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城楼初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代称承天门,清朝顺治18年(1661年)才改称为天安门。
天安门最初设计建造;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征召全国各地工匠,前往北京继续大兴土木。
蒯祥作为明成祖的随从人员,先期北上,参加皇宫建筑设计。由于蒯祥的设计水平高人一等,被任命为皇宫重大工程的总设计师。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作为宫廷正门的承天门(即今之天安门)。
这项工程在蒯祥运筹下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竣工,其城楼形状与今日大致相仿,但规模较小,这就是最早的天安门,原名“承天门”;建成之后,受到文武百官称赞,永乐皇帝龙颜大悦,称他为“蒯鲁班”。
承天门(即今之天安门)设计建造者蒯祥
蒯祥(1398-1481),江苏吴县鱼帆村(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建筑匠师,世袭工匠之职,公认的天安门城楼的设计者。
生于洪武末年,卒于成化十二年。蒯祥的父亲蒯富,有高超的技艺,被明王朝选入京师,当了总管建筑皇宫的“木工首”。
蒯祥自幼随父学艺。蒯父告老还乡后,儿子已在木工技艺和营造设计上成名,并继承父业,出任“木工首”,后任工部侍郎。
蒯祥以功封营缮所丞,84岁去世后,朝廷给予“赠三代、荫二子”的礼遇,他是天安门城楼的设计者,他一生负责建造的主要工程有北京皇宫、皇宫前三殿、长陵、献陵、隆福寺,北京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裕陵等。
明代浙派画家朱邦绘《王宫图》,图中人为蒯祥,背后为承天门(即天安门)
清朝时期的封闭式天安门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