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是我们中华民族普遍钟爱的美食。秋冬之际,蟹肥菊香,吃上一口肥美的螃蟹,是无数食客之幸,国人从古至今莫不如此,中华美食永远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
钱仓水先生所著《中华蟹史》,系统梳理中华蟹的历史与文化,全书共分两个主线:一个是按时间顺序,从先秦写至明清;另一个是专题主线,全书近200个专题,或考证蟹名,或分析蟹著,或品评蟹味,或再现烹蟹方法,或谈及腌蟹技艺,或评判咏蟹诗词,或汇总蟹医蟹药,或讲述涉蟹人物,或介绍捕蟹工具。螃蟹虽微,但翻开此书,即能感受中华历史的悠久绵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者钱仓水先生历经二十余年时间搜集资料,所查典籍汗牛充栋,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现代科学的分类方法,对古代典籍中的涉蟹内容进行梳理,这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书的一些内容非常有价值,如历代螃蟹的价格,探洞捉蟹、钓蟹、以簖捕蟹的方法,古人吃蟹不适的治疗方法,古人吃蟹后洗手去腥的秘诀,古代典籍中记载的烹蟹菜谱,已经失传的腌蟹技法等。作者对历代涉蟹咏蟹诗词歌赋、小说随笔、神话传说等做了汇总和评述。全书谈及的主要涉蟹咏蟹名人有扬雄、许慎、干宝、郭璞、葛洪、毕卓、祖冲之、贾思勰、隋炀帝、李白、白居易、皮日休、洪迈、梅尧臣、苏轼、黄庭坚、陆游、杨万里、刘基、吴承恩、屈大均、王世贞、袁枚、徐渭、张岱、李时珍、曹雪芹、翁同龢等,收录全面,名人结合其著作和事迹,单列专题撰述,引述宏富,讲解细致,足见作者之功力和中华蟹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书的时间主线从先秦写至明清。书中讲述,从上古开始,中国的先民就开始食蟹。在今上海闵行区新石器时期的马桥文化遗址,就出土了大量蟹的残骸,证明了先民至少从新石器时期起,就曾以蟹果腹。史载,周代就有美食“蟹胥”,也即蟹酱,是贵族钟爱的美食和祭品。到了晋代,有一个名士毕卓,放荡不羁,嗜蟹如命,自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可了一生哉!”后世称之为“蟹神”。隋唐之际,生活富足、文化兴盛,人们食蟹成风,同时也涌现了大量的涉蟹咏蟹诗赋。李白就有诗云:“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隋炀帝以蟹为“食品第一”,食蟹之前,他都要亲自将蟹的壳面擦拭干净,然后将镂金的龙凤图案贴上去,将蟹装进精致的器皿里。炀帝独爱糖蟹与蜜蟹,但此二种腌蟹工艺复杂,不易保存,只有贵族才享用得起,所以唐亡后,逐渐被糟蟹取代。
宋元以后是蟹文化的蓬勃发展时期,市民生活开始兴起,出现了专门捕蟹的“蟹户”,城市也有专卖螃蟹的“蟹市”与“蟹行”,也出现了大量载于书籍的烹蟹菜谱,如“蟹酿橙”“蟹辣羹”“五味酒酿蟹”“酒泼蟹”“蜜酿蝤蛑(梭子蟹)”“蟹糕”“蟹黄兜子”“蟹黄馒头”等,书中细致描述了这些菜品的做法。宋代以前,绝大多数食客认为只有蟹螯才是美味,甚至食蟹只吃螯,其余部分都扔掉。宋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蟹黄蟹膏是无上美味,此后日渐成为主流。明代之前,食蟹多用煮,其缺点就是蟹黄蟹膏容易漏出,而且蟹的鲜味会散到汤里,影响口感。明代以后,因不渗且味全,蒸蟹日渐普及。贵族及皇室吃蒸蟹,要用蒲草把蟹包牢,再上锅蒸,既能增加香气,又能防止蟹因挣扎而漏黄漏膏、肢体残缺。清代美食家顾仲提倡人道食蟹,蒸蟹之前都要将蟹浸泡在混有酒、盐和香料的清水中,使蟹饮醉,方上锅蒸熟,既减轻蟹的炮烙之苦,又防止蟹挣扎,还能使蟹入味,可谓一举三得。
本书在查阅大量医书和典籍的前提下,对蟹的药用价值也做了总结。蟹入药,古已有之,汉代《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了蟹的药用价值。认为蟹“味咸,寒”,有消肿去热之功,还能解“漆毒”。苏轼《仇池笔记》中记载:在自己家做工的漆工师傅吃饭前虽洗了手,但仍中漆毒,几近昏迷,苏轼急命家人买蟹服食,方使漆工转危为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是古代以蟹入药的集合,包括蟹与石蟹(蟹化石)两部分,梳理了种种蟹类及其性状,并且总结了吃蟹食物中毒的治疗方法,如饮苏子叶汤、吃冬瓜等,可以说是古代中医以蟹入药最全的文献。
我们在享受螃蟹的美味之余,应该深入了解中华蟹的历史与文化。中华蟹文化的深厚积淀,会让我们感受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深远绵长,也会丰富我们饭桌上的谈资。秋冬是品蟹的好季节,读过《中华蟹史》这部集大成之作后,三五好友,持螯品酒,纵情谈论螃蟹带给我们的快乐,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
( 本文作者:梁嗣辰 )
出版信息:
《中华蟹史》
钱仓水 著
出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598-2303-8
定价:118.00元
作者简介:
钱仓水,江苏太仓人,淮阴师范学院退休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之前专注于文体分类研究,近二十多年来致力于中华蟹文化研究,先后发表文章百多篇,出版《蟹趣》《说蟹》《〈蟹谱〉〈蟹略〉校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