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诗歌《雨巷》之名很早就有耳闻,但遗憾的是一直未曾细读。近日一读,就深深的为这首诗的语言和意境之幽美深深震撼,也为一直未能拜读这首名作而深感懊恼。
戴望舒,现在诗人,浙江杭州市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23年18岁的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师从田汉,学习中外文学和革命理论,参加实际斗争。这首《雨巷》写于1927年,当时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大革命的失败仿佛惊雷一下子击中了作者,他四顾茫然,只能把面对社会的转折时的迷茫、困惑、寂寥,付诸于诗歌,于是这首《雨巷》便诞生了。
这首诗中,诗人把他自己寂寥、彷徨、迷茫的情绪通过一种意象,生动淋漓地表达了出来。这种意象是“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雨巷,他碰到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仇怨的姑娘,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失之交臂”。雨巷的悠长、寂寥、迷茫就是作者内心愁绪的真实写照,如果作者内心是欢快地,那这个姑娘就会是另一种形象了。这种寂寥、迷茫、仿徨,真实的表达了戴望舒这个追求进步的青年,在大革命失败后,对家国命运和自己前途感到迷茫时,内心的那种复杂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情绪。读完此诗,我们仿佛走进诗人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他迷茫、惆怅、寂寥的心绪。
这首诗在新诗史上最著名的是它的音乐美。叶圣陶曾在评价《雨巷》时这么说:“《雨巷》开创了新诗音乐美的新纪元”。《雨巷》之前的新诗诗人,在诗歌的音乐旋律感上都没有达到《雨巷》的水准。戴望舒早年曾留学法国,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影响,非常注重诗歌的音乐美。他的诗歌中多采用重复、停顿、节奏的加快或减慢,来表现诗歌的音乐美。“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戴望舒把现在诗歌的音乐美通过古典意象生动地表达了出来,中西结合、融会贯通创造了新诗音乐美的新纪元。“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分别采用了重复、停顿、排比的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别样的音乐美。
《雨巷》读起来像古诗词名句,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贯穿始终。全诗七节,每节诗中各行长短不一,但却大体在一定间隔重复着一个韵,缓缓读来诗歌的意象和音乐美体现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