗写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所思所想,谁愿意朗读给大家听?要注意“茱萸”读作“zhū yú”。

2.吟古诗

师:我们刚才读诗的方法是现代人的读法,那么我们古人运用平长仄短来吟古诗。(出示平仄)标上平仄,就是这样一首诗。认真听,老师是怎样吟诗的。

师:谁愿意先来吟给大家听一听?

师:在这样的吟诗声里,你有怎样的感受?

三、解读古诗,理解乡思

1. 前两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重阳节本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可诗人却说(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诗的诗人说了两个相同的字——“异”。

“异乡”的意思是——他乡;

“为异客”的意思是——做他乡的客人。

如果我们此时在杭州,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杭州是——异乡,我们是——异客。

师:身处他乡的诗人是和很多在一起的吗?

不是,而是——独自一人。我们从“独”能够看出来。“独”除了表示诗人只是一个人,我们还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是孤独的。(板书:孤独)想象一下,诗人会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受到孤独?

师:这种在他乡的孤独的感受被诗人写了下来,叫做——独在异乡为异客。

(2)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因为孤独,所以容易思念,尤其是在——重阳佳节的时候。所以,诗人又说(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思念(板书:思念)是普普通通的想念吗?

不是,而是更加思念、非常思念,我们是从——“倍”字感受到的。

师:每一个漂泊的人都有着对家乡的回忆,都有着对亲人的思念。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思念亲人什么呢?

师:对亲人的思念不仅仅会在重阳节才有,诗人还会在什么时候或者什么情况下“倍思亲”呢?

师:当春节来临,一家团圆的时候,远在他乡工作的人们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当中秋月圆,阖家同庆的时候,远在他乡求学的人们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在重阳节的这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这样道出了人们对亲人的无比思念,成了千古名句。一起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 后两句

学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诗人就是这样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亲人,而他的亲人此时在干什么呢?(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朗读。你发现了什么?

师:对呀,他们在登高山、在插茱萸。登高是古时候重阳节的风俗,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你有没有过重阳节登高的经历?

师:茱萸是一种香草,古时人们以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这两句是在说——遥想兄弟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少我一个亲人。

师: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如果你是诗人的兄弟,在登高时,你会想些什么?

师: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写一封家书给家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

师:千言万语都化成了一句诗,那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 描述

师:这首诗前两句写自己,后两句写兄弟,由自己想到兄弟,字里行间都是浓浓的思念。学习至此,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诗人重阳思乡的感情,你能结合板书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首诗的画面吗?

4. 吟诗

师:同学们,这就是简单的古诗带给我们丰富的想象啊!当我们学习了这些的时候再来吟诗,我们就要注意把自己对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用声音表现出来。就让我们再一次用吟诗的声音传达我们心中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吧。

5. 作者

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我们打开了思乡的,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出示: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结合资料,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对王维说些什么?十七岁的王维就是用这种朴素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思念。

四、拓展艺术,升华乡思

师:王维的笔下,有着这样浓浓的乡思诗句,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乡思的诗呢?

师:乡思是中国古诗的永恒的主题。

我们看(出示诗句)

王维的《杂诗》中还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宋代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到了近代,余光中先生也有一首《乡愁》,将对亲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母亲的思念。

师: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总有一天,我们也可能远离家乡,那时候我们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当重阳来临,我们也会用这样一句诗来表达我们的思乡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会想到一千多年前的那一位诗人——王维。会想到他的那首关于重阳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会这样轻轻地吟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孤苦一人 思念家乡

独:单独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