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津南好客户端
仲夏时节,日渐闷热的天气让不少人对户外望而却步,然而,在津南区双桥河镇聚和园社区,只要稍加留意,你会经常看到一辆残疾人专用车穿梭在高楼之间。车上的人叫葛汝森,是“慈善在我身边”志愿服务团队的创始人,虽然身有残疾,但像这样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志愿服务,他已经坚持了很多年,用奉献和担当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葛汝森原是津南区双桥河镇柴庄子村村民,从小因病行动不便。25年前,他的儿子和妻子同时住院,日益增多的医疗费用让一家人不堪重负。“当时,是乡亲们凑了5000元钱帮我渡过了难关。后来柴庄子村还迁时,我考虑到自己腿脚不便,妻子的病情也越来越严重,打算选一套一楼的还迁房。区残联了解到我的情况后,及时和村委会沟通,帮我选到了满意的房子。”葛汝森感激地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党和国家给了我关怀,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党的为民情怀。于是,我决定尽己所能回报社会,希望有一天能够用自己的努力获得党组织的认可,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葛汝森说到做到,从那时起,他便走上了志愿服务之路,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不懈努力。
图片来源:津南好客户端
2011年,柴庄子村招募残疾人联络员,葛汝森得知消息后主动报名,尽心尽力地为本村60多位残疾人提供服务:了解残疾人实际困难、学习最新政策规定并为残疾人解读、开导残疾人自强自立乐观地面对人生、给残疾人做红娘为他们找到爱的归宿……2012年,在入户走访时,葛汝森发现许多重度残疾人外出理发困难,于是便联合镇上的七名残疾人专干组建了“慈善在我身边”残疾人志愿服务团队。他一面花费2000多元买来10把电动推子、工作服、队旗、胸标等,一面带领团队成员每月25日赶往津南颐养院,为那里的100多名孤寡老人义务理发。同时,他还带领团队定期为开元之心颐养院、天同福利院和聚和园社区的老人、孤儿等义务理发,一直坚持到今天。多年来,他带领团队为颐养院的老年人理发6000余人次,为社区中需要帮助的人义务理发5000余人次。
2016年年底,葛汝森的梦想终于实现,光荣入党后,他投身志愿服务的热情更加高涨了。带领团队为老人们理发时,经常有老人拉住葛汝森的双手不想让他走,每次听到老人们问:“你们什么时候再来?我可以去你家住两天吗?”他都非常感动。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既然有理发的技能,就应该充分利用,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一直把他们当作我的家人一样,希望他们都健康、平安……”
图片来源:津南好客户端
葛汝森勤奋踏实工作、无私奉献爱心,不仅让更多残疾人能及时了解、享受到党和国家的福利政策,也用自己的真情、热心真诚服务着生活困难人群。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里来,他的团队也从最初的7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人。
队伍的壮大也使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更好带领团队为大家服务,他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稍有空闲就看书学习新的政策,坚持不断的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用党的一系列理论来丰富自己的政治头脑,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每年助残日,葛汝森带领团队为培智学校的孩子们送去学习用具和食品,和孩子们互动游戏,让孩子们感受到党的关怀;高考时节,他带领团队来到考场门口,为考生加油打气并送上免费的矿泉水,给考生们带来一丝清凉;节假日,他组织队员到困难群众家中为他们擦玻璃、打扫卫生……他用一系列的付出,在团队成员间做了表率,更在群众的心里树立了党员的形象。
图片来源:津南好客户端
在做好志愿服务的基础上,葛汝森还向全镇残疾人发出号召:“伸出爱的双手,为慈善事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们身残心不残,慈善的情不残。”广大残疾人积极响应,踊跃捐款为贫困家庭的孩子买文具,用自己的善举唤起了社会对慈善事业的关注。葛汝森深知投身慈善事业不是朝夕之功,于是,他还制作了一个捐款箱,每天都放入一点零钱积攒起来,随时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买生日礼物和“微心愿”礼物。几年来,他已记不得自己为贫困家庭和偏远山区的孩子们买过多少次学习用品并邮寄到他们手中,只希望自己的微薄之力能够帮助孩子们走出困境,将来报效祖国。
庚子年大年初五,柴庄子村党员微信群里发出号召,希望广大党员能积极出列,加入到双桥河镇疫情防控队伍中来。葛汝森第一个站出来报名,他说:“我既是党员,又是志愿者,现在党和国家有需要,我就得站出来,随时听从党组织的安排。”根据组织分工,葛汝森负责在所居住的友和园小区值守,为往来车辆喷洒消毒液,为居民测量体温,在楼门口询问进出居民居住情况、有无外地接触史等。每次值岗,他就早早起床为常年患病的妻子做好早饭再匆匆下楼,中午12点又要赶回去准备午饭。
图片来源:津南好客户端
十几年如一日,葛汝森带领“慈善在我身边”志愿者团队服务于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用自己的爱心让居民感受党的温暖,用自身的言行感召周围的同志,让“党员”这一光荣称号在自己身上闪耀发光。数年来他就这样坚持着、奉献着,身残志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种无私的大爱,把党组织的温暖传递给每一位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