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说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所以,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5. 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的。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用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的读书法,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欧阳修的亲身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6. 老舍:“印象”读书法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7.鲁迅:“跳读”法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8. 巴金:记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