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只有这种理解,才比较符合刘禹锡呢,诸位又是怎么看呢?欢迎文后留言讨论。
我们接着看第五首,刘禹锡的脚步,又到了祖国四川的濯锦江。
浪淘沙 其五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这濯锦江其实还有个名字,叫浣花溪,古代因浣洗锦缎而闻名。
这首诗说的是,浣花溪两岸开满鲜花,春风吹拂着水面,波浪正冲刷着河沙。有个女郎剪下一段鸳鸯锦,投向濯锦江中流,去匹配天上的晚霞。
这写的是真美,花,水,春风,美女,锦缎,晚霞,这样的组合,瞅上一下,眼睛估计都会*的吧?
我们再看《浪淘沙》第六首,这刘禹锡是到了哪里?诗里没有交代,但是根据他写的淘金女,很多人说,这应该是在四川夔州。
浪淘沙 其六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这首诗是非常的浅显易懂,说的是太阳刚刚升起,淘金女已经遍布在江边的拐弯处,在辛苦艰辛的劳作。而美人的首饰,王侯的将印,都是从这河沙里淘出来的。
这首诗算是终于涉及到了点社会问题,不过王侯的锦衣玉食,黎民的食不果腹,这种矛盾从来也没有完全的解决,刘禹锡在这里不过就是感叹一下罢了,也有一种对这种不公的无奈之情。
来来来,我们继续读第七首《浪淘沙》。
浪淘沙 其七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这地点很明确,是江苏的海门。刘禹锡这是从中国西边的巴蜀腹地,一下子中国东边的苏杭。
这一首,还是白描,就是单纯写海门的浪,气势也宏大。
尤其一个“触山回”,仿佛赫然眼前了,又一个“似雪堆”,是不是衍生出了后来苏轼的“千堆雪”呢?
终于到了《浪淘沙》第八首了,这一首就是在《中国诗词大会》中被冠军引用的那首,也可以说是刘禹锡一生的总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