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一语,最早出现于《孙子兵法•九地》篇。
该篇系统地分析了战争中常见的九地: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泛地,围地,死地。详细地论述了统军者各应持以的应对态度。
孙子说:“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作为统军者,必须镇静以求深思,严正而有条理。设法蒙蔽士卒的耳目,让他们对军事计划毫无所知;不断改变战法,使敌人无从捉摸。接着,“破釜沉舟”一语就从这儿出现了:“调遣军队,就像让他们登上高处而抽去梯子,断绝他们的退路。率军深入别国诸侯领土,要像弩机发出箭一样一往无前。烧毁船只、砸碎铁锅,驱赶士兵犹要如驱赶羊群一样,赶过去,赶过来,让他们不知道到底要到哪里去。”
显而易见,所谓“破釜沉舟”,孙子只是打了个比喻,就跟上文说的“登高而去其梯”一样,并不是真的骗士兵登上高处而抽走了梯子,让士兵过河就击沉船只、砸碎铁锅,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论证后面的一句:“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意思是:集结全军,把他们置于险境,这就是统军者必须做的事)
可是,司马迁因为不满于平民出身的刘邦成就了大业、同情于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得好死,内心有深厚的“尊项抑刘”情怀,就在《项羽本纪》中极其煽情为项羽大唱赞歌,甚至不惜违背自己“不虚美、不隐恶”的著史原则,无中生有地为项羽编造了一系列子虚乌有的战绩。
发生在巨鹿之战中的“破釜沉舟”便是其中之一。
在这里,司马迁把孙子所作“破釜沉舟”一词的比喻神奇地化成了现实。
怎么个神奇法呢?
项羽从安阳入援钜鹿,不是隔着洹水和漳水吗?
而要渡过洹水和漳水,就必须出现“破釜沉舟”中的重要道具——“舟”。
有了舟,又有军队煮饭的必需品——锅。
司马迁就摇动自己的生花妙笔,演绎出一段貌似真实的“破釜沉舟”情节。
司马迁写,项羽率领仅有的数万之众,“破釜沉舟”,以必死之心一举消灭秦将王离所部十几万秦帝国正规军,回头又击败了秦将章邯20万大军,彻底扭转了天下局势,把大秦帝国推向死亡。
实际上,他写“破釜沉舟”的发生过程基本是对“破釜沉舟”一词的解释过程,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却也神气十足,凛凛生威。
为了突出项羽的英雄形象,司马迁在战斗结束后还加上了神来的一笔:“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宋代刘辰翁因此说:“叙巨鹿之战,踊跃振动,极羽平生。”
明代茅坤也称赞说:“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可是,关于这场不可思议的胜利,司马迁只是含糊其词地记:“大破之,*苏角,虏王离”、“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汙水上,大破之”、“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籍迺悉引兵涉河从之,遂破秦军”、“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
这里面的问题的关键点是一个“破”字。您司马老先生只是一个劲儿地是说“大破之”、“破秦军”、“再破之”,但到底是怎么一种破法,交待不清楚,语焉不详。
实在没辙了,就说项羽兵袭粮道,王离军无粮自乱,经不起打,一下子就溃败了。
如此行文,表面上眉飞色舞、天花乱坠,但真实的细节根本经不起推敲。
且看钜鹿之战各方所在位置:钜鹿城内外分驻赵王歇的军队和王离的秦国大军;钜鹿南面不足十里的棘原驻扎着章邯军指挥部;棘原南面是漳水,章邯在漳水北岸沿河设防;漳水再南是洹水,项羽的军队就驻扎在洹水南岸的安阳城里。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项羽从安阳出发,“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每人只带三天的干粮,先渡过洹水,再强渡漳水,没写如何突破章邯军设置在漳水北岸的防线,直接就说:“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苏角,虏王离”。
这种笔墨经济传神、简捷有力。
可是,读者根本没弄清楚项羽是怎么突破章邯设置在漳水北岸的防线的。
好吧,就算章邯设置在漳水北岸的防线是纸糊的,一吹就破,但你项羽总不能置驻扎在棘原的章邯大军于不顾,直接“围”与之只有十里之遥的王离军吧?而且,王离军有十几万,已散开包围着钜鹿城,项羽只有数万人是怎么做到“围”王离军的?再者,从安阳到钜鹿,直线距离有两百多里路,就算项羽急行军、两条河都是一次性摆渡通过,沿路没有遇到任何阻挡,但这总得消耗了一天口粮了吧?剩下两天的口粮,要与秦军展开九次大战,能做到吗?
不管怎么样,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已经做到,他“大破之”,收拾了王离大军,让“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可令人惊奇的是,交代完这一辉煌战绩,下一段笔锋大转:“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
章邯的大军仍然完好无损地占据在棘原,而项羽的军队却回到了漳水南岸……
项羽为什么要这么做?
您已经胜利了都,不会是三天粮食吃完了,没有吃的,又灰溜溜返回漳水南岸吧?
但前面不是交待了吗?“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船都已经弄沉光了,南岸的庐舍也烧成白地了,先不说是怎么渡过漳水的,就说回来了,真能马上弄到吃的吗?
所以说,真相只有一个,“破釜沉舟”是没有的事儿,项羽渡过漳水,并没有到达钜鹿。根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记载,项羽“破釜沉舟” 只带三天干粮发动渡河作战的时间是秦二世三年十一月,而王离的投降时间却是在两个月之后的秦二世三年端月。也就是说,王离的投降其实没项羽什么事。项羽之所以还停留在漳水南岸,其实是根本没能冲破章邯设置在漳水北岸的防线,灰头土脸地败退回来了。
其实,在章邯答应与项羽的会盟(司马迁说是投降)之前,项羽自始至终都没能冲破这条防线。
按照《项羽本纪》上的记载,在王离投降一个月后,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三户是漳水河北岸的一个渡口,项羽想争夺漳水河北岸的渡口,这不能理解。但又怎么“军漳南,与秦战”了?
原来,项羽偷渡三户,惹毛了章邯,被章邯撵着打过了漳水河南岸,双方在漳水河南岸交战。
4个月后,由于秦帝国的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等人被诬下狱处死。章邯惊惧,主动要求与项羽会盟。按《秦楚之际月表》记:“项羽许而击之”。阴险狠毒的项羽表面答应了章邯的请求,暗地里却“悉引兵击秦军汙水上”。汙水漳水北面的一条支流,这次,项羽不但偷渡过了漳水,还渡过漳水北面的支流对章邯发动迂回突袭。虽然司马迁说此战的结果是“大破之”,即项羽大破章邯。但此战的结果却是项羽的军队不但退过漳水,还退过了洹水,又回到了所谓的“破釜沉舟”前的出发点了。
综上所述,“破釜沉舟”的故事,历史上从来就没发生过。
王离和章邯的投降,是别有隐情。项羽的英雄形象,是司马迁在文学上的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