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善小而不为出自论语吗,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的出处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2 18:17:19

勿以善小而不为出自论语吗,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的出处(1)

勿以善小而不为出自论语吗,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的出处(2)

勿以善小而不为出自论语吗,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的出处(3)

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要让每一个干部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

——2014年1月1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原文】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季氏》

【解释】

见到好的行为就要有唯恐赶不上的心态,积极地向人家学习;见到坏人坏事,就好像把手伸到滚烫的开水里一样赶忙把手缩开,躲得远远的。

正所谓“天生烝民,斯必有欲”。人类从动物祖先那里继承来的*,一直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然而人又是社会动物,所以又发明了道德来抑制贪欲。孔子所说的“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就是道德的体现。它要求人们用自己的意念去追求善,躲避恶。孔子所说,乃是针对普通人的要求。身居高位者的行为比普通人有更大的影响,因而也就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他们更应具备此类品质。古代的许多清廉之士确实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三国及西晋初期,胡质、胡威父子两人都以清廉著称。胡质任荆州刺史时,有一次,儿子胡威自京师洛阳前往探望。临别时,胡质将自己平时结余出的一匹绢送给儿子当路费。归途中,胡威路遇一人,要与胡威结伴而行。胡威问了此人来历,了解到其是父亲胡质帐下都督,说是要回乡探亲,正好同行。在路上,那位都督对胡威关怀备至,吃喝住行全部都安排得很好。胡威一再推辞而不可得,两人就这样同行了数百里。胡威心生疑惑,觉得这个都督不像是回家省亲,便一再追问,都督无奈之下说出实情。原来这位都督一直效命在胡质帐下,见胡质为官清廉,而且能与属下共甘苦,有了赏赐就散发给大家,自己却分文不取,他深受感动。如今见胡威独身一人回家,都督觉得过意不去,便赶来照顾,以尽一点心意。胡威听了之后,便拿出父亲给的那匹绢,答谢都督一路的照应,然后坚决说服了都督返回军中。

胡威回去之后,就写信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胡质得知此事之后,大为震怒,将那都督刑杖一百,然后革职。胡质对他说:“你我共同*敌,同得赏赐都是应该的。你怎么能把公事当成私恩,这不是拍马屁吗?这样如何再为国效力?”胡质的处置方式,似乎有点小题大做。然而,想到他廉洁的作风,就能理解这是“见不善如探汤”的表现。

后来,胡威也出仕为官,他继承了父亲的品行,一直以清廉自守,天下人都传扬父子二人的盛名。有一次晋武帝司马炎召见胡威,问他:“你和你父亲相比,哪个更清廉呢?”胡威回答说:“父亲比我更清廉,因为父亲清廉从来都不愿意让人知道,而我清廉却总想被人知道。”胡威与父亲并有清廉之名,其实做得已经很好了。然而他并不因此得意,而是能看到自己与父亲的差距。胡威身负盛名,仍能躬身自省,见不足于毫末之中。孔子所说的“见善如不及”,此之谓也!

东汉时期的清官第五伦也是“见善如不及”的典型。他廉政爱民,处理政事总是为百姓考虑,深得百姓爱戴。他虽然身居高位、待遇优厚,生活却十分节俭。在担任太守期间,常常自己割草喂马,他的妻子则亲自下厨做饭。当时太守的收入并不低,他所得的俸粮都用来周济穷困百姓了。当上司空后,他依然没有任何架子,上朝时也只用一匹瘦马拉车,平时则步行。

尽管他为官十分清廉,但他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有人问他说:“你一向尽心竭力,难道一点儿私心杂念也没有吗?”他诚恳地回答说:“我虽然一直廉洁奉公,但私心杂念却没有完全清除。曾有一个人要送给我一匹千里马,我虽然没有接受,心里头却总是忘不了那个人,尤其是每当选拔人才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虽然那个人最终没有被录用,但说明我还是有私心的。还有一次,我的儿子生病了,我没能去看他,但是此前我侄子生病时,我却去看望了十几次。我感觉对不起儿子,内疚得一夜未眠。可是,若是换成别人的孩子病了,我不去看就不会觉得内疚。这也说明我有私心。”第五伦能以清廉自守,已经强于多数官吏。在此情况下,他还能反省自己、精益求精,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更属难得。

陶侃是东晋名臣,他身居高位,却一直保持着清廉俭朴的生活,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母亲从小对他的教育。陶侃幼年丧父,家境十分贫寒,由母亲湛氏抚养成人,他对母亲也非常孝顺。年轻时,他在县衙里做小吏,县衙所属的鱼塘也归他管理。有一次,县衙分了一部分腌鱼给他。陶侃家境贫寒,平时少见荤腥,就把鱼兴冲冲地拿回家。当母亲知道鱼的来历后,不喜反怒,责备他说:“你把公物拿回家来,本来就不对,竟然还沾沾自喜,真让我为你担忧。你现在只是一名小吏,就敢拿东西回家。有朝一日做了高官,还不知道会干出什么事情来。”听了母亲的教诲,陶侃连忙跪下认错,保证永不再犯。后来,陶侃一生为官,最终位极人臣,然而却一直清正廉洁。

东汉刘宠曾任会稽太守,期间执政清廉,深受当地百姓爱戴。等他期满调走时,有五六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了很远的路,专门为他送行,还拿出一百文铜钱赠送给他。刘宠深为感动,对他们说:“父老乡亲们何苦劳累自己?”老人们回答说:“以前的会稽太守都是暴虐之徒,经常勒索百姓,甚至夜间也不停息,民间百姓深受其苦。自从您上任后,为政清廉,就连晚上也听不到狗叫声了。我们活这么大年纪还从来没见过您这样的清官呢。现在听说您要离任,我们就凑了点心意来送您。”

刘宠为官清廉,本来不想收他们的钱,但见他们如此诚恳,又不忍拒绝了他们的深情厚谊,便从中拿了一文收下,其余的原物奉还。刘宠一出山阴县,就把铜钱投到了江里,以表清廉之志。由此,刘宠被称为“一钱太守”,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他投钱的江称为“钱清江”。

一百文的铜钱并不算多,更何况又代表了父老的深情厚谊,本来也没有贿赂的意思。如果刘宠接受的话,似乎也能说得过去。然而,对于清廉自守的人来说,清廉是一种表现,更是一种坚守,它与贪污之间存在着一条明显的界限,而这条界限并不是通过数量和形式表现出来的。无论接受任何形式和数量的意外之财,都等同于受贿。所以,刘宠只取一文,尔后投入江中,可见其志之坚。

唐朝名臣杜暹,曾任监察御史。当时,安西副都护与西突厥可汗发生了矛盾,双方都上表朝廷,相互指责,于是,朝廷命杜暹前去调查处理。杜暹到达安西后,突厥人对他格外热情,还拿出许多黄金赠送给他,杜暹一再推让。他的随从见他如此,就劝他说:“对方赠金,本来是要表达情谊,未必是为了贿赂。如果您一味拒绝,弄得主人不欢,可能会影响边疆的稳定。”杜暹听了随从的劝说,才勉强收下。但他仍不愿意毁掉自己长年坚守的廉洁品德,便在离开前将黄金偷偷埋到自己的帐篷下面。等他离开之后,又用公文通知突厥可汗,让他们将埋在帐篷下面的黄金取回。突厥可汗既惊讶又感动,上奏朝廷,请求朝廷将杜暹调往安西任职。于是,朝廷就任命杜暹为安西副都护。杜暹到任后,一心为公,果然把安西治理得很好。

杜暹生活的年代,正值唐代开元年间,与少数民族的交往十分频繁。许多边将都敛取财富,有的甚至不惜擅开边衅。而杜暹却出淤泥而不染,固守清廉的底线,确实难能可贵。

唐德宗时期的宰相陆贽一生都清正廉洁,对于分外之财一毫不取。唐德宗见他如此有原则,怕他和同僚搞不好关系,就降下密旨,劝他说:“你清慎太过,把所有的馈赠都拒绝的话,事情恐怕就不好办了。如果你珍惜清名,不肯接受贵重礼物,像鞭靴之类的细小礼物,就勉强接受了吧。”对于皇帝的一片好意,陆贽却不领情,上奏皇帝说,“利于小者必害于大”,无论所收的礼物是轻是重,都属于受贿。而受贿的口子是万不能开的,正所谓“涓流不绝,溪壑成灾”,自己身为宰相,更要作百官的表率。德宗见他如此坚持,也只得作罢。

诸葛亮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说,不要因为好事细小就不去做它,也不要因为恶行不大就去做。这种对善的提倡和对恶的规避,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道德标准。历史上凡为清官者,都能很好地坚守这一点。任何政策都靠人来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尤其如此。只有以古为鉴,真正做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才能把这项建设搞好。

勿以善小而不为出自论语吗,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的出处(4)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