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10月4日是重阳节。重阳节前后,正是螃蟹膏满黄肥之时,因此重阳节还有吃螃蟹的习俗。唐代诗人殷尧藩即使在病中还念念不忘蟹的美味:“重阳开满菊花金,病起支床惜赏心。紫蟹霜肥秋纵好,绿醅蚁滑晚慵斟。”明朝江南才子唐伯虎说“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都是重阳节吃螃蟹的最好例证。
鲁迅曾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那么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
佚名《荷蟹图》,清代
民间流传有一种传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叫做巴解。
相传大禹治水时代,阳澄湖有一种夹人虫,长相凶恶,每到夜晚就爬上岸边偷吃稻子,并且用那双强有力的钳子夹伤人。当地人非常惧怕但又无可奈何,只能用火把驱赶,但火把一熄灭,夹人虫又卷土重来。大禹来到江南治水,派壮士巴解督工,但夹人虫经常妨碍工程进展。巴解想出一个办法:在湖边挖沟。傍晚,夹人虫爬上来进入沟里,巴解用事先准备好的开水浇进去,夹人虫就被烫死了。一会儿,一阵微风吹来,巴解闻到一股从未体验过的香味,于是好奇地把夹人虫外壳剥开,香味扑鼻而来,于是壮着胆子咬了一口,发现味道鲜美,是难得的美味佳肴。这个故事很快在阳澄湖区域传开了,于是人们再也不怕夹人虫,而是将其作为餐桌上的美食。
后来大家为了感激巴解,便在“解”字的下面加了个“虫”字,然后将夹人虫称为“蟹”。
文史作家侯印国告诉记者,这个民间传说并无依据,古籍中也没有记载这件事,大概是近现代有人根据“蟹”字创作出来的。事实上,中国人很早就见过螃蟹,《庄子·秋水篇》中说“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意思是:回过头来看看水中的那些赤虫、小蟹和蝌蚪,没有谁能像我这样的快乐。);《国语》里也有“吴稻,蟹不遗种”(吴稻被蟹糟践得一点不剩)的文字,我们更熟悉的可能是《荀子·劝学》中的“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可见春秋战国时期,螃蟹已经是个常见的物种了。
我们见到的螃蟹都是八条腿,《荀子》里却说“六跪”(六只脚),为什么呢?侯印国说,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当时的版本抄错了,后世版本一般为“八足”。《世说新语》里还记载了一件趣事:东晋名臣蔡谟到了江南看到一只蟛蜞,大为惊喜,吟诵着《劝说篇》里的“蟹有八足,加以二螯”,说这不就是传说中的螃蟹吗?马上让人煮好了端上来,吃完上吐下泻。名士谢尚听了这事就嘲讽他,“卿读《尔雅》不熟,几为《劝学》死”。用今天的大白话来说,就是“你不好好读读词典《尔雅》,弄明白螃蟹长啥样,读了《劝学》就到处乱吃,可不得吃死你吗!”
谢尚意思是,如果蔡谟熟读《尔雅》,就能在《释鱼》篇读到彭蜞的有关记载,彭蜞虽然也是“八足二螯”,但“似蟹而小”,跟螃蟹还是有差别的。
侯印国说,从文献来看,最早吃螃蟹的有可能是周天子。在《周礼·天官冢宰第一》中说“庖人”这个官职需要负责“祭祀之好羞(馐)”,那这个用来祭祀的好馐有什么呢,东汉郑玄的注里说有“青州之蟹胥”,这种产自山东的蟹酱用于祭祀,有没有人吃就不知道了。《汲冢周书》里说周成王时,海阳献蟹。但成王吃了没有,史无明文。整个先秦两汉,看见螃蟹的多,亲自动口吃螃蟹的就很少了。
徐渭《蟹鱼图》,明代
目前可以找到的,关于“天下第一个吃螃蟹”的最早明确记载的,只有东汉郭宪撰的《汉武洞冥记》(简称《洞冥记》)。其卷三有“善苑国尝贡一蟹,长九尺,有百足四螯,因名百足蟹。煮其壳胜于黄胶,亦谓之螯胶,胜凤喙之胶也。”善苑国是西域诸国之一,向汉武帝进贡了一只大螃蟹,身长九尺,有一百个爪子。《洞冥记》记怪异之事,但有些材料,也有一定学术价值,后代文人乐于采摭征引,但大都荒诞不经,这来自西域的螃蟹也算不得数。
虽然史料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难以查考,但最爱吃螃蟹的名士,却有两人不得不提。其一是晋朝名士毕卓。《晋书·毕卓传》中说毕卓一生的愿望,就是:“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一只手端起酒杯,一只手拿着蟹螯,人生之乐,莫过于此,这是多么潇洒的人生。后来宋代苏轼的诗句“万斛船中着美酒,与君一生长拍浮”,用的正是这个典故。另一个则是被后人推为“蟹仙”的李渔。他对螃蟹堪称痴迷,自称“终生一日皆不能忘之”,家人称他是“以蟹为命”。螃蟹价格贵,他吃的又多,囊中往往因之羞涩,于是乎每年不到螃蟹上市的时节,他就开始早早存钱,准备用来买螃蟹,这笔钱他叫做“买命钱”,他对螃蟹的痴迷可见一斑。
从史料来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是周成王,也可能是汉武帝,但在民间,肯定早有人品尝过螃蟹的美味。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说“蟹是美味,人人喜爱,无间南北,不分雅俗”,重阳节食蟹,正当其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编辑: 陈洁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