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本文介绍了霜降节气的特点和意义,解释了“霜降不见霜,来年鼠啃仓”这句俗语的含义,并讨论了这个俗语的合理性。同时指出了现代气候变化和地域差异对于这些农村俗语的影。
文章字数:1820字
预计阅读时长:5分钟
霜降即将到来,作为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它是季节由秋到冬的转折点。在霜降节气期间,人们能够明显得感受到气候变冷,昼夜温差加大,冷空气南移。低温会让水汽凝结出现白霜,但霜的形成除了需要低温外,还需要天气晴朗,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有白霜凝结。民间关于霜降的俗语有很多,这些俗语很多都和天气变化与农耕相关,那么老话“霜降不见霜,来年鼠啃仓”是啥意思?这句话有道理吗?接下来就一起来看看。
什么是霜降节气?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一般来说,霜降是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今年是10月24日。
霜降表示天气寒冷,而不是降霜,是大地或将产生初霜。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初霜”或“早霜”,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正盛开。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终霜”或“晚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是无霜期。
老话“霜降不见霜,来年鼠啃仓”是啥意思?这句话意思浅显易懂,是说霜降节气看不见霜,也就是不下霜,来年野外之鼠找不到吃喝,就会跑到农民家里啃仓偷粮。而之所以说“老鼠啃仓”,是因为收成不好,粮食绝收,野外的老鼠没有吃的,只能是爬到农民的家里面,来啃粮仓偷吃粮食。
霜降无霜意味着这个期间还是比较暖和的,那么当年的冬季会是个暖冬,虽然冬季暖和会让人感觉好过一些,但是对于农作物而言却并不是好事。一方面无法更好的冻死田间地头的害虫,让它们的虫卵轻松越冬;另一方面,来年春天也很有可能会出现倒春寒的天气,这对农作物也极为不利。
在这样双重的危害下,田间的农作物长势不好,而那些原本活跃在田间地头啃食粮食的老鼠,因为缺少了食物,就会溜入粮仓偷食。这就是“霜降不见霜,来年鼠啃仓”的缘由。
农谚有没有道理?霜降就会降霜吗?实际上很多人都以为霜降节气到了,就能看到霜了。但实际上这是对霜降节气的误解。霜降节气的意思,并不是说这个期间就一定会出现“降霜”的天气,而是表示昼夜温差大、气温骤降。而且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霜降节气期间的气候特点就是“秋燥明显,昼夜温差大,中午比较热、早晚则天气较冷”。并不是进入霜降节气就会“降霜”,“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如果把霜降节气和“降霜”划上等号,这个是不科学的。
实际上在气象学上,根本就没有“霜降”这个概念。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霜也并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它是地面的水汽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的空气,然后凝结而成的。其实未必要等到霜降节气的时候才会降霜,只要当地降温了,地表的温度接近0℃了,那么就会出现降霜的情况,像北方地区有些地方还没到霜降节气就降霜了,而在南方好些地区霜降节气期间还是处于初秋,日平均气温也有十几摄氏度,自然不太可能出现降霜的情况。
霜降节气后就入冬了吗?天气很快就变冷了吗?古人以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来作为春、夏、秋、冬四季的起始点。而霜降节气以后就是立冬。立冬是我国古代民间非常受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代表着冬季的开始,正所谓“春耕夏长,秋收冬藏”,而冬季就是休养生息、享受丰收的季节。
但是传统上虽然以二十四节气的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这个也称之为“节气法”,而在现代则主要是以“气温法”来划分四季。毕竟我国的南北的跨度很大,地域辽阔,在南方有些地区现在依然有着二三十度的高温,而北方地区早已进入冬季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现代主要用气温法划分四季,如果日平均气温连续稳定在10℃以下,那么就意味着冬季开始了,天气变得十分寒冷。然而在霜降节气后,我国大部分南方地区离入冬还有一段时间,不太可能出现降霜的情况,平均气温还多数稳定在16℃以上,而广大的西北地区、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北部明显已经进入越冬期了,气温已经在0℃以下了。由此可见,霜降节气未必会降霜,而且有些地方还没到霜降已经降霜了。
总的来说,“霜降不见霜,来年鼠啃仓”这句俗语听起来有一定的道理,是农民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但随着时代变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如今全球气候变暖,天气复杂多变,霜降不见霜已属常见,而且我国南北跨度很大,气候差异也很明显,不少俗语也有很强的地域性,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在霜降的时候并不会降霜,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在霜降的时候会开始降霜,现代农业生产科技越来越发达,对于这些农村历史悠久的俗语,大家只能权当参考使用了,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