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那一句句“我应该,我想”会不会让你心头一震,曾经自己还是小孩时,是不是也经常说:我应该,我应该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我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怎样。
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曾经的说过的那些我应该,都已经被我们丢弃在岁月里,现在有能力做这些事时,我们可能不仅没有去做,反而做了自己曾经非常不屑的事情,比如乱丢垃圾,比如为了高官名利做着伤害这个世界的事情。
孩子希望看到的世界是像白色那样纯洁的,父母能否为了孩子,也为履行自己曾经立下的承诺,为这个世界做点贡献,哪怕是少乱丢一次垃圾,少用一次污染环境的物品,少说一句伤人的话,规范自己的行为,管控自己的*,一起守护这片美丽的世界花园,还给孩子一个清澈的世界。
三、 作一个未雨绸缪的父母,带领孩子体验生活百态。《走进生命花园》这本书从出版到现在,社会上的舆论一直存在着,有人认为这样的书太过沉重,夹杂了有太多负面信息,并不适合孩子看,并认为这不是一本好绘本,也有人认为这本书的表达的东西太复杂,孩子那么小,能看得懂吗?
首先,这本书表达的内容确实需要一些生活经历才能领悟,孩子还小,在读的时候可能还无法理解,但就像作者塔莱克在访谈中回答的那样,“小孩在刚读一个比较难的绘本的时候,他可能不会理解,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可能每个人都有会这样的感觉,小时候不懂的东西,长大后有了一些经历,就会突然理解书里的含义了,然后重新再读。”小时候我们背的那些古诗词,在背诵的时候也是无法理解诗意,但等长大后经历了,自然就明白了。
其次,一本好绘本的标准不是靠单一维度来判断的。描述了一些灰暗的东西就不是好绘本了,这也太片面了,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说儿童文学要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儿童喜欢,一个是大人喜欢。如果儿童喜欢,大人不喜欢,或者大人喜欢而孩子读不进去,这样的儿童文学是不成功的。
在《走进生命花园》这本书中,既有孩子的视角,又有大人的视角,比如孩子出生前的观察和思考,其实描写的并不是小孩的心理,而是妈妈的心理,当大人读到战争,饥荒,忧伤时也是很有感触的,会非常想讲给孩子听,因为这些可能是我们的经历。又比如,有一页是月亮被插上了旗子,他们应该向月亮道歉,这里其实是孩子的心理,一本符合儿童文学的作品,为什么不是一本好绘本?况且绘本中还包含了其他大量信息。
最后,认为这本绘本夹杂了很多负面信息,并不适合孩子,但我想说,如果刘学州曾经看过这个故事,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