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经典的关于学习的座右铭,关于学习的10个字的座右铭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1 07:16:54

作者:杨 雨

在我心目中,经典具有两层涵义,第一层涵义是一时之经典。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原创经典,就像王国维所说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个时代的精神气魄都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因此每个时代的原创经典都是历史积淀、时代发展和创作者个性魅力的结晶。

最经典的关于学习的座右铭,关于学习的10个字的座右铭(1)

节目第5集竖版海报

经典的第二层涵义就是千古之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仅因为它是某个时代的原创精品,更因为它能超越时空的束缚,甚至能够超越文化的畛域,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的经典也能在当下、在未来的时空中散发出灼灼光华。就像**说过的那样,“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最深刻把握的作品”。那些浸润着人文关怀、家国情怀、时代命运的伟大作品,就是超越时空限制的千古之经典。

这是我理解的经典的两层涵义:一时之经典具备不可复制甚至不可超越的原创性;千古之经典具备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正因为具备这样的涵义,在我看来,**在不同场合下的用典——也就是引用经典或者化用经典——其实也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用典的涵盖面非常广。上至先秦,下至近代,引用的经典囊括经史子集,文学、历史、哲学等,包含了治国理政、道德伦理、生态环境、民生民本、人才培养乃至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等诸多方面。在《平“语”近人——*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的第5集《愿得此身长报国》中,**讲到“我国知识分子历来就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既引用了《礼记·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引用了北宋张载《横渠语录》中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还引用了一代名臣、名儒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段引文,体现了历代中国知识分子对道的坚守和追求,其心灵深处充满了以道自任、任重道远的使命感与崇高感,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会因为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改变、而动摇,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在他们心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个人的安逸喜乐反倒被抛在了脑后,这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依然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最经典的关于学习的座右铭,关于学习的10个字的座右铭(2)

节目第2集竖版海报

**又从爱国主义情怀、任重道远的使命感讲到知识分子如何在此基础上培养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造福人民的民生意识。他引用了明代爱国名将戚继光的著名诗篇《望阙台》中的两句:“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如何从精神上指引、在实践上落实,需要强大的勇气与持久的动力。戚继光的经历就是生动的例子。嘉靖三十四年,28岁的戚继光奉命调防浙江,当时这是倭寇活动尤其猖獗的地方。倭寇大量勾结中国的失业流民等一起从事走私、抢劫的勾当,造成了边境大规模的倭患。来到浙江以后,戚继光深刻意识到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部队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他排除万难,组建了一支“戚家军”。在戚继光的指挥下,戚家军横扫倭寇,让沿海人民重新过上了安宁的生活,建立了彪炳千秋的功勋。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戚继光又调援福建,继续荡平沿海倭寇。

这首《望阙台》就是写于戚继光镇守福建的时候。戚继光长年奔走边疆,孤悬海岸,但他始终心向朝廷,正是这颗热烈如火的报国忠心,才能让他克服无数困难,取得抗倭的决定性胜利。“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中“繁霜”既是写实,写秋天的繁霜催红了枫叶;又是比喻,将繁霜比喻成心中奔流的热血,那千峰万壑火红的枫叶,不正是他一片爱国丹心的最好反映吗?**引用戚继光的诗句,说明爱国的热血丹心,并不仅仅体现为军人的戎马倥偬,也同样体现在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上,因为爱国的本质就是要扎根人民,为国家奉献自己的智慧与能力,既要有超越现实障碍的浪漫梦想,更要有追逐梦想永不放弃的执著精神。为了更充分地诠释这一观点,在《平“语”近人——*喜欢的典故》(第二季)延伸解读产品《典故后面有故事》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作团队还专门设计了一篇《平凡造就伟大》,通过“守岛夫妻”王继才、王仕花的事迹讲述普通人的爱国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而这个系列原创微视频也成为网络爆款,在青年人中走红。

**的用典非常接地气。这个接地气既包括他在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下会采用不同的经典,恰到好处地说明观点;也包括他在引用经典时非常注意语言的亲切务实,非常符合当代人的接受习惯和思维方式。例如《平“语”近人——*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第8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强调绿色发展,就引用了《齐民要术》“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记述,观点鲜明,语言晓畅,一下子就落实了经典的现代性,让人很容易,也很愿意接受。

最经典的关于学习的座右铭,关于学习的10个字的座右铭(3)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在现场讲述

《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本身就兼有两重身份,他既是政府官员,又是农学家:他曾经担任北魏高阳郡的太守(治今河北高阳东),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人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农业上面,是一个极具民生意识和民本情怀的地方官。贾思勰自己特别强调了写《齐民要术》的初心,就是为了具体指导大家该怎么动手操作。既然他主要是写给劳动者看的,那写作风格就需要直白通俗、详细周全。换句话说,这就是一本写给劳动人民看的农业生产指南,实用性非常强。

但《齐民要术》的学术意义又不仅止于农业生产指南,当代学者还提炼出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这些智慧一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例如,《齐民要术》反映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顺之以时、用之以节,意思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赐予是相当丰厚和慷慨的,但同时大自然的许多资源供给并非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而是有一定约束和限度的。所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一定要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同时有节制、有计划地开发使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基本含义。这些连农民都能听得懂的大白话,却同样饱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而这些名言的引用大大提升了经典的认知度和传播度,让经典更加深入人心。

**用典既凸显了典故中蕴含的哲理与智慧,同时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又是对理论的证明与修正。例如前面《齐民要术》的例子,不仅仅是古人的哲学智慧中包含顺天时量地利的基本观点,其实古人一直是在践行着这种观点,而且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直到今天,古人的思想运用到我们绿色生态的环保意识和实践活动上,仍然极具现实意义。就像**说的那样,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一直是中国传统智慧的核心理念之一。

最经典的关于学习的座右铭,关于学习的10个字的座右铭(4)

中南大学杨雨教授在现场讲述

**用典体现“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平“语”近人——*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第9集《百花齐放春满园》讲到**的“共享”理念。“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他同时引用了《论语》记载的孔子的名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礼记·礼运》描绘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状态。**引用《论语》和《孟子》中的这两个典故,就是为了说明一个美好的社会既然是由人民创造,当然“应该由人民共享”。我们所理解的“共享”,既是指资源的共享,也是指情感的推己及人,甚至可以这么说,只有实现了制度上的根本保障、具备了情感上的推己及人,才能实现资源利益的共享。在**的语境中,共享的基本表现就是人民的共同富裕,这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延续的奔小康、求大同的社会理想。

**这些信手拈来的经典说明了古人的智慧无处不在,而经典既是我们传承智慧的宝藏,也是我们当今智慧与力量的源泉。

总之,**的用典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体现出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在经历了漫长历史的检验后,依然在现实社会中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尤其是当束之高阁的古代典籍被灵活化用到我们关心的各个现实层面,我们就会觉得,历史的经典不仅仅是深奥玄妙的阳春白雪,更和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理解**的用典,既是理解*爱国利民思想的重要通道,也是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树立文化自信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作者为中南大学教授、《平“语”近人——*喜欢的典故》(第二季)经典释义人;图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图)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