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我愿住在童话里
第一课时 《大鹿》
一、教学内容:
1.学习歌曲《大鹿》
2.创编歌表演
3.歌词创编
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大鹿》。
2.通过演唱歌曲,创编歌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在音乐创作实践中感受到愉悦。
3.通过歌曲的学习,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乐于助人。
三、教学重点:学唱歌曲,用自己的动作模仿不同的角色。
四、教学难点:
歌曲中最后一句:“兔儿兔儿快进来咱们手把手挽牢”中的“进来”和“咱们”的节奏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五、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教学挂图、学生自制的头饰。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课前律动表演《小动物模仿操》,引导学生在表演中感受小动物们在一起的欢乐心情。
2.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喜欢。”(出示教学挂图,师边放录音边讲自编的童话故事。)
2.引出歌名《大鹿》
师:为了让所有的小朋友都来向勇敢的大鹿学习,法国的一位叔叔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歌名叫《大鹿》。
(三)新歌学习
1.播放录音范唱带。
2.歌词学习。
(1)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歌词内容。
师:小朋友,当小兔逃向大鹿的时候,大鹿正在干什么?(大鹿站在房子里,透过窗子往外瞧)。大鹿看见了什么?(林中跑来一只小兔咚咚把门敲)。小兔边敲门边说了什么?(鹿呀鹿呀快开门,林中猎人追来了)。勇敢的大鹿怎么说的?(兔儿兔儿快进来,咱们手把手挽牢)。
(2)全体学生朗读歌词,师生共同探讨用怎样的语气来突出歌曲的意境。
3.学唱歌曲
(1)师弹琴,学生小声跟唱。
(2)难点处理:
师:“小白兔被谁救了?”(大鹿)。“我们把大鹿救小兔的一句再来唱一唱。”(由此突破难点,让学生容易掌握)
第二课时 欣赏歌曲《永远住在童话里》
一、教学目标:通过聆听音乐,感受歌曲欢快、诙谐的情趣。表演童话故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主旋律的音准、培养学生创编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在音乐声中,拍手进教室。
2、师生问好。
1 2 3 4│5 —│ 5 1 7 6│ 5 —│ 1 5 0│ 6 3 0│ 5 4 3 2│ 1 — ‖
同 学 们 好 老 师 您 好, 您 好 您 好 周 老 师 您 好。
(二)基本练习
1、发生练习:
1 2 3 4 │ 5 — │ 5 4 3 2 │ 1 — ‖
鲜 花 爱 雨 露, lu lu lu lu lu。
2、模奏练习:
2/4 ×× ×× │ ×× × │ × ×× │ × — ‖
2/4 ×× × │ × . × │ ×× × │ × — ‖
2/4 × ×× │ ×× × │ × ×× │ × × ‖
(教师用手拍出每条节奏,学生模奏出来。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以鼓励为主)
(三)导入:同学们,你们都谁听过童话故事?你能讲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介绍给其他的小朋友吗?
同学们知道的故事人物真多,接下来,老师将要把你们带入到美丽的童话世界,你们去哪里寻找更多的童话故事和童话人物。
(四)欣赏歌曲《永远住在童话里》
1、教师播放多媒体,聆听歌曲范唱看动画人物。
提问:歌曲中都唱了哪些童话人物?
(白雪公主、小矮人、海的女儿、稻草人······)
2、聆听歌曲第二遍,感受音乐的速度与情绪。
3、让学生了解这是首合唱曲。
4、你能模仿歌中唱到的动画人物吗?
听歌曲,任意表演你喜欢的动画人物。感受歌曲欢快、诙谐的情趣。
(五)童话故事表演
1、喜欢相同童话故事的小朋友到一组,选择喜欢的童话,在音乐背景下排练,自己选择表演形式。
2、教师参与到各组中去,与他们一起讨论、编排。
3、各小组展示。
(六)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知识“音的高低”“柯尔文手势” 课时
一、课 题 知识“音的高低”“柯尔文手势” 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道音有高低,并能初步听辨音的高低。
2.学习柯尔文手势并模唱唱名。
三、教学重点 知道音有高低,并能初步听辨音的高低。
四、教学难点 学习柯尔文手势并模唱唱名。
五、教学准备 录音机
六、板书设计
知识“音的高低”“柯尔文手势”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知识“音的高低”
(1)教师由有视觉感的物体的“高度”引入“音的高低”对比。
①教师与同学、同学之间相互比身高。
②长颈鹿妈妈与小长颈鹿的个子高低对比。
③两幢建筑物的高低对比。
(2)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个组,分别模仿小鸟与老牛的叫声、小猫与狗的叫声、同学之间相互比身高。
第四课时《小红帽》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小红帽》
2.创设森林情境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演唱叙事歌曲《小红帽》,让学生在童话故事中,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体验快乐,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
2.根据故事情节,通过力度变化,在听听、唱唱、演演等活动中,指导学生能用愉快明亮的声音唱好歌曲。
【教学重难点】
用愉快、明亮的歌声演唱歌曲,注意一字多音处的词曲的搭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在《水族馆》乐曲中,学生律动表演。
(二)欣赏一段表现森林的音乐,启发学生创编森林的音响
设计说明:在《水族馆》乐曲中,学生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神奇的童话世界,又通过一段音乐,把学生由海底世界引入了宁静的森林。再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老师启发学生用肢体、打击乐器创设森林情境。
二、学唱《小红帽》
(一)感受歌曲
1.教师范唱,学生说说小红帽的故事,了解歌曲内容。
2.在律动与打击乐器敲击中,感受歌曲节拍、情绪等各音乐要素。
(二)学唱歌曲
1.出示谱例,跟琴拍节奏,找找歌曲六个乐句的异同点。
2.用各种方式对唱,达到熟练掌握。
3.先默唱,找到易唱错的地方,再跟唱,解决歌词中的难点,加以解决。
4.歌曲处理
(1)解读歌词,结合表演唱,唱出歌曲中的情绪变化。
(2)配合歌曲的情绪变化,加入小乐器共同表演。
设计说明:
1、教师在歌谱的书写中,可以借助不同色彩,帮助学生找到六个乐句的异同点。
2、歌曲中的有些词语学生可能不完全理解,例:“僻静”,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共同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并启发学生唱好三、四乐句。
【设计思路】
孩子们都喜欢童话,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听着妈妈讲的童话故事长大的。在童话故事中,他们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体验快乐,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因此,我在这堂课设计时,结合教材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喜好,由“童话”这个主题入手。由充满神秘色彩的海底世界引入发生在森林里的小红帽的故事;在听觉引领下,调动起各种感官的反映……始终抓住“音乐”与“童话”这两条主线展开。使学生在音乐中品味童话,在童话中学习音乐。
第二单元 快乐的游戏
第一课时《数蛤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学唱歌曲《数蛤蟆》,引发学习兴趣,准确地把握和表现歌曲的情绪。
2、用轻松愉快的声音熟练演唱童谣《数蛤蟆》,为歌曲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在音乐活动中能积极大方地表现自己,乐于用音乐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4、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动物从我做起。
二、教学重点:
1、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童谣《数蛤蟆》。
2、学习歌曲,把握歌曲的情绪。
三、教学难点:
附点节奏以及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节奏运用,吐字的清晰灵巧。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磁带。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互相问好
(二)导入:
师:同学们,我来给大家读一首小诗,请你们猜一猜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动物?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青蛙)
师:这是*13岁时创作的一首小诗,名叫《咏蛙》,下面我们一起齐读一遍。
提问:谁知道,青蛙又叫什么?(蛤蟆)
师:
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非常有意思的关于蛤蟆的歌曲,你们想学吗?
那我先要考考你,听好了:
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有问题考考你。
想一想,算一算,看谁的反映最灵敏。
一只蛤蟆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
师:回答完全正确,让我们一起听一听这首歌吧。(出示课题)
(三)学唱歌曲《数蛤蟆》
1、听范唱:
提问:歌曲的情绪?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歌曲是四川民歌《数蛤蟆》。
2、识谱(出示谱)
(1)师生一起数小节
(2)观察谱子中有颜色的小节
提问:哪两个小节应该跟(绿色、黄色、蓝色)一样呢?
(3)谱子中有一句是没有重复的,是哪一句?(老师带着唱一唱)
(3)师生接唱歌谱
3、读词:
(1)教师范读
(2)跟读
说一说:哪个地方觉得读起来有点困难?
(3)教读附点节奏及十六分音符节奏
(4)齐读
(5)教师讲解歌词:
提问:这首歌曲的歌词都知道什么意思吗?(讲解:蛤蟆不吃水太平年 荷儿梅子梭水上漂)
(创设情境)提示:快乐的心情,用好听的声音演唱。
4、唱词:
(1)师生接唱
要求:老师唱有颜色的,学生唱没颜色的。
(2)老师带唱一遍。
注意:跳跃的感觉唱出来。
发声方法(不要咧嘴:要像青蛙的叫声一样洪亮,但不能像青蛙“呱呱”的叫那样咧着嘴)
(4)学生齐唱。
(5)指名唱。
(四)续编歌词
两只蛤蟆……
三只蛤蟆……
小结:
同学们大家都因该知道,蛤蟆是捉害虫的小能手,是我们的朋友。你们知道吗?一只蛤蟆平均一天能捉70多只害虫,一个月约2000只。一年就可以消灭害虫约15000只。但是,它们的生命是脆弱的。所以,当我们看到它们受伤害时,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让我们一起说:保护青蛙,顶呱呱。保护环境,靠大家。
完整演唱:要求:带着对青蛙的喜爱之情演唱。
拓展:
师:正因为大家都非常喜欢青蛙,所以民间还有许多歌唱青蛙的歌曲,下面就再来听一首山东民歌《花蛤蟆》。
提问:歌曲的情绪?(欢快活泼、幽默风趣)
(播放《花蛤蟆》视频)
如果同学们对描写青蛙的歌曲感兴趣,课下你们搜一搜,下节课我们可以一起听一听。
第二课时 歌曲欣赏:《布老虎》
教学目标:
1、能随着《布老虎》的音乐展开想象,初步理解音乐表现的内容。
2、聆听音乐《士兵进行曲》,能按节拍敏捷的做出种种动作。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各项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士兵进行曲》的动作变化较多,让学生能反应灵敏、动作协调,达到用动作来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目的。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 、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拍手进教室。
2、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
1、发声练习:1 2 3 4 │ 5 — │ 5 4 3 2 │ 1 — ‖。
小猫 爱吃 鱼, 鱼。
2、模奏练习:
2/4 ××××│ × .× │ × .× │ × — ‖
2/4 × ×× │××××│ ××× │ × — ‖
2/4 ××××│××××│ ××× │ × — ‖
3、实践模唱,复习歌曲《拔河》。边唱歌曲边为歌曲伴奏。
4、老师给予鼓励。
三、新授
1、介绍有关布老虎的民俗:布老虎是儿童玩具,在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中,人们都喜欢用老虎的造型来打扮小孩,头戴老虎帽,脚穿老虎鞋,睡觉时还有老虎枕头……
2、引导学生说出小时侯玩过的动物玩具。(同学们回答)
3、初听音乐,让学生安静的欣赏。
4、复听音乐,引导学生分辨两个不同的“老虎”主题,一个貌似凶猛的,一个温柔可爱的。
四、音乐活动
1、聆听《士兵进行曲》,感受其进行曲的律动。
2、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示,并做动作。播放歌曲,感受音乐形象与情绪。教师进行表演,调动学生的表演*。
3、师生合作。(反复练习)
4、学生分组比赛,模仿木偶兵的形象。
五、在音乐声中,学生列队行进,模仿玩具兵的形象走出教室。(下课)
第三课时课 《猜谜谣》
一、内容 唱歌《猜谜谣》
二、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猜谜谣》。
2.能勇敢地担任领唱,与同学合作演唱歌曲。
三、教学重点 演唱歌曲《猜谜谣》。
四、教学难点 能勇敢地担任领唱,与同学合作演唱歌曲。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导入
2.初听歌曲
3.学唱歌谱
教师用猜谜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录音,请学生聆听歌曲唱到了哪些动物?
(2)复听歌曲,熟悉歌词。
(1)模唱歌曲的第一、第二乐句曲谱。
(2)视唱歌曲第三、第四乐句。
学生聆听歌曲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4.填词学唱
5.表现歌曲
(3)第四乐句的第2小节第一拍,学生易将“i”唱成“3”,教师可用柯尔文手势提示学生。
(4)完整演唱曲谱。
(1)这首歌曲的歌词比较密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按节奏读歌词,声音的位置要高,不要喊。
(2)分句填词学唱,最后完整演唱歌曲。
(3)演唱时可加入声势伴奏。
在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唱完后加上声势或锣鼓伴奏,增加歌曲的欢快气氛。
学生按节奏读歌词
演唱歌曲。
两位同学领唱, 一问一答,其他同学演唱齐唱部分。
第四课时《大头娃娃》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大头娃娃》的欢快情绪。
2.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歌曲的四个乐句
3.知道顿音要唱得短促轻快;为歌曲设计演唱时的力度变化
教学过程
1.导入:
(1)教师先请几位同学戴上大头娃娃面具进入教师,随歌曲《大头娃娃》表演,
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简介大头娃娃:感受歌曲《大头娃娃》的欢快情绪。
2学唱歌谱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歌曲的四个乐句
(1)聆听歌曲,感受欢快的情绪。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第二乐句的相同与不同。俩个乐句基本相同,只有结尾两个音不同。跟教师模唱歌曲前两个乐句,注意附点八分音符节奏的演唱。可通过没有附点与有附点的对比,帮助学生唱准附点八分音符;还可以用稍强的力度演唱
(2) 也对学生唱准附点八分音符有所帮助。用视唱法学唱第三乐句。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曲谱,首先确定节奏的读法,提示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然后再唱旋律,最后再知道顿音的唱法。大三度音程不容易唱准,教师要注意及时纠正。引导学生观察第四乐句与哪一乐句相同,然后请学生自己演唱第四乐句。
3.知道顿音要唱得短促轻快;为歌曲设计演唱时的力度变化
学唱歌词
(1)演唱歌词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分辨歌曲的四个乐句,知道在每个乐句结束
处换气。
(2)第三乐句时要能唱出“连”与“顿”的对比。
(3)有表情的完整演唱歌曲。
(4)请几名同学演唱歌曲,其他同学认真聆听、评价。
(5)边唱歌曲边用动作表示四个乐句。可提示因为第二、第四乐句完全相同,
所以表现的动作也应该一样。
4.表现歌曲
(1)教师请几位学生戴上大头娃娃面具到台上随歌曲表演,
其他同学演唱歌曲。
学生相互对演唱、表现做出评价。
(2)最后教师统一动作边唱歌曲边表演。注意要以演唱为主。
第五课时 士兵进行曲
一、欣赏《士兵进行曲》 课时
二、教学目标 1.感受并能说出《士兵进行曲》坚定雄壮的情绪。
2.能用行进的方式表现乐曲的六个乐句。
3.随音乐做声势表演。
三、教学重点 能用行进的方式表现乐曲的六个乐句。
教学难点 随音乐做声势表演。
四、教学准备 录音机
板书设计
欣赏《士兵进行曲》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导入
2.聆听第一乐段
教师从《玩具兵进行曲》导入,复听乐曲引起学生的回忆,在有趣音乐中进入《士兵进行曲》的学习。
教师播放乐曲,
(1)学生感受并能说出乐曲坚定、雄壮的情绪。
(2)随音乐模唱第一乐段旋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3.聆听第二、第三乐段。
4.完整欣赏
5.表现乐曲
6.编创动作
(1)聆听第二乐段
(2)聆听第三乐段
(1)完整欣赏全曲,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乐曲音乐形象。
(2)教师总结:乐曲由三个乐段组成。既有对比也有重复。音乐形象坚定、有力。
(1)乐曲具有进行曲风格,节奏规整,表现了木偶兵整齐而有些机械的动作。
(2)教师指导学生用“嗒”读乐曲低声部的节奏并拍手,四分休止符读“嘶”同时两手向外打开,八分休止符要读得短而轻巧。
(3)教师指导学生承音乐按教科书呈现的声势做动作。
在学生能随音乐做声势动作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编创动作。
学生分辨音乐有什么变化?
学生听辨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
学生聆听乐曲,随音乐走步,每个乐句以不同的方向表示乐曲的几个乐句,同时要表现出木偶兵的威武姿态。
动作编创较好的同学到前面表演,全体同学一起随音乐做动作。
第三单元 劳动最光荣
第一课时 欣赏《劳动最光荣》《森林中的铁匠》
一、内容欣赏《劳动最光荣》《森林中的铁匠》
二、教学目标 1.聆听歌曲《劳动最光荣》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能跟着录音哼唱歌曲。
2.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编动作,随歌曲《劳动最光荣》表演。
3.聆听乐曲《森林中铁匠》,记忆音乐主题。
4.聆听乐曲,感受并描述速度、力度的变化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聆听歌曲《劳动最光荣》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能跟着录音哼唱歌曲。
教学难点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编动作,随歌曲《劳动最光荣》表演。
教学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
板书设计
欣赏《劳动最光荣》《森林中的铁匠》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导入
2.欣赏《劳动最光荣》
教师播放动画片《小猫钓鱼》导入新课,提示学生聆听动画片里的歌曲。
(1)聆听歌曲。教师提问:歌曲中唱到了哪些小动物?
(2)聆听歌曲。教师提问:我们应该向哪几种动物学习,为什么?
(3)聆听歌曲,学生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
学生聆听歌曲。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3.欣赏《森林中的铁匠》(片段)
(1)初听乐曲:听听乐曲中有什么声音你能联想到什么劳动场面?
(2)教师播放乐曲,结合教科书的插图,简介铁匠打铁的过程。
(3)学生随音乐模仿打铁的动作。
(4)聆听乐曲,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欢快情绪,体会劳动者的快乐心情。
(5)教师带领学生模唱乐曲主题(低八度)。
(6)为主题旋律编配打击乐器伴奏。
(7)再次聆听乐曲,听辨主题目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当主题出现时用“当”模唱。
(8)乐曲最后,速度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随录音轻声哼唱歌曲。
学生编创表演动作。
学生随录音边唱歌曲边做动作。
随音乐完整表现(打击乐器、动作等)。
第二课时《理发师》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理发师》是一首热情、欢快、幽默的澳大利亚民歌。采用D大调,2/4拍,单乐段结构。旋律采用上行级进、乐句模进,八度大跳、同音反复等发展手法,并将三次模拟理发的“咔嚓”、“沙沙”声与有规律的XX │ X X │的节奏相配合,生动地描绘了理发师认真、快速、愉快地忙碌着的形象,反映了劳动时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目标:
1、能理解劳动给我们带来的愉快;
2、用轻松愉快的声音边唱边表演《理发师》;
3、通过编创小歌谣、动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意识。
三、教学重点:能在游戏中熟悉歌曲并能初步学会。
四、教学难点:在歌曲中加入动作的声音。
五、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与同学们认识,自我介绍,拉近距离)
律动(《理发师》歌曲伴奏)
“老师带来了一段音乐,我们一起来边听边做,但要注意了,我们做的时候,你的动作一定要合着什么?(音乐)我看一看,谁的最好?”
(二)、导入:
“知道吗?通过你们刚才的表演,我知道了,我们一年x班的同学呀,音乐的节奏感真强,都能合着音乐去表演,真不错,那你知道吗?这段音乐呀是从一间音乐理发店里传来的,在那里的理发师傅动作的时候,和别人可不一样,他们都要合着音乐来工作,怎么样?我们走进这家理发店,一起来体验一下音乐理发师是怎样工作的,行吗?”
1、理发都用哪些工具?它们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用你的声音配合老师)
2、引出小歌谣:“小剪刀呀,剪起来呀,咔嚓,咔嚓!
小木梳呀,梳起来呀,刷、刷、刷、刷!
吹风机呀,吹起来呀,呜~~呜~~!
小镜子呀、照起来呀,真好看!”(老师做动作表演)
3、伴着音乐说歌谣,一定要合着音乐。(《理发师》歌曲伴奏)
4、请4位小顾客和老师扮演的理发师一起表演。(《理发师》歌曲伴奏)
5、集体表演,分成4排,1、3排扮演小顾客,2、4排扮演理发师,再交换。(《理发师》歌曲伴奏)
(三)、表演《理发师》
1、初听歌曲。
“工作这么久了,休息一下,一起来听听理发店的歌,在歌曲当中,是谁在理发,他都用了哪些工具,比一比谁的小耳朵最灵?”
2、老师范唱。
“刚才没听清没关系,我这个发理发师再唱一次,看谁能记住歌词,仔细听,看谁记得多。”
3、生说歌词,师点击大屏幕出现歌词。(幻灯片)
4、教唱第一段,师生合作唱(师弹琴,比一比,谁的声音最轻快)
“这个理发店的一级理发师必须把理发店之歌唱好了,才能当上,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快速伸出小手指,让他一起来和你唱歌,红色是你的,其他是我的。”(幻灯片)
5、学唱第二段,读歌词、跟琴唱。
“知道老爷爷是怎么请下一位顾客的吗?~”
6、知道歌曲的演唱声音和情绪。
“你的剪刀是小剪刀,喷壶也是小喷壶,那在演唱kacha 和sha sha sha时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轻快):老爷爷成功了吗?那高不高兴?那用什么声音来演唱?不用说出来,用你的声音告诉我。”
7、完整演唱。
“你能不能用你的歌声把顾客请来,来试一试,小理发师起立,跟伴奏唱,加上你的动作”
8、唱音名。(唱两遍,快、慢各一遍)
“你已经是一级理发师了,顾客送了你一个礼物,看看是什么(幻灯片)红色你唱,黑色我唱,唱好了小顾客就出现了”
9、“请看小顾客,老爷爷为小顾客设计的小发型”(幻灯片)
10、“老爷爷设计的好吗?不过,你要想成为特级理发师,不仅歌和小歌谣要唱的好,还要在演唱时加入工作的声音(咔嚓),仔细听,老师是在什么地方加进去的。”(师范唱)
(1)、师唱后两句,生加工作的声音(跟琴);
(2)、分两组,一组唱一组加声音;
(3)、完整演唱,歌曲加小歌谣,边唱边表演;
(4)、歌曲、小歌谣和加工作的声音一起表演一边。
(四)、同学们都累了吧,让我们休息一下,边唱着理发店之歌边走出教室吧!
第三课时 欣赏《森林中的铁匠》
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乐曲欢快的情绪。
教学难点:
感受《森林中的铁匠》中两种不同的情绪。
教学用具:
课件、打击乐器、录音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阶段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导语:今天老师要请大家欣赏一首乐曲。听完以后请你们说说这首乐曲的速度有什么变化?
教师操作:播放乐曲的录音。
学生活动:完整的欣赏全曲。
二、 初听乐曲、感受乐曲情绪。
阶段目标:完整初听,了解乐曲的基本情绪。
学生回答:这首乐曲,前面部分的速度是较慢的,后面部分的速度较快。
过渡语:回答的很好。这首乐曲为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但故事的内容要有你们自己来听。你们干菜说乐曲前面部分的速度是较慢的,那我们就来听一听这一部分,听完以后,请你们想象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教师操作:播放乐曲第一段录音。
三、 分段欣赏乐曲
阶段目标:更深入地了解乐曲的内容,感受乐曲的情绪。
1、欣赏乐曲第一部分。学生活动:听第一部分旋律。生:时间是早上,地点是在森林里。师:对那思念林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呢?生1:非常安静。生2、非常美,有大树、小草,还有各式各样的花。生3、有漂亮的花,蘑菇,还有很多的雾气。过渡语:下面就让我们再来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感受一下大森林清晨的美丽景色,并且新生音乐边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所描绘的情景。天蒙蒙亮了,沉睡的森林苏醒了。
教师操作:播放第一部分旋律。
学生活动:再欣赏第一部分旋律,跟着旋律做动作。
过渡语:刚才,我们仔细欣赏了第一乐曲的第一部分,作曲家用缓慢的速度、舒展的节奏、优美的旋律,表现了大森林美丽的晨景。
2、 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过渡语: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请同学们听听第二段乐曲与第一段乐曲有什么不同?这部分乐曲在速度、节奏、力度以及情绪方面起了什么变化?
教师操作:播放第二段录音。
学生活动:欣赏第二部分乐曲。生:速度比较快,力度比较强,节奏鲜明,旋律跳跃,情绪欢快热烈。过渡语:同学们说的很好。这段音乐告诉了我们主人公的职业,你门在来听一听,能听到什么声音。教师操作:再次播放第二段乐曲。生1:有三角铁的声音。生2:有敲打东西的声音。生3、我听见了叮叮当当的声音。好象是打铁的。师:请同学们为这受曲子起名字。生:森林的早晨、快乐的一天、神奇的铁匠。小结:这首乐曲叫做《森林的铁匠》,又叫做《铁匠波尔卡》,是德国作曲家米埃利斯创作的一首描绘性的作品。乐曲描绘了清晨森林的宁静气氛以及铁匠打铁的欢快的情绪,乐曲十分生动形象,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
师:你们知道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生:小提琴、长笛。小结:它是一首管弦乐曲。
四、 完整地欣赏乐曲
阶段目标:完整的欣赏音乐。
过渡语:现在我们就完整地欣赏一遍乐曲《森林中的铁匠》。请同学们跟着音乐和老师一起做动作。
教师操作:播放课件,观看课件,听音乐,随学生一起做律动。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欣赏了乐曲《森林中的铁匠》,欣赏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1:劳动的愉快的。
学生回答2:劳动是光荣的。
五、 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由德国作曲家米埃利斯谱写的管弦乐《森林中的铁匠》。通过欣赏使我们懂得了劳动的光荣的,愉快的。
第四课时《种玉米》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音乐活动中加强对应音乐节奏的感受。
2)能力目标
①在欣赏《种玉米》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或同他人合作按音乐节奏来创造、表现音乐内容。
②学生能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
③附点音符及两拍长音的准确演唱。
3)情感目标
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和美好,培养和激发对劳动的热爱,并在与他人合作中体验创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要有内在的力度,蕴含着力量。
2.附点音符的准确演唱,特别是连续两个附点音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师弹律动旋律,学生拍手进入教室。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七个小矮人吗?他们愉快的劳动情景感动了印度尼西亚的一群小朋友,他们用甜美的歌声召唤我们也一起来劳动呢!仔细听,让我们都做哪些劳动?
三、聆听歌曲
1.听范唱带《种玉米》(教师播放磁带)
师:都让我做些什么劳动啊?(除草、施肥、撒种、浇水、)
2.复听歌曲
要求:(1)试着给歌曲起个名字。(出示课题)
⑵这首歌是几拍子的?(四二拍);情绪是优美抒情的还是欢快活泼的?
四、学唱歌曲
1、解决难点;
X X X X | X X X X | X X | X o|
小声跟着老师琴声有感情地读歌词。拍手打击节奏
2、重听录音范唱,思考:
想让玉米有个好收成都要经过哪一些的劳动
3、请说说种玉米的基本过程,同时,师出示书中歌词
(1) x x xx|x x x |x x| x —
校园地里播种上 金 玉 米
(2)x x x x|x xx |x x| x —
我来锄 地 你来 割 茅 草
(3)x x x x|x x x |x x| x —
幼芽娇嫩需 要 勤 浇 水
第一句由教师示范x. x节奏
第二、三句学生观察和第一句的异同处,自学
4、教师伴奏,速度可慢一些,学生分组练习互教互学,遇到的困难说出来,教师面向全体同学指导、纠正。(如:“锄”“要”“种”三处附点要唱清楚,让学生体会“马蹄声”)
5、教师评价唱的好和不够好的地方,并纠正唱错的词句
6、熟悉歌曲,将歌曲完整地演唱
7、要求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有力的气势和开心的心情演唱歌曲。(要求:除了用坚定有力的声音表现劳动气氛,还要准确演唱二分音符的时值)
8、教师对孩子的演唱予以评价
五、表演歌曲
1、请孩子们出示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沙锤,以及发出短音的打击乐器。对孩子们的制作表示赞赏,对特别有创意和制作特别精美的乐器的孩子奖励。
2、请孩子对以上三句歌词进行创作伴奏
3、师评价
4、教师示范教材里的伴奏
(1)沙锤的敲击方法:左手一下,右手两下
(2)自制响板用单手或双手伴奏
5、全班孩子练习
6、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边唱边分别用沙锤伴奏
7、师评价
四、总结下课
第五课时猴子蒸糕
一、课 题 《猴子蒸糕》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风趣、活泼的特点。
2.与同学合作,大胆编创,主动参与音乐表演。
3.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重点 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风趣、活泼的特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板书设计
歌表演《猴子蒸糕》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导入
2.聆听歌曲。
教师展示《猴子蒸糕》插图,请学生展开联想,说说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
(1),了解歌曲内容。
(2)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风格
聆听范唱
再听歌曲,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3.学习歌曲
(1)有表情地读歌词,注意角色的不同语气。
①第一、第二段歌词是由什么角色演绎的?
②第三、第四段歌词中新出现了什么角色?
(2)学生跟着录音轻声哼唱第一、第二段歌词。
(3)为第一、第二段落歌词编创表演动作。
(4)随歌曲边唱边表演(第一、第二段歌词)。
(5)聆听歌曲第三、第四段歌词。
(6)随范唱轻声哼唱歌曲第三、第四段歌词。
学生分角色表演第三、第四段歌词。
分组汇报表演。
第四单元 音乐中的动物
第一课时《动物说话》
学习目标:
⑴、引导学生充分聆听歌曲,跟唱模唱歌曲。模仿动物语言(叫声),进行音乐律动活动,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教学要教育学生明白:小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该和睦相处。
⑵、在聆听音乐时尝模仿各种动物动作,表达出对小动物的友好感情,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游戏的娱乐中完成学习。
⑶、认识打击乐器——碰铃,并且学习其演奏方法,亲手为歌曲伴奏,充分体会。
3、教学难点、重点: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调动起积极性。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启发:同学们想一想,你在生活中遇见到那些小动物?请谁说说(学生回答)。下面老师带来几种小动物,看看你认识它们吗?(出示课件)
学生观看并回答。(学生回答,说小动物的名字)
2、你知道这些小动物都是怎么说话的吗?(生回答)
3、小朋友们都能模仿小动物说话,那你会不会用歌曲把它唱出来呢?
我们先来听听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用歌声来模仿动物说话呢?
(播放歌曲让学生听一听)同学们可以一边听一边模仿小动物的神态。
(引出课堂,出示课题)
二、学唱歌曲《动物说话》
1、初听歌曲、感受
(出示课件,播放歌曲,让学生完整初听。)
然后教师说明:听了这首歌曲,请同学们说说你联想到什么?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激发学生动脑,在音乐声中展开联想,想的过程也是歌曲渗透的过程,也是学习歌曲的过程。)
师:这么可爱的小动物,你想不想和小动物们交朋友呢?
在生活中,你都和哪些小动物、交上了朋友?
给大家说说你和你喜欢的小动物交流最多的是什么呢?(继续激发学生动脑。)
2、节奏练习
小动物们说话的强调谁给模仿一下?(指名模仿)
(出示课件)引出小动物说话的节奏,让同学用这个节奏和动物交流。和小动物们交朋友。
×× ×× ∣ ×× × ∣ × × ∣ ×× ×∣
小 鸡 说话 叽叽 叽 小 鸡 叽叽 叽
小 鸭 说话 嘎嘎 嘎 小 鸭 嘎嘎 嘎
喜 鹊 说话 吱吱 喳 喜 鹊 吱吱 喳
青 蛙 说话 咕咕 呱 青 蛙 咕咕 呱
师:你能按节奏把歌词大声念出来吗?看谁读的最生动形象,最有特点,像小动物的腔调。
(动手动口)全体同学跟老师一起拍击节奏。嘴里读节奏。
(齐拍、齐唱)小朋友们学会了第一句,学第二句就更容易了。
(让学生自学第二句)你来看一下,第二句你会念吗?
师:你肯定会了,下面大家一起来念一下,你能把它拍出来吗? (齐拍、齐唱)
师: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好,你们都和小动物们交上了朋友,它们都很喜欢你。
齐唱歌曲,自由律动,与你交到的小动物朋友游戏。(可以和他们玩你想玩的玩具,用你的歌声把它们吸引过来。)
反复唱反复律动,除了歌曲里的小动物,还可以与更多的小动物交朋友,与它们轻轻地唱《动物说话》。
3、听音乐跟唱
老师发现同学们已经与好些小动物们交上朋友了,现在我们就一个一个地来展示。
⑴、小鸡
首先是与谁说话呢?(学生活动----小鸡),那谁说说小鸡是怎么说话的呢?(生:叽叽叽)
谁说说歌曲中是怎么演唱小鸡的呢?
谁来带动作表演呢?大家给评评。
看小鸡的朋友都是怎么歌唱的呢?
师:同学们唱的都很好。大家学着他的样子跟着老师的弹琴一起来唱一唱(跟琴演唱、律动)
小朋友都会唱了,现在你能不能把我们刚才学的节奏用拍手的形式加进去?一边唱一边模仿小动物的样子?
(教师示范边唱边拍)
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边拍边唱?(律动)
⑵、小鸭
看同学们多么友好,这么快就和小鸡交上了朋友。下面我们与谁交朋友呢?(生回答----小鸭)小鸭是怎么说话的吗?
谁能用歌声把它唱出来?(指名唱)
他们唱得好不好?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一起来唱一下。
与学小鸡唱歌的时候一样,我们也学学小鸭的样子,小鸭是怎么样的?你能来表演一下吗?我们一起来边唱边跳。
小朋友都表演得非常好,现在你能把我们刚才拍手的地方改成跺脚吗?我们试试看。(生齐跺脚)
加上小鸭的动作和跺脚,我们一起来学学小鸭唱歌。(生齐唱)
⑶、青蛙
现在还有一个小动物了,是谁啊?(青蛙) 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小青蛙是怎么唱歌的,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很快就能学会。
小朋友会不会学小青蛙唱歌,我们也加上拍手和小青蛙的动作一起来唱一下。
4、我们学会了用歌声来唱小动物们说话,现在我们把三种动物的话连起来唱一遍。(齐唱)
5、学生创作:模仿其他小动物说话
学生讨论模仿:(例如小公鸡“喔喔”叫,老牛“哞哞”叫等等)
6、用乐器伴奏唱
⑴、认识乐器
有几样乐器也想和小朋友们交朋友,看看,这些乐器你都认识吗?(木鱼、碰铃、响板、三角铁)
小朋友们的座位下面也有很多乐器,你可以拿出来敲一下,看看你会不会敲。(分组,每组一样乐器) (指名生敲) 谁愿意敲给大家看?
⑵、木鱼和响板的小朋友敲第二条节奏,一起来试试看?注意轻重。拿碰铃和三角铁的小朋友听仔细了,老师是怎么敲的?
师示范(两拍一次) 生模仿
⑶、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现在我们就要用以上这些乐器来为歌曲伴奏。请同学们边唱边敲,没有乐器的小朋友就拍手,我们大家一起来唱。
动物是我们的什么?(好朋友)
我们要怎么对待小动物呢?(爱护)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与许多小动物交上了朋友,我们用歌声和它们交流,交到了好些动物朋友。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护它们,我们遇到虐待动物的行为一定要保护。同学们说是不是。
我们还学会了用几样乐器来为我们伴奏,都认识了没有?
课后再想几种动物?看它们有什么神态?下节课表演给大家好不好?
第二课时 欣赏《鸭子拌嘴》
教学目的:
1、通过听赏打击合奏《鸭子拌嘴》,使学生初步接触并喜欢民间音乐。
2、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打击乐器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孩子们知道各种丰富的音响能生动地表达一定内容。
教学重点:认识打击乐器
教学难点:听便乐器的音色,并用乐器表现动物的形象。
教具:鸭子拌嘴动画课件、录音机、碰铃、三角铁、舞板、双响筒、小鼓、铃鼓、锣、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律动。老师和学生听音乐做律动
2、游戏。
师:老是这有一棵打击乐树,请同学到树上找出上节课认识的打击乐器(碰铃、三角铁、舞板、双响筒、小鼓、铃鼓等)
学生认识打击乐器并做节奏回声游戏。
通过听辨,学生进一步熟悉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及名称。
3、检查学生模仿、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新年好》伴奏。
(二)新课
1、师介绍打击乐器-----锣、镲
2、出示课题------《鸭子拌嘴》
师:同学们知道拌嘴什么意思吗?
生:拌嘴是吵架的意思。
3 、学生带着鸭子拌嘴这个问题出听全曲。(生听完谈自己的想象,有的还编成小故事说出来)
4、看动画片《鸭子拌嘴》,要求学生边看画面,边听音乐,并说出听到乐曲中有哪些打击乐器。
生:有锣朋友和镲朋友的声音。
师:这首乐曲描写一群小鸭子(用小镲演奏)、大鸭子(用大镲演奏)清早走出舍门来到池塘,戏水打闹,饶舌拌嘴,然后心满意足摇摇摆摆回窝去的生动情景。
5、创作活动
(1)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铺垫练习了,利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自觉进行节奏片段创作。师:请同学们用自制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来表现一只小狗在啃骨头的声音;一只小老鼠在偷吃东西的声音。
(2) 学生用自制打击乐器所发出的声音来表现一定的音乐形象后,创作一首自己的《鸭子拌嘴》,边看画面边创作。师用小镲表现小鸭子并用录音机录制。
(3) 播放师生共同创作的《鸭子拌嘴》通过听赏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6、再次听赏《鸭子拌嘴》
老师要求学生用自己创作的《鸭子拌嘴》和此曲作比较,鼓励学生多学音乐知识,将来就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
(三)小结:希望同学们在以后听赏乐曲时,都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音乐的天空中翱翔。
(四)下课:播放《鸭子拌嘴》音乐,学生变成一个个小鸭子走出教室。
教学后记
本节课教案是修改两次后完成的,没修改之前的教案不足是:
1、教学方法就是一个字“说”我利用投影配合音乐把《鸭子拌嘴》编成一个小故事将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复述这个故事。整节课我都在说,“说”占主导地位是教学主体而学生是被动接受。
2、学生只对故事感兴趣,而对音乐感受一般没有达到欣赏的目的。
3、我的故事局限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修改后的成功之处是:
1、激发动机、引起兴趣。在课一开始我就通过游戏导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记忆、情感同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激发想象,活跃思维。
(1) 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启发学生的想象。
(2)让学生把感知的“视像”表达出来。
3、激发创造,大胆创新。在儿童的本能创作*上加以引导,让他们的创作得到欣赏和尊重,培养了他们的独创性和音乐感。
第三课时 小动物回家
一、课 题 唱歌《小动物回家》 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
2.利用固定节奏伴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恒拍的训练。
3.为歌曲设计不同的速度演唱,使学生加深对音乐表现手段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
教学难点 利用固定节奏伴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恒拍的训练。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板书设计
唱歌《小动物回家》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复习导入
2.聆听歌曲
(1)教师提问:还记得我们以前学唱过的表现动物的歌曲吗?你能唱一唱吗?
(2)学生复习演唱歌曲:《小动物唱歌》《小青蛙找家》《小蜻蜓》《谁唱歌》《咏鹅》。
学生复习演唱歌曲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3.教唱歌曲
4.表现歌曲
歌曲 (1)教师按节奏带读歌词。
(2)教师教唱歌曲,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音准
(1)演唱歌曲(加上声势或者是律动)。
(2)为歌曲设计不同的速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音乐实践,体会到演唱速度的变化,音乐形象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3)编创歌词。教师将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小动物回家的歌词,分组演唱新编创的歌词。
学生按歌曲节奏朗读歌词,并加上声势。注意恒拍的稳定性
分组演唱新编创的歌词。
第四课时 小狗圆舞曲
一、课 题 欣赏《小狗圆舞曲》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乐曲,感受乐曲所描绘地音乐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观察力。
2.通过聆听和身体的动作,使学生感受圆舞曲的特点及乐曲所表现的情绪。
3.通过听赏培养学生们的爱心,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三、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观察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圆舞曲的特点及乐曲所表现的情绪。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板书设计
《小狗圆舞曲》(钢琴独奏)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复习导入
(1)教师播放乐曲《跳圆舞曲的小猫》。
(2)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这首乐曲的曲名吗?乐曲中的小猫形象是怎样的?(优雅、高贵、自信、快乐)
聆听《小狗圆舞曲》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2.聆听《小狗圆舞曲》
3.分段欣赏
(1)教师提问:这首乐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2)你感觉这首乐曲描写的小动物应该是什么形象?(快乐、俏皮、淘气)
(3)教师介绍《小狗圆舞曲》及其创作背景。
(1)A段
①这段音乐的速度是怎样的?表现什么?
②用画旋律线条的方式,理解音乐形象:小狗欢快地追逐、玩耍。
(2)B段
①这段音乐跟刚听过的A段音乐比较,速度有什么不同?
②小狗在做什么?(在跳舞、在主人怀抱里撒娇)
(3)再现段
①这段音乐跟前面哪一段相似?
②结尾处音乐的力度是怎么的?请学生想象小狗在做什么。
完整欣赏《小狗圆舞曲》
学生完整欣赏乐曲,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
第五课时 小猫钓鱼
一、课 题 歌表演《小猫钓鱼》 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用活泼、欢快的声音学唱《小猫钓鱼》,启发学生感受音乐,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童谣剧表演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信,大胆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 用活泼、欢快的声音学唱《小猫钓鱼》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信,大胆的心理素质
教学准备 录音机,钢琴
板书设计
歌表演《小猫钓鱼》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故事导入
2.聆听歌曲
由教师讲述故事情节。
(1)初听:音乐是怎样讲述这个故事的?
(2)教师范唱歌曲《小猫钓鱼》第一段歌词。
再听:歌曲有几段歌词?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3.学唱歌曲
.表现歌曲
(1)教师钢琴弹奏歌曲旋律,学生随琴轻声哼唱。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休止符的停顿以及怎样唱好下滑音。
(2)反复学唱,哪一句存在问题,请同学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3)采用接龙的方式演唱歌曲。
(4)教师引导学生演唱时体会歌曲每一部分的情绪:风趣、着急、伤心、自信、高兴。
(5)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1)分组讨论、排练。
①鼓励学生想一想、唱一唱、练一练,进行简单的动作编创与表演。
②根据歌曲内容,设计好表演角色、故事情节,讨论表演所需道具。
③发挥想象,认真排练。教师启发学生动作、表情要夸张,故事情节要有创意。
(2)分组表现歌曲。
②学生评价。
教师小结。
分组讨论、排练。
① 演唱边表演:编创新版《小猫钓鱼》(可以有不同的结局)。
第六课时龟兔赛跑
一、课 题 欣赏《龟兔赛跑》 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感受不同的节奏、旋律、速度、乐器的音色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
2.了解单簧管、大管在乐曲中所代表的角色,感受这两件乐器的音色。
3.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 了解单簧管、大管在乐曲中所代表的角色,感受这两件乐器的音色。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板书设计
欣赏《龟兔赛跑》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介绍乐器
2.初听乐曲
(1)教师将乐器图与听辨乐器音色相结合。
(2)熟悉大管和单簧管的音色特点。
(3)想象这两种乐器分别代表什么动物形象,为什么?
(1)了解童话故事内容,介绍《龟兔赛跑》这部作品。
(2)能分辨代表乌龟和兔子的主题音乐。
认识大管和单簧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3.分段欣赏
4.完整欣赏乐曲
5.表演音乐童话
6.教师总结、评价。
(1)晨景
①这段音乐的速度、力度以及情绪是怎样的?
②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
③随音乐哼唱这段音乐。
④教师请学生自己选择扮演森林中的一个动物或植物,随音乐表演。
(2)竞赛
①聆听“竞赛”音乐片段,感受音乐的紧张气氛。
②聆听、感受单簧管、大管是如何表现“龟兔赛跑”的。
(3)梦境
①接下来,小兔子的音乐有什么变化?
②聆听“梦境”音乐片段,感受音乐的梦幻色彩。
③乌龟的音乐有什么变化?
(4)森林的狂欢
①音乐的速度、力度有什么变化?
②这段音乐表现了怎么的场景?
③学生分组设计动作,以欢快热烈的舞蹈表现“森林的狂欢”。
(2)教师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道理?
(1)要求:每一个同学都要扮演一个小的角色(动物、树、草、花等)
(2)选择两名同学分别扮演乌龟和兔子。
随音乐哼唱
(1)学生完整聆听乐曲,随音乐展开想象。
第五单元 动画城
第一课时《我们的家园》
教学目标
1.教唱歌曲《我们的家园》。
2.鼓励学生创编歌词和表演与歌词相关的动作。
教学过程
(一) 播放歌曲《大风车》,拉开《动画城》这一单元教学的序幕。
1.播放歌曲《大风车》。
播放歌曲《大风车》,《动画城》节目时间到了,请学生谈谈自己感兴趣的动画片,说说最近电视台播放的新的动画片,唱唱片中的歌曲,鼓励学生把家中的动画片带到学校来,与同学们分享。
(二) 聆听歌曲《我们的家园》。
1.今天的《动画城》播放什么动画片呢?老师也不知道。老师只知道动画片的主人翁是小熊猫,小熊猫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听一听。
2.教师播放歌曲《我们的家园》,学生根据歌词回答,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3.教师引导学生边听歌曲,边根据对家乡了解和观察,提问:这首歌曲由两个部分组成你能划出来么?两个部分的情绪有什么不同,演唱时应如何表现?
(三) 听并学唱歌曲。
1.教师邀请学生在表演的同时,加入到跟唱歌曲的行列中来。
2.请学生自己完整地演唱第一段歌词。
(四) 创编歌词并表演动作。
3.请同学们把创编的歌词演唱并表演动作,然后分组进行演唱和表演。
(五)根据故事情节串接和编排小小音乐剧《我们的家园》。
第二课时 《三个和尚》教学内容
1.欣赏器乐曲《三个和尚》。
2.学唱歌曲《三个和尚》,跳木桩。
教学目标
1.欣赏器乐曲《三个和尚》。
2.识别和记忆堂鼓、木鱼、小钹三种打击乐器。
3.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并表演《三个和尚》。
教学过程
(一) 播放歌曲《大风车》,拉开《动画城》节目的序幕。
1.播放歌曲《大风车》。
2.教师设问:动画城节目又要开始了,今天播放什么动画片呢?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3.教师播放器乐曲《三个和尚》,随着音乐发展变化,配乐讲《三个和尚》的故事片段。
前奏部分:“从前,在一座高高的山上,有一座寺庙·····”,主题音乐第一次响起:“一个小和尚,背着行李,兴致勃勃地来到寺庙前,看到空无一人的寺庙,他兴高采烈地打扫、清理、收拾、挑起水来,忙完了这一切,他安静地坐在佛像前念经,念着念着,他打起瞌睡来……”
主题音乐第二次响起:“一个瘦和尚,背着行李,也兴致勃勃地来到寺庙前,看到大大的寺庙里只有一个小和尚,他高兴地同小和尚打过招呼,也非常积极地打扫寺庙、清理佛堂、挑起水来,忙完了这一切,两个和尚面对面地在佛像前打坐、念经起来······”音乐到此为止。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哪个同学能给我们讲讲?”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补充后面的故事。
4.同学们给故事起名字。
教师:看来,许多同学都知道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告诉我这个故事的名字。
(二)认识打击乐器:堂鼓、小钹、木鱼,并用打击乐器为主题音乐伴奏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
1.聆听器乐曲《三个和尚》,说说乐曲与前面的故事有什么关系。
教师告诉学生,刚才听到的乐曲是作曲家金复载特意为动画片《三个和尚》创作的音乐。
2.为什么乐曲的名字也叫《三个和尚》,聆听乐曲前奏。
3.教师展示打击乐器堂鼓、小钹、木鱼。示范敲击这几种打击乐器,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堂鼓、小钹、木鱼的音色。
4.聆听乐曲前奏,教师在各件打击乐器前示意前奏使用了哪种乐器,也可让学生随乐曲前奏在各打击乐器上做虚拟动作。
(三)聆听主题,设计打击乐器伴奏。
1.教师告诉学生,乐曲除了使用木鱼
等打击乐器,暗示故事发生了地点和人物,还设计了一个“和尚主题”,表现和尚的性格。弹奏主题旋律第一段,请学生说说这段音乐的情绪。
2.教师弹奏主题旋律的第二段,请学生说说第二段与第一段情绪有何不同(第一段明快、活泼,第二段舒缓、宁静等)。启发学生结合故事情节,就主题旋律的两种情绪展开联想(勤快与懒惰等)。
3.聆听乐曲主题旋律,请学生说说乐曲中使用了一种还是两种乐器来演奏主题旋律。
乐曲的主题旋律,分别用尖细、清亮的坠胡与暗哑、低沉的二胡两种乐器演奏主题旋律的第一段、第二段。
4.请学生用打击乐器,分别为教师弹奏的主题旋律第一、第二段伴奏,要求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情绪。
乐谱:
(四) 聆听全曲,判断主题在乐曲中出现的次数。
1.教师播放乐曲,请学生思考在乐曲中和尚主题出现了几次。
2.启发学生安静聆听,回忆动画片的画面(没看过动画片的学生,可自由展开联想)。
3.在动画片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情节:三个和尚谁也不去挑水,忍受着干渴,呆坐在佛堂前。偏偏这时,寺庙里的老鼠打翻了佛堂前的烛台,火苗烧着了纱帘,火势蔓延,寺庙刹那间笼罩在一片火海之中。三个和尚慌乱地打水救火。
教师启发学生,表现上述情景配上哪段音乐比较合适。
4.教师播放乐曲展开部,请学生随音乐表演手忙脚乱救火的情景。
教学评价
1.学生是否能专心欣赏器乐曲《三个和尚》。
2.学生能否识别和记忆堂鼓、木鱼、小钹三种打击乐器。
3.学生是否乐于参与表演。
第三课时《大风车》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大风车》。
2.复习整个单元歌曲与乐曲。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大风车》。
2.鼓励学生随着音乐旋转“大风车”。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大风车》,开始《动画城》歌曲的学唱。
播放歌曲《大风车》,学唱《大风车》。
(二)分组搭架“大风车”。
1.启发学生讲述风车的形状。
2.引导学生四人一组搭建一个风车。
3.所有风车围成一个圆圈,既可以四人一组地旋转,也可沿着大圆圈旋转。
4.边唱歌曲,边旋转“大风车”。
(三)随音乐旋转“大风车”,说出歌曲与乐曲名称。
1.教师播放本单元或以前学过的歌曲或乐曲,请学生随着音乐旋转“大风车”。
2.一首音乐结束时,停在教师面前的“大风车”,必须说出刚才所播放的音乐的名称,才能随着下一首音乐继续玩“大风车”。否则,这架“大风车”只能下场休息。
(四) 结束全单元课程。
教学评价
1.大多数学生是否会唱歌曲《大风车》。
2.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大风车”游戏。
第四课时 猫和老鼠(奥尔夫)
一、内容 猫和老鼠(1)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有趣的歌词激发幼儿歌唱的兴趣,发展幼儿说白节奏的能力。
2.引导幼儿积极投入情景表演,从而感受游戏的乐趣。
乐器配备 双响筒、康佳鼓、吊 镲
道具配备 猫、老鼠头饰、音符卡。
活动设计:
一、开始部分
1.热身律动《邀请舞》。
2.音感问候。
⑴教师在钟琴上敲出旋律,与全体幼儿一起问候。
⑵教师与幼儿一一问好。
二、基本部分
1.欣赏音乐《猫和老鼠》。
可以引导幼儿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感受音乐。
2.出示说白节奏,与幼儿一起练习。
一个小老鼠 瞪着小眼珠 龇这两颗小牙 撇着八字胡
一只小花猫 喵喵喵喵喵 吓得老鼠赶紧往回跑
3.感受音乐《猫和老鼠》,边倾听边跟唱说白。
4.师幼一起做游戏《传递游戏》
①教师带领幼儿边说白节奏边向一个方向传递。
②教师带领幼儿边说白节奏并两个小节变换一次方向。
③渐渐加快速度进行游戏。
三、结束部分
鼓励仪式,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两种角色表情和动作的自由创编。
第六单元 下雪了
第一课时《冬天的故事》
一、教学内容:
学唱《冬天的故事》。
二、教学重点:
用抒情的情绪演唱歌曲《冬天的故事》。
三、教学难点:
1、唱准旋律。
2、感受速度在音乐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1、歌曲导入采用旧知识导入。
2、歌曲学唱采用教师示范法、听唱法、比较法等。
3、歌曲拓展采用听赏法。
教学用具:
课件 钢琴 歌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歌曲《大风车》。
2、新知识引入。
师:大家唱得真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冬天的故事》。
二、新授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和内容)。
2、了解歌曲。
(1)师:谁能给大家大声朗读一遍?
个别学生朗读。(可放背景音乐)
(2)分句了解歌词的内容。(出示板书)
(3)感受歌曲的情绪。
师:谁能说说这首诗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师:让我们再来听一听改编过的歌曲是不是也给人这样的感受。
播放音乐《冬天的故事》。
3、全班齐朗读
4、复听歌曲。(了解歌曲的旋律)
5、学唱歌曲。(注意:咬字、吐字要清楚,一字多音的地方要唱准)
(1)师分句教唱。
(2)学生完整视唱歌曲。
(3)感受、体会三遍旋律的不同。
6、复习巩固歌曲。
(1)分男女生演唱。
(2)个别学生演唱。(锻炼学生独立表演的能力)
①几个一组。
②一个人。
(3)观看课件,感受歌曲。
师:唱得真好!播放课件。
师:看了这幅画面,在听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吗?
学生自由发言说感受。
(4)感受速度在歌曲中的重要性
①师:“刚刚我们用较慢地速度演唱了歌曲《冬天的故事》,我们可以把歌曲的速度快一些吗?
②将歌曲的速度提快后学生再唱一唱。
③体会歌曲的速度。
师:“你们觉得这首歌曲的速度变快之后,唱起来感觉好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④了解速度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师:“看来,速度对歌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可以随意的改变歌曲的速度。那么,我们在用较慢地速度唱一唱歌曲。
7 、总结
第二课时《江雪》
教学目标
1.听赏乐曲《雪花飞舞》,感受乐曲的情绪。
2.用动作表现雪花飞舞的情景。
3. 听赏歌曲《江雪》,熟读这首古诗,了解它的意境并跟着录音学唱。
教学重点难点 用动作表现雪花飞舞的情景。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录音机 课件
课 时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案设计
1.复习欣赏乐曲《雪花飞舞》。
2.请几位学生按自己设计的动作随音乐表演。
3.导入新课。教师提问:“雪”是怎样形成的?
4.播放录音带。
5.教师分句教唱。
6.在学生基本学会歌曲后,启发学生(教师示范):
①注意顿音的唱法。注意第一、三乐句第一、二小节中顿音的唱法,应唱得有
跳跃感。
②注意歌曲情绪的变化。
虽然歌曲是多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但是,歌曲仍然在情绪上有一定变化:从大的方面看,前4个乐句可以为一部分,为一种情绪,后4个乐句为一部分,是另一种情绪。从小的方面看,第一、三乐句应唱得跳跃,而第二、四乐句则应抒情等。
③注意力度的变化。
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应注意歌曲强弱力度的走势及顿音记号的作用。第一乐句中第一、二小节,应唱得富有弹性,第三、四小节唱得连贯一些,力度也应由弱渐强;后四小节再由强渐弱;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相仿;第四乐句,力度从强到渐弱;第七乐句力度渐强,表达一种迫切的心情;第八乐句可唱得稍强。
7.最后,全班同学按照以上要求,完整地演唱歌曲《雪花》。
课后小结
1.学生设计歌表演动作的广泛性。
2.学生参与歌表演的投入程度和和谐程度。
3.学生听赏音乐时的专注程度。
4.学生听赏音乐的联想能力及表达能力。
5.随音乐做动作的和谐程度。
第三课时《雪橇》
教学目标
1.用欢快的、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小雪橇》。
2.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伴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用欢快的、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小雪橇》。
2.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伴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课件
课 时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案设计
1.教师播放有关滑雪橇的画面。
2.听录音两遍,教师提问:滑雪橇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演唱歌曲时,应该是怎样的情绪?
3.教师分句教唱第一段歌词,可放慢速度。
4.教唱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情绪。
5.教唱第二段歌词。
6.在学会歌曲后,可组织学生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伴奏。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启发学生选用什么乐器为歌曲伴奏,比如马蹄的声音,用什么乐器来模仿?马铃用什么乐器来模仿?等等。所选乐器不要多,节奏也不要太复杂。
课后小结
1.学生学习歌曲的效率。
2.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的效果。
3.学生创造的*及能力。
第四课时雪花
一、设计思路
《雪花》是一首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歌词描写儿童对晶莹的雪花感到好奇、数花瓣的情景,表现儿童对大自然奥秘的初步探究。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感受到两部分的不同青学。通过启发学生,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表达对雪花的喜爱之情。二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学习新知识方面的能力较强、速度较快。在学唱歌曲的同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顿音记号、重音记号以及歌曲中的演唱方法。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音乐要素对表现音乐情绪的作用。通过创编动作表演歌曲,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在演唱过程中感受顿音记号、重音记号、休止符符号在歌曲中的作用。
通过歌曲《雪花》与《冬天的故事》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同是赞美冬季的歌曲,因拍子等音乐要素的不同,歌曲音乐特点会有很大的差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注意歌曲中的重音记号和顿音记号的演唱。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键盘乐器等
四、教学过程
聆听音乐,导入新课
欣赏《踏雪寻梅》,请同学们说说是描写哪个季节的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景象?
这是一首描写冬季雪后的场景,表现了作者踏雪寻梅的情景。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歌曲,让学生了解冬天的雪后带给我们的美好景象,为学唱歌曲做好铺垫。】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赞美雪的歌曲,请大家仔细听,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学唱歌曲,落实目标
初次聆听歌曲
思考问题:歌曲描绘了怎样一副画面?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心情?
(描绘了一幅漫天雪花飞舞的场景,歌曲通过数雪花的过程,给我们带来了好奇、愉悦的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歌曲,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再次聆听歌曲
思考问题:歌曲分几部分?音乐情绪有什么不同?
(歌曲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音乐先跳跃后连贯表现了雪花降落、漫天飞舞的场景。第二部分通过高低变化的数数,惊讶的衬词,然后音乐舒展、喜悦。表现了歌曲通过有趣的数数,了解雪花有六个瓣,使小小的雪花变的生动、可爱)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聆听歌曲,让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三次聆听歌曲
思考问题: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出示屏幕)
(一) 1 5|3 1|2 5|5 -|
雪 花 雪 花 满 天 飘
前两小节下行旋律以及顿音的出现,表现了雪花从高空向下飘落的情景,唱的要有弹跳性,也符合人们欣赏雪花是从下而上的欣赏过程。而后两个小节的旋律表现的是整个雪花飘落的情景。视线从点到面,旋律悠长,表现出雪花漫天飞舞的景象。
【设计意图:认识顿音记号的作用,以及在歌曲中的演唱方法。】
(二) 5|5 3|5 2|5 3|5 1|5 2|5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每一小节的第一个音上都标有重音记号,病运用高低音的变化来表现“数雪花”的动作,表现了小朋友们好奇、喜悦的心情。
(三) 5|3. _6|5. 4 3|2 1 2|5 1|0 0|0 3 3 1 2|3 -|4 4 6 6| 5 -|
哈 哈哈 哈 雪花 共有 六 个 瓣 咦 雪花 哪去 了? 雪花 不见 了?
前两小节衬词“哈哈”的出现,表现了数完雪花找到答案的喜悦心情。重音记号及切分节奏的出现,进一步表现了激动的心情。
衬词“咦”的休止符表现了音乐有特殊的指定,“刚才的雪花不见了”,于是产生了疑问。最后一句从音乐中找到了答案,雪花化成了一个小水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通过旋律特点、节奏特点以及休止符、顿音记号来感受音乐,让学生从音乐要素中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教师钢琴伴奏,学生随琴轻声哼唱歌曲。
(注意歌曲中顿音记号、重音记号、休止符的处理)
随音乐伴奏演唱歌曲。
(注意数数时高低起伏的变化,两个附点音符唱出惊喜、欢笑的情景)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通过听音乐唱出歌曲,培养学生听觉能力,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随音乐伴奏边跳边唱感受歌曲。
创编律动,自由表现歌曲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雪花飞舞的情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参与能力,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综合表现能力】
拓展延伸,歌曲对比
欣赏《冬天的故事》
思考问题:这首歌曲与《雪花》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这首歌曲3/4拍,旋律流畅舒展,书法了作者对冬天的联想与赞美。而《雪花》是2/4拍,旋律跳跃活泼,描写了下雪的场景)
歌曲对比:
歌曲 | 拍号 | 情绪 | 表达的情感 |
《雪花》 | 2/4 | 跳跃、活泼 | 下雪的场景 |
《冬天的故事》 | 3/4 | 流畅、舒展 | 冬季的联想 |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找出两首歌曲的不同。感受两首歌曲因拍子等音乐要素的不同,音乐风格特点所产生的差异,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最后通过对歌曲的进一步感悟,全体学生有表情滴演唱歌曲。
课堂小结,延伸学习
同学们,冬天是美好的,冬天的音乐更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赞美冬天的音乐作品。通过感受其它音乐进一步丰富孩子们对冬季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结束语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认识音乐,理解音乐和体验音乐的能力。】
第五课时《小动物告别会》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为下一步表演作准备。
2. 注意区分2/4拍及3/4拍,并能按要求演唱。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唱歌曲,为下一步表演作准备。
2. 注意区分2/4拍及3/4拍,并能按要求演唱。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课件
课 时 1 课时
教 学 过
1.教师播放有关动物冬眠的画面。
2.听录音范唱,
3.教师分段、分句教唱,可放慢速度教唱。
4.教唱第一乐段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的情绪,应唱得抒情、优美。
5.教唱第二乐段歌词。注意第二段与第一乐段在节拍、情绪、速度等几方面的区别。
6.教唱第三乐段,注意情绪的对比:小动物们在依依惜别,相约明年再相会。
7.学会歌曲后,第一、三乐段齐唱,第二乐段可按歌词内容分配角色演唱。由于歌曲较长、歌词较多,要求学生背唱有一定难度。学生能跟着录音比较完整地延长就可以了。在以后排练、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还有机会进一步熟悉这首歌曲。
8.下课之前,教师可将全班同学分为三个小组,布置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在课下小组同学讨论,分别为歌曲的三段设计几个动作。
第六课时 表演《小动物告别会》
教学目标
1.复习歌曲,为下一步表演作准备。
2. 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排演动作。
教学重点难点
1.复习歌曲,为下一步表演作准备。
2.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排演动作。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录音机
课 时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1.为了上好本节课,事先要有一些准备,教师要准备一些头饰、面具,音乐教室也要适当布置一下,还要事先培养各班的音乐骨干,让他们在活动中起带头示范作用。准备好《小动物告别会》歌曲的磁带,还应精心设计好教学程序,使这项音乐活动既热烈,又井然有序。
学生方面也可自己准备一些头饰或面具,并设计几个舞蹈动作。
2.播放《小动物告别会》的伴奏带,请三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上台,为大家表演本小组为歌曲设计的动作,并组织大家简单讨论。
3.教师与学生中的骨干分子领先起舞,另两组同学,一组伴唱,一组学生用打击乐器奏出三拍子的节奏型(如“× × ×”、“× ×× ×”等)。
4.其他学生陆续加入,可以模仿教师的舞姿,也可模仿同伴们的舞姿,即使动作不太协调,也没有关系,关键是要参与,要能感受到三拍子的韵律。
5.如场地条件稍差,无法让全班学生同时表演,也可分三组进行,分别表演歌曲的三个乐段。总之教师要因地制宜,设计出恰当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把这一课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