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渑池县的名人,所说的这三位均非等闲之辈,两个是军人,另一位则是学者、理学家。
【一、第一位 爵亲卫大夫张玘(qǐ)】
(?一1162年),字伯玉,河南渑池阳壶(今南村乡洋湖村)人。南宋初,动用家产,招募新兵,先后随宋将翟兴、董先、岳飞等抗金,屡建战功,官至御营宿卫前军都统、爵亲卫大夫。后在海州之战中牺牲,被追封为清远军承宣使。
张无父子,一门双烈,其抗金保国事业永载史册。清嘉庆年间,甘思轼有五律《张清远侯墓》二首,热情歌颂了这位抗金英雄:
矢石环攻日,将军致命时。
只身犹转战,一剑遂搴旗。
垒壁星先落,凶门力不支。
至今谈往事,行路尚嘘欷。
壮志存恢复,精忠矢此身。
九原惭报国,千载说成仁。
碧血英灵在,孤坟草木春。
定应随武穆,天上列星辰。
张玘父子墓在渑池县北部南村乡的桓王山下,爱国英魂,长眠故土,千秋之下,供人凭吊。
【二、第二位 学者、理学家曹端】
(1376年—1434年),字正夫,号月川,河南渑池人。他生活在明朝初期,是我国明初著名的学者、理学家。其学以躬行实践为务,而以存养性理为大端,对理学重要命题多有修正、发挥。《明史·曹端列传》称他为“明初理学之冠”。
他天资颖异,“少负奇质,知读书”。5岁时,见到号称中国古代哲学之源的《河图》、《洛书》,竟画地以质之父,其父竟被问倒。15岁后,曹端曾从事农耕,业余苦读,“座下着足处两砖皆穿”。17岁时,他已博览群书,专为自己构一书室,自名曰“勤苦斋”,以陈经籍。18岁,开始专习儒业,“师事宜阳马子才、太原彭宗古(《中华儒学通典》),“游乡校”,成为秀才,其时他已打下深厚的儒学功底,“博通五经”。33岁,参加了河南乡试,考中第二名;第二年,又参加了京城的会试,以副榜(乙榜)第一的身份.被授为山西霍州学正(州里主管学务的官员)。从此 ,曹端步入仕途,在从政、从教之余,潜心理学研究。
主要学术成就有:学宗朱熹,“辟邪”倡道、推尊太极,上溯宋儒、躬行实践,重视教化、重视“预养”功夫等。
【三、第三位 少将张汝光】
(1914年—2000年),原名张汝秀,河南省渑池县张村镇荆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张汝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总医院医生,标本所所长,红军总司令部卫生科科长,红三十二军卫生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卫生部医务主任,晋绥边区卫生部副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西满军区卫生部部长,辽西军区卫生部部长,东北*军西线卫生部部长,第四*军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部长,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总后勤部副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