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桃花源记原文 译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2 17:03:30

极乐寺纪游

明·袁宗道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余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背景】这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记述了宗道游极乐寺时的所见所感,以描绘景物见长。

【评价】全文不过二百十四字,写景文字就占了三分之二以上。他的写景是与叙述游览过程相结合的,足迹所至。目力所及,辄相伴以景。

笔下的景物次第出现,显示了一种流动性、变幻性,在流动中变幻,在变幻中流动,使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篇末更以西湖苏堤相比拟,扬言要挂冠来游,衬托出此地风光的诱人之处。

再游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桃花源记原文 译文(5)

兰之味

清·张大复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耳。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背景】张大复是明代戏曲家,他将兰花与“文王,孔子,屈原之徒”类比,让我们领悟到兰高洁的品性,体现了作者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兰之味指兰花的香气,是清雅而悠远的,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飘渺萦回,不是逼近可以闻嗅品赏的。

将兰花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高洁的品性。与《爱莲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游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桃花源记原文 译文(6)

再游桃花源

明·袁中道

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背景】袁中道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世称“三袁”,他们的山水游记,最是自然真妙。

【释义】第二天经过桃源县,到了绿萝山下,山峰极多,而且很陡峭。到了白马雪涛(景点名,桃源八景之一)前,上面有怪石,船上的人都蹲坐在船中,不敢起身。

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其他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大概有上千棵桃树,两边如设锦帐,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细细的流淌。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越走越高。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峭壁一样。

作者对自然的热爱,流露笔端。

再游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桃花源记原文 译文(7)

雨后游六桥记

明·袁宏道

寒食后雨,余曰:“此雨为西湖洗红,当急与桃花作别,勿滞也。"午霁,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以为快。忽骑者白纨而过,光晃衣,鲜丽倍常,诸友白其内者皆去表。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多者浮,少者歌,以为乐。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各啜一杯,荡舟浩歌而返。

【背景】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在他笔下,秀色可餐的吴越山水,堤柳万株的柳浪湖泊,风清气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着笔不多而宛然如画。

【评价】这是一篇游赏西湖的小文,快乐和青春、解脱和自由让人们回到了真正的自然状态。最后,一路放歌,随小舟而归,完成了这次与西湖的愉快交流。

在自然中解放自己,在自然中重新认识自己,这就是本文的意韵所在。

再游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桃花源记原文 译文(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