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叫晏婴,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思想家。在国学里,晏子一般被归类于“百家”思想。下面的故事,是他在各种场合规劝齐景公喝酒的史料故事,典故见于《晏子春秋》。
一、用不同寻常的方式阐述道理,比正面的说教更管用。
有一次,齐景公喝的高兴了,对群臣说:“今日愿与诸大夫一起喝个痛快,什么都别拘束,什么外在的礼仪都不要啦!”
晏子脸色马上变了:“君之言说错了!群臣正想您这么做呢……”
晏子把《诗经》都搬了出来,“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人不知道礼节,还不如早早去死,又说人无礼犹如禽兽,意思是喝的再多,也不能不要起码的礼仪,该节制还要节制,不能把该有的场面弄的乱七八糟。
晏子巴拉巴拉说了半天,要多难听就有多难听,可是景公一心扑在喝酒上,理也不理他。
一会儿,齐景公出去了,再回来的时候,景公进来晏子也不起身,景公招呼大家端杯,晏子自己先举酒一口喝干了。景公很生气,怒目手指晏子,说:
“刚才你还教寡人不可无礼呢!见我出入你不起身,我让大家一起喝,你自己倒先干了。我问你,你教了别人半天礼仪,你自己的礼依在哪里?”
晏子赶紧从席上下来,在景公面前稽首道:“晏婴与大王说到礼仪的事儿,自己怎么敢忘了呢?臣只是在演示无礼造成的现象。大王如果不要礼节,就像我刚才那个样子似的,大家九都不成体统了。”
景公心中释然:“对的对的,是孤王的错。您赶紧入席吧,寡人听你话了。”
景公又转了三个轮次的酒,就主动的收场了。然后“饬法修礼以治国政”,而百姓也跟着处处学习有礼貌的行为。
《晏子使楚》的典故
二、景公喝一场酒睡了好几天才醒,晏子关心的劝导他。
一次,景公喝多了,好几天才醒过酒来。晏子去拜见,关心的问:“大王因喝酒而身体不舒服吗?”
景公说:“是啊。”
晏子说:“古人喝酒,是为的互相沟通思想,通过交流达到和谐的目的。大家一起宴乐的原则,是男的不能妨碍做事,女的不能妨碍女工。最多酒转五寻,次数多了就要受责罚了。
大王您如果带头这样做,就能外无怨治,内无乱行,对治国很有好处。而这次,大王您喝一场酒就睡过去好几天,造成的后果恐怕不是这样,还望大王今后喝酒节制一些才好!”
三、别人劝景公少饮酒,劝也白劝,而晏子一句话就灵了。
有一次,景公喝乐呵了,居然连续喝了七日七夜的酒,怎么也不愿意停止~简直喝成“酒中仙”了。
大夫弦章实在忍不住了,对景公发自肺腑的劝到:“您都喝了七日七夜了,弦章希望您再也不要喝了,不然的话,您就干脆赐我死算了!”
然后晏子入见。景公对晏子说:“刚才弦章劝我不要喝酒了,还说我要是不听,就让他死!我要是听了,不就等于被臣子控制了吗?假如我不听,他对我又忠心耿耿,我实在不忍心处死他。”
晏子听了,对景公说:“幸亏弦章大夫遇到的是您!如果遇到夏桀王或者商纣王那样的暴君,他现在早就没命,尸陈街头了。”
这句话真好使。景公一听,马上就停止了喝酒。
能够喝几天几夜酒的,酒量和酒瘾都不是一般的大,可见晏子一句话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四、喝酒确实不能过,过则伤身。
本文一说国学,二说饮酒。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在《晏子春秋》里,晏子也没有反对喝酒,主要是反对喝多。这个道理,对生活中的我们同样有启发。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历来讲究“乐不可极”,因为下一句是“乐极生悲”。
就像齐景公,酒想喝多,又不愿意收住,恰好碰到一个像晏子这样时时关心,提醒他的人,也算他的一个“福报”吧。
“饮酒不醉最为高”,这句话好像是苏东坡说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