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江慧琼,广州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 广州市南海中学教研处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一、从过往题型预测命题趋势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很多中考学子的节奏,中考的延期也暗示着将会出现关于疫情的考题。我们应该怎样“踩着社会热点的风火轮”冲刺2020中考年呢?参考2003年“非典”和2008年“汶川地震”战胜灾难的中考作文命题,我们作2020年“新冠肺炎”的命题预测。
命题预测1:考查学生感知生活、提炼话题、写人叙事的能力。作文的出题角度会这样:新冠疫情期间一件难忘的事、一个难忘的人;在对比中展现春节的变化;描写自己和家人是如何应对此次疫情的;发生在身边的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如果你的亲人正在前线履行自己的神圣使命,也可通过文字述说对亲人的思念;以写信的形式对武汉的小朋友或“逆行者们”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我们的标题可以是:《疫情在前,重任在肩》《顾全大局,灵活过年》《维系亲情的不只是年夜饭》《疫情之下,彰显人心》《防控疫情我们心连心》等。
命题预测2:考查学生结合生活经历理解隐喻精神的能力。我们要避免落入俗套,要抓住“点”进行深入挖掘,抓住一个动人的、能反映人的精神境界的“亮点”来展开,不要贪多求全。在构思时我们要明确主旨,理清思路:我们因疫情改变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反思什么?学会了什么?从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思考。我们按照思维层次的深入提炼“抗疫精神”:自信的、乐观的,有担当、有责任感,科学的、理性的、法制的,有效率的、大数据的,勇于向困难挑战,跨领域的创新精神,团结的、共同体的、共享的精神。
二、以“致敬逆行者”为题的实战演练
审题要把握关键词的含义。题目由“致敬”和“逆行者”两个关键词组成。“致敬”表示恭敬,表达敬意。“逆行者”是指对英雄的称呼,他们默默无闻,为城市为人们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值得每一个人钦佩。面对疫情,医务人员、疾控工作者、媒体工作者都是勇敢的逆行者。我们还可以把“逆行者”引申到“快递哥”和线上教学的老师,是他们的坚守和奉献,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心。
开头段有开门见山、总领全文、突出中心的作用。看下面两个示例:
开头段例1:总有无数坚毅的人坚守在岗位的一线,以自己的力量争分夺秒地挽救生命;总有心怀希望的人,把一点一滴的爱汇聚起来,为患难者伸出援助之手。逆行者们的信念与勇气,如钻石般熠熠光辉,值得我们致敬。
开头段例2:“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人,有拼命硬*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正是鲁迅先生所谓之“中国的脊梁”。在疫情的雾霾中,那些坚定的身影令人动容,他们以萤烛之光点燃人们的希望和信念。
中间段有叙述故事、实例论述、支持观点的作用,内容要充实,详略要得当。我们可以概述英雄的事例,但是不能单纯罗列堆砌材料,要写出人物的具体精神。
中间段例1:“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医生“请赴一线”的申请书,是医者仁心的责任与担当。“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不停奔波的脚步,是院长的担当。你们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当代医者的“硬核”担当。“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他们选择了这个崇高的职业,就选择了责任和坚守。医者仁心,值得我们致敬!
中间段例2:不论是2003年的“非典”,还是现在2020年的“新冠”,钟南山院士一直是奋战在第一线的先锋。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钟院士沉稳应战,提出了一项又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指导全国人民正确防范疫情,控制了病毒的传播,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保障。他有精湛的医技和精准的判断,有敢说敢言果断出击的英雄胆量,更有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定乾坤的担当精神!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国士的担当”,我向您致敬!
结尾段有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升华主旨的作用,推己及人,感情要真挚。
结尾段例1:约翰·肖尔斯说:“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在白衣天使的坚强守护和顽强抗争下,疫情即将消退。你们逆流前行,我们鼎力支援;你们只管善良,福报已在路上!
结尾段例2:不论是现在仍身处疫区的“战士”,亦或是坚守岗位的高危职业工作者,即使已经伤痕累累,仍然愿意扛下所有可能触碰到群众的危险。正是他们的敬业奉献 ,舍小家顾大家,换来了我们的平安无事。我们还要感谢在线上授课的老师,他们的授课从线下转到线上,掌握在线教学的技术和技巧,认真教学,悉心育人,守护着莘莘学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要自律自强,用实际行动和优良成绩向英雄致敬,向老师致谢!
我们要明确写作能力的考查方向。从内容主题看,创设贴近真实的生活情景;从思维形式看,深化对思维考察的力度。考生要再现“基本义”的生活情境,叙事描写,详略得当,抒发真情实感;褒扬“引申义”的真善美正能量,呈现思维层次的深入,立意深化,议论精当。
愿抗“疫”作文冲刺中考的变阵演练能助您一臂之力,祝2020年中考捷报频传!
整理:南都记者 叶斯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