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管仲列传原文及重点字词翻译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1 17:02:55

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应该称管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 [1-2] 。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 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病逝。后人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管仲列传原文及重点字词翻译(1)

齐庄公五十六年(约公元前723年),管仲出生,管仲的祖先是姬姓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管仲的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为了谋生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失败,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他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他当兵的时候临阵脱逃,几次想当官,但都没有成功。

齐桓公即位后,经鲍叔牙推 荐,用管仲为相,被尊称为“仲父”管仲从政40多年,在齐国实行政治经济改革,从而使齐国国力大振,使齐 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言论主要记载于《左传》、《国语. 齐语》、《史记. 管晏列传》。《汉书. 艺文志》道家著录有《管子》86篇。《管子》一书,体现出他一面强调“法治”,一面肯定道 德教化,重礼与法和发展经济。由于管仲的政治主张很切合齐国实际,因而大都能付诸实践 ,对于成就桓公的霸业起了决定作用。管仲也被后人誉为名相。

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管仲列传原文及重点字词翻译(2)

管仲经鲍叔牙的举荐成为国相,后来管仲的才华才得以重用,所以历史上就有了 “管鲍之交”原文如下:

《管仲列传》原文: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世所谓贤臣, 然孔子小之。 岂以为周道衰微, 桓公既贤, 而不勉之至王, 乃称霸哉? 语曰:将顺其美, 匡救其恶, 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这就说明了鲍叔牙的知人善任,如果没有鲍叔牙的举荐也就没有了千古第一相

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管仲列传原文及重点字词翻译(3)

一 ,管仲之风流,为什么说他风流呢?因为是他创造的最早的“妓女”没错, 没错,是他是他就是他。

据历史记资料记录:

管仲在成为宰相之后,过上了一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他的生活作风非常奢侈,他家仆人众多,出门处处讲排场,甚至和齐桓公享受同一规格的待遇。

而且管仲不仅自己享乐,他也鼓励齐桓公一起贪图享乐。他开办了最早的妓院,既可增加国家的收入,又可以供他寻欢作乐,后世开办的妓院,都把管仲当作他们的祖师爷,用香火供奉他。

管仲担任齐国宰相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就有设置官营妓院。 《战国策·东周策》:“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

所谓的“女闾”,也就是咱们后世所说的妓院,是妓女居住的场所。而管仲设置妓院,绝不是大家想的那样,享受美色。相比于普通男子,发泄*,管仲设置妓院,却是从国家角度施行的。

《坚瓠续集》记:“管子治齐,置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充国用,此即教坊花粉钱之始也。”

在古代,这个行业却是国家认可的。妓院楚馆,都是挂牌做生意。甚至于古代的名士,还以寻花问柳为风流多情。

不管是国家认可,还是国家禁止,一个行业的形成,并不是突然出现,而是需要时间的。而管仲就是那个将妓女从事的活动,彻底转变为一个行业的人。

实早在三皇时期开始,就已经有了妓女和歌伎。但是这些人的活动,都是笼统的,不够细化的。是管仲第一个将娼妓业提上明面,成为国家管制行业的人,还为国家收税,又解决了社会动乱强奸案的发生,还把军队的需求也解决了,专业的人就是不一样。

司马迁自述写作《管晏列传》之缘由:“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传〉第二。”指出虽然管仲的奢华与晏婴的节俭形成鲜明对比,但是二人同为齐国杰出政治家,管仲辅佐桓公成就霸业,勋业彪炳,晏婴协助景公成就治世,政绩显赫,一霸一治,泽被当代,垂范后世,二人虽隔百余年,但他们都是齐人,都是名相,又都为齐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将二人合传编著而成《管晏列传》。

二 , 1 管仲之识人“桓管五杰”: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为相,管仲却向齐桓公举荐了5个人,他认为一人之力不足以成就霸业,他是这样对齐桓公说的: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辩词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他为大司行,掌管国家外交机构;垦草入邑,辟土聚粟,多众尽地力,臣不如宁戚,请为大司田,掌管国家生产机构;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成父,请立为大司马,掌管国家军事机构;决狱折中,不*无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须无,请为大司理,掌管国家司法机构;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为大谏之官,掌管国家监督机构。

管仲评析隰朋、宁戚、王子城父、宾须无以及东郭牙这五个人各自的特点特长,分别推荐为大行、大司田、大司马、大司礼和大谏之官。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五个人各有专长,都能干事创业独挡一面。被后人称为“桓管五杰”。管仲、鲍叔牙和这五节一起成为齐桓公霸业的人才基石。

2 管子评"三奸"《东周列国志》第29回有记:

桓公曰:“然则易牙何如?”仲对曰:“君即不问,臣亦将言之。彼易牙、竖刁、开方三人,必不可近也!”桓公曰:“易牙烹其子,以适寡人之口,是爱寡人胜于爱子,尚可疑耶?”仲对曰:“人情莫爱于子。其子且忍之,何有于君?”桓公曰:“竖刁自宫以事寡人,是爱寡人胜于爱身,尚可疑耶?”仲对曰:“人情莫重于身。其身且忍之,何有于君?”桓公曰:“卫公子开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于寡人,以寡人之爱幸之也。父母死不奔丧,是爱寡人胜于父母,无可疑矣。”仲对曰:“人情莫亲于父母,其父母且忍之,又何有于君?且千乘之封,人之大欲也。弃千乘而就君,其所望有过于千乘者矣。君必去之勿近,近必乱国!

易牙、开方、竖刀是齐桓公的三位臣子。齐桓公想吃人肉,易牙便割下自己儿子的肉煮了给齐桓公吃;卫公子开方背叛卫国太子来投奔齐桓公;竖刀则自受宫刑以亲近齐桓公。这三个人表面上敬忠国君,极尽其谄谀之能事,但其狼子野心却未能逃过管仲的双眼。

管仲死后,齐桓公不听管仲的忠告,亲信易牙、开方、竖刀,以致三子专权,最终自己反遭其害。

三 齐桓公病榻问相;《吕氏春秋·贵公》和《东周列国志》中都有详细的记述,但吕氏春秋中更严谨原文如下;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

管仲成为齐相,就是鲍叔牙推荐的。并且鲍叔牙一直辅佐齐桓公。常理来讲,管仲无疑会举荐鲍叔牙。但管子以国家利益为重推荐隰朋。因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和北宋名相吕端相似有做大官的素质;而鲍叔牙有洁癖,眼里不揉沙子,“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有点拎不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做不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做“相”级大官就勉为其难了。可见管仲之眼光独到

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管仲列传原文及重点字词翻译(4)

四 管仲的4大经济阳谋:以鹿制楚 齐纨鲁缟 衡山之谋 锦帛灭梁

1以鹿制楚。

当时楚国是六国中产鹿最多的国家,通过这个管仲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自己手下的人去楚国收购鹿,并且毫不遮瞒自己的身份,以此来哄抬物价,最终导致社会上掀起了一阵买鹿风潮。以鹿制楚”是管仲为齐桓公制定的伐楚策略之一。当时,楚国盛产鹿,而齐国却视鹿为珍稀动物。管仲派了100多名商人到楚国去买鹿,并四处扬言:“齐桓公最喜欢鹿,无论多贵,都要大量购买,供齐桓公玩赏。”楚国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加紧购鹿,起初三枚铜币一头,过了十几天,加价为五枚铜币一头。楚成王和楚国大臣闻知后,颇为兴奋,他们认为繁荣昌盛的齐国即将遭殃,因为在10年前卫懿公好鹤而把国亡了,齐桓公好鹿是蹈其覆辙。他们在宫殿前里大吃大喝,等待齐国大伤元气。楚国面对管仲的操作不懂为什么,但是楚成王认为管仲此举一定是有什么问题,于是就派人前去打探消息。管仲在此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楚成王一定会得到管仲之所以买鹿是因为他想要建一个专属的鹿场,这一点成功蒙蔽了楚成王的眼睛。

随后越来越多的楚国人都开始抓鹿去买,赚取高昂的利润,纷纷放弃了农业耕种。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管仲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计策,那就是他在收购鹿的同时还在囤积粮食。当时的楚国人都在做鹿的生意,根本无人顾暇管仲的小动作。

当管仲买好了足够的粮食之后也没有继续买鹿,当这场风潮结束之后楚国人发现了管仲的真实目的,只不过是想要吸引他们的注意,让他们忽略管仲的所作所为,管仲又关闭了国界,终止活鹿和粮食交易。彻底切断楚国的粮食来源。没过多久,楚国国内就出现了断粮的情况。楚国自从断粮济以及社会开始动荡不安,甚至出现了哄抬物价的情况。而此时管仲则是利用自己低价收购的粮食去引诱楚国人投降,最终楚国人在饿得头晕眼花之际选择了就地投降,结果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

管仲此举实在是漂亮,不费一兵一卒直接将国力强盛的楚国逼入绝境,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计策实在是玩得很溜。

2齐纨鲁缟

作为周王室的嫡亲血脉传承的鲁国,其礼乐制度在诸侯中保存得最为完整,鲁国礼乐严明,百姓安于耕作,整个国家井井有条,虽然不如齐国强盛,但实力也不容小觑,是齐国称霸路上的最大障碍。

既然武力不足,那就“上兵伐谋”,一场针对鲁国的经济战正式打响。

当时齐、鲁两国各自都生产丝绸,齐国生产的叫做齐纨,鲁国生产出来的则叫做鲁缟,这两种丝绸在当时都是闻名遐迩的商品,各国贵族们也都喜欢穿。但是如果丝绸生产多了,必然会挤占粮食产能,管仲看中了这一点,他下令齐国贵族只穿用鲁国布料制作的衣服,一时之间鲁缟供不应求、价格大涨。看到此巨大商机,鲁国百姓大规模放弃种粮,积极加入“鲁缟”

行业,很快,鲁国粮食产量锐减。

管仲此时再出奇招,命令齐国百姓不得再向鲁国购买布料制作衣服,然后又大幅度抬高粮价。鲁国粮食很快陷入短缺的困境,只得拿出大量钱款向齐国高价购粮。经过一战,鲁国经济近乎崩溃,从此再也不是齐国的对手。

3衡山之谋”是春秋时期齐国征服衡山国的货币战争。齐鲁两国之间有一个衡山国,当时的齐国经过管仲改革,国力日益强盛,其图霸之心也日渐显露,于是卧榻之侧的衡山国就成了齐国称霸之路的首选目标。管仲为齐桓公制定了一套货币战争的策略,即让齐国大量购买衡山国的兵器,衡山国疯狂的制造兵器而忽略的种田造成粮食危机,导致衡山国的经济崩溃,然后再趁机攻打衡山国。

4锦帛灭梁鲁: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大兴种粮,用粮食换梁国和鲁国的锦?

出自《管子》里记载的一篇文章《轻重戊》,见于《管子》第八十四篇。

故事真实性不明。

原文 桓公曰:“鲁粱之于齐也,千榖也,蜂螫也,齿之有唇也。

今吾欲下鲁梁,何行而可?”管子对曰:“鲁粱之民俗为绨。

公服绨,令左右服之,民从而眼之。

公因令齐勿敢为,必仰于鲁梁,则是鲁梁释其农事而作绨矣。

”桓公曰:“诺。

翻译出来大概是:春秋时期,齐国国王命令大臣们必须穿丝质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齐国蚕丝需求量大,价格上涨,邻近的鲁、梁等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

几年后,齐王又命令只准穿布衣,且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国家。结果,鲁、梁等国因饥荒而大乱,不战而衰,齐国坐享其成,使疆土得以扩张。

要说用兵谋略,首数中国。一部奇书《孙子兵法》,早已成为全球经典,其中一句“上兵伐谋”,更是道尽其中精髓。

要说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计策谋略,则首数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在管仲主政下以经济战兵不血刃灭四国,至今看来不得不为之称绝。

20世纪70年代,美国再现了管仲“以鹿制楚。”的策略。这一次,他们针对的是刚刚由坚定反美政治家阿连德当任领袖的智利一国。美国先是用大量美元换取铜矿,再抬高铜矿价格,然后再做空它。日本的半导体,俄罗斯的武器,等等都是用同样的办法

无法想象,在尚无经济学理论的几千年前,齐国就善用经济战、贸易战,可见人性之逐利和贪婪从未改变,管仲以此兵不血刃攻城略地,堪称历史奇人

孔子曾言:“管仲之器小哉。”但也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等等。基本上称赞管仲施政成绩优异,使得华夏强大,让华夏族免于遭受蛮夷的统治,维护了华夏文化,褒大于贬。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世所谓贤臣, 然孔子小之。 岂以为周道衰微, 桓公既贤, 而不勉之至王, 乃称霸哉? 语曰:将顺其美, 匡救其恶, 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司马光说:“管仲镂簋朱纮,山楶藻棁,孔子鄙其小器。”

管仲真不为“华夏第一相”之名号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