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最经典十首,王维最美的20首诗全部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2 09:00:45

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公元701年,王维出生在河东王氏(今山西运城)。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状元及第。任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后,被迫接受伪职。归复长安后,降职授太子中允。肃宗乾元年间擢升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参禅礼佛,学庄问道,精通书画,娴熟音乐,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一、《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王维隐居终南山辋川所作。秋天的傍晚,山中幽静恬美,景色宜人。一场秋雨过后,万物耳目一新,山涧幽静,空谷静穆。雨后月影婆娑,照耀松林间隙;石台上的泉水流淌,弦指奏响美妙的乐曲。诗人写景入画,画面成诗,洒脱自然,寥寥数笔,跃然纸上,成为佳作。“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由触景到触人,完美过渡,实现景人合一。“竹喧”一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少女的欢歌笑语盈满空山,添加了无限生机。“莲动”一句,荷叶向两边劈开,渔舟弯流而下,荷动舟行,反衬山间的幽静。“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写景写人,抒发感慨,反用《楚辞·招隐士》的典故,以“留”字呼应开局,表达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

二、《鸟鸣涧》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青年时期的王维,游历名山大川,这是《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一首,描绘生机盎然的春日景象。“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开篇写静,以景托静,烘托出人之宁静。他悠闲地目睹桂花片片细碎的花瓣,飘飘洒洒,轻盈着地,但“花落”并不显示忧伤的气息,反而渗透诗人悠闲的心致。每到夜晚,山中静谧无声、空旷安静,与春日花簇似锦、热闹非凡形成鲜明的反差。“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同样以静到动,月亮缓慢升起,明朗的月光照映桂花枝头,爽朗的光线居然惊起山中休栖的小鸟,飞起落下,清脆的叫声山涧中回荡,仿佛有了昂扬的生命力。“春山”、“春涧”,一幅画卷徐徐展开,以动衬静,凸显山中的平和与宁静。山色虽然苍茫,但不孤寂,伴有升起之月、莺啼之鸟,展示作者细腻的情感、安逸的追求。

三、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创作的一首诗作,表达淡泊安逸的心灵追求。“独坐幽篁里”,开篇言人又言景,一个“独”字,体现诗人幽深竹林中生活的现状,他是孤独而淡泊的。在竹林独坐,为不虚耗时光,“弹琴复长啸”,既弹琴又长啸,意图唤醒山林的沉寂。这幽深静谧的竹林,确实“深林人不知”,除了诗人震颤的声音,别无杂音。唯独“明月来相照”,笔锋转化,隐居日久,有明月作伴,清净高雅,不合于世俗。诗人整片未直言写情,刻画幽静的竹林,空灵的明月,他扣弦抚琴,高声吟唱,自娱自乐,陶醉其中。大有“外物不可比”的庄子隐士情怀,体现“忘物”的禅意。

四、《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是王维赠予好友裴迪的唱和诗作。诗人隐居辋川别墅,裴迪醉酒来访,通过对辋川诸景描述,展现自己安详宁静但恣意汪洋的隐士风度。纯粹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组合的五律绝句。“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一个“转”字,将山林草木颜色的景貌勾勒而出,逼真凸现,与“日”的常态形成鲜明对比。“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余”“上”二字甚为精妙,渡口行人散去,空留一轮落日,一缕青烟直上云霄,村落的炊烟冉冉升起。诗人用二个字就将落日、炊烟的动态刻画深刻,为读者留下无尽的揣味空间,笔力超群。“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生动勾勒裴迪狂士的形象,表明对好友由衷好感,诗题中的赠字,似乎有了立体的着落点。

五、《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首都长安交通不畅,洛阳陪都繁华似锦。王维就在洛阳附近寻觅幽静之地,他从长安返回洛阳隐居嵩山,周围一片静谧悠闲的自然风景。“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潺潺流水环绕草木,车马缓缓从小路驶过。伴随赏心悦目的美景,诗人寻觅到了隐居的地方。“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流水向他含笑、禽鸟如影随形,点染了诗人的喜悦,激发了诗人的情感。“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相比萧瑟的秋季,古渡口、古城门一片萧条的景象,这里山有清泉、流水潺潺,理想的栖居环境不言自明。“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还是及早离开那个风云诡谲的朝堂,远离萧瑟与荒芜,在这嵩山幽静的林间明月归隐栖息吧。他寓情于景,清新秀丽的风景一睹为快,激发了诗人归隐山林的渴望。

六、《汉江临泛》

“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时任殿中侍御史的王维,因公去南方,路经襄阳,为襄阳城汉江的景色所感染,一幅意境开阔的汉江山水画,呼之欲出,抒发了恋恋不舍优美山水的情趣,辞藻淡雅,格调清新,可谓融诗入画。“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首先勾勒汉江气势雄浑、波澜壮阔的宏大场面。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山色”,映衬浩浩荡荡的九江,极目远望,时隐时现在青山的缝隙,飘渺远去,似乎流向天地之外,廖无踪影。

江水的波涛,推动船体,船身摇晃,江岸边的襄阳城,似乎也在水面浮动,水天相连,漫向天际。“浮”与“动”两个动词,景色活灵活现,跃然纸笔,让人身临其境。诗人动静相配、远近交合的视觉扫描,细腻刻画了磅礴的山水。直抒胸臆,赞誉襄阳的美景,表达寄情山水的挚爱。

七、《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是王维在终南山隐居的作品。习性淡泊,喜好隐逸,而终南山临近长安,风景旖旎,必定吸引诗人流连忘返,留下山居名作。

巍峨高耸的山巅,王维形容之“高”,另辟蹊径,透过参照景色的差别变化,衬托山的高大险峻,直上云梯、直达天庭。“连山接海隅”,山脉的绵长悠远,似乎对接到遥远的海滨,连接到海岸线。“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悠悠白云在山腰缭绕,青烟雾霭近在眼前。“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一“变”一“殊”,似乎山峰在分隔天地、划分四季、决定阴晴,运用夸张的手法,彰显山的辽阔挺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结尾笔锋呼啦一转,从高山俊峭的自然之景转回到现实,山环水绕云罩的景色,恍若仙境。诗人在水一方,大声投问对面山上砍柴的樵夫,哪里有安身歇息的客栈!末尾又回到人间,搜寻安身立命的清净场。诗篇情景优美,结构完整,人与山水情景交融,宛若一幅绝美的山水画章。

八、《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墅,描绘傍晚时分鹿柴附近山群森林肃然静寂的格调,以静启动,人语出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山中看似无人,却能听到人的声音。“空山”二字,突出傍晚时分山林的静谧,“但闻”引出消除寂寥的人声,此时无声胜有声,巧妙将山林空阔与虚无的静态,转化为人语呼唤的动态。“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又扎耳旁听,回头再转向山林中的景致,夕阳余晖的感召下,光线穿越幽密的林间,铺洒绿色的青苔。林荫下幽暗的青苔,见到一缕曙光,顿时焕发活力,一改往日的沉默,灿烂鲜活,魅力四射。

全诗通过白描、反衬手法,冷色调的笔触,勾勒一幅清新空旷的画卷,幽深静谧的环境,折射诗人隐居山林崇尚淡泊的心性。

九、《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安史之乱平息之后,王维就在辋川终南山下买下宋之问的别墅,闲居其中,过起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倾情吐露作者隐居终南山自得其乐的闲情逸致,表达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执著追求,展示其豁达的胸襟。

人到中老年,因厌倦世俗纷争,终南山脚下过起田园般的生活,每日研修精深佛道,保留一颗“问道”之心。向读者交待归隐后的行动轨迹。兴致勃勃,独来独往,心有所得,欣然成章,陶醉其中,其乐无穷。

信步行走,溯源而上,眼看无路可走,索性卧坐山中,观看云雾万千变化。林间巧遇老翁,相谈甚欢,一起说笑,痴迷忘返。连回家的时刻,也不管不顾、置之脑后。“偶然”二字浸透了全诗,游玩随心所欲,自在快活,毫无拘谨。中途见人,促膝长谈,随遇而安。淋漓尽致展现作者清净畅快的人生观。叙事绘景自由流畅,饶有情趣,饱含禅意。流露超凡脱俗的格性、胸襟豁达的品性。

十、《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这首诗描述王维隐居山林安逸恬静的心态。“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引用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日晚荒城上,苍茫余落晖”的诗句,由衷表达自我归隐、自我陶醉的心情。“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巧妙运用对比手法,一面是夕照山野、鸟鹊还巢,一面是行人回家、柴门半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体现诗人对现状生活的真实喜爱。又引用庾信《入彭城馆》中的诗句:“槐庭垂绿穗,莲浦落红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夕阳西垂的晚景,炊烟腾起。一个“归”字,蕴含诗人的心灵所需,身处世外、悠然自得,魂牵梦绕在自己的“桃花源。

王维的十首山水诗篇。给人一种超凡脱俗、清新典雅、饱含禅意的独特韵味,既有壮阔豪迈的气势、又有恬淡幽静风格。总是让人美不胜收。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