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已经无法准确地回忆起最初接触苏东坡的文章是在什么时候,反正在《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散文》等书中,看到苏东坡的文章后,总是给予更多的关注,反复阅读品味。及至后来在书店里看到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东坡集》,一部厚厚的三百多页的大书后,立即毫不犹豫地买下。书中收入了苏东坡大量的诗词、散文、策论及书信类作品。读完全书,我对苏东坡的文学成就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我还有意识地阅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等书籍。对苏东坡的了解愈多,我对他在文学、艺术和人格上的魅力就愈加倾慕,对他那浩瀚无边的精神世界叹为观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位列“唐宋八大家”中。苏轼名中的“轼”,意为古代车厢前面用做扶手的横木。这横木,可以说是毫不起眼的,而苏东坡,却一生名满天下,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星辰,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诗词、散文、书法,皆可傲视古今。苏东坡能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跟其精神涅槃之地——黄州密不可分。
“文章憎命达”。梳理众多文章大家的经历,往往会发现一个现象,好文章与苦难之间似乎真的存在某种难以割舍的关联。如果要给古代文人就命运多舛这一指标排座次的话,苏东坡一定可以“名列前茅”。命运一次次地让他在仕途的大起大落中体味世间沧桑,在悲欢离合中体味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其实,苏东坡也曾有过畅达惬意的人生。20多岁进京赶考,取得礼部考试第二名、制科考试百年第一的殊荣,在皇帝心目中被视作未来的宰相人选……这是一条多么让人艳羡的辉煌之路!然而,当发现了当时正在推行的革新变法的弊端时,文人的风骨使他选择直言相谏。打击随即而来,他遭诬陷锒铛入狱,历经磨难的同时,也使他对世道人心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幸亏宋朝有不*士大夫的惯例,他才免于一死,但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那时的黄州,还是一片萧瑟荒凉之地。在儿子苏迈的陪伴下,他怀着“乌台诗案”留下的满心伤痛来到这里。生活是异常艰辛的,为了解决粮荒问题,他甚至不得不开荒种地,像一个地道的农民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傍晚时分,当他满面尘土一身疲惫地从地里收工回来时,路人难以想象这竟是一个才高八斗的文人士大夫。
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差异,使苏东坡开始了对人生和艺术的叩问,心灵的突围由此展开。痛定思痛,在历经人生的荣华和苦难之后,苏东坡的生命和艺术观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谓之重生也不为过。他从忧怨、激愤与懊恼中走出来,步入一个隐忍平和、恬淡安然、乐观豁达的人生大幕里。随着人生态度转变的,还有文风,他的作品开始转向豪放洒脱。
这种转变,可以从《定风波》中管中窥豹。这首词的特点是写景与议论相结合,在穿林风、打叶雨中,他缓步而行,内心从容恬淡,在他的眼里,“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此时的苏东坡,已经完成了生命观的升华,对苦难有了巨大的消解和包容能力,进入了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从此心无芥蒂,笑言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黄州,这座江边小城,成了苏东坡文学创作的圣地。在这儿,他创作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还有号称“天下行书第三”的《寒食帖》等。即使后来离开黄州,但带着黄州赋予的这份精神滋养,不管前面等待的是陷阱磨难还是鲜花掌声,他都保持心灵的恬淡自由,用积极阳光、宠辱不惊、稳健端庄的心态去面对,将人生之路走得舒缓坦荡,犹如经历惊涛骇浪的海面上升起的一轮皎洁的明月,纯真而唯美。
善于发掘生活中的诗意,把苦难的生活酿成生命的醇酒,这是苏东坡的“独门绝技”。他大半生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他善于苦中作乐,一生发明了东坡鱼、东坡羹、东坡肉等著名菜肴;他酿酒,一生中就地取材酿过米酒、蜜酒、桂酒等多种酒品。不惟如此,他还专注烹茶,精通茶道。
尽管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流放,但他并未消极懈怠,而是清廉为官,兴利除弊,在多地留下让百姓感念的政绩工程,比如在杭州为官时整理改造西湖,哪怕被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在著书立说、教书育人的同时,他还教人插秧、挖水井、办医院。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何面对挫折和坎坷,苏东坡为后人做出了很好的示范。特别是他终生践行古代优秀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从不怨天尤人,坦然面对升沉荣辱,乐观豁达地品尝人生百味的生活态度,实在值得称道。(张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