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郑屠整整自切了半个时辰,用荷叶包了,道:“提辖,教人送去?”
鲁达道:“送甚么!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不要见些精的在上面,也要切做臊子。”……
话说《水浒传》里头,鲁提辖救助了金翠莲父女二人,为了让这对可怜的父女能够安心地逃离渭州,鲁提辖亲自前往郑屠的肉铺里拖延时间,并打着小种经略相公的幌子向郑屠要了十斤精肉、十斤肥肉、十斤寸金软骨,而且还提出要求:全部切成臊子。肉都被切成了细碎的臊子,那该如何才能够稳妥地打包装起来呢?那便是用荷叶包了起来。
其实,用荷叶打包的场景在不少古典小说中都出现过。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以《三国演义》出名,但他还有一部《三遂平妖传》,里头有个角色叫作胡永儿。话说有一次胡永儿大雪天去买炊饼,小二哥便是用一片荷叶将炊饼包了起来递给了永儿。
如此看来,荷叶是古代摊贩小哥们做买卖不可或缺的“打包神器”之一:在街头集市上售卖小吃食品的时候都必须随时准备着荷叶,顾客来了,就从摊子底下掏出一片荷叶,然后将食物包好,让顾客能够安稳地将食品打包带走。
夏季是荷花盛开和荷叶最为繁盛的季节,因此夏天自然是不缺荷叶的。但从《三遂平妖传》里的细节来看,下雪天人们依然有着足量的荷叶,这通常是在夏季荷花盛开的时节被收集起来的,晾干保存,到了冬天就能拿出来使用。
除了做生意的小摊贩们必须准备好现成且数量可观的荷叶,居家生活中古人也会准备一些荷叶以备不时之需。比如,明末清初描写济公故事的中篇小说《麴头陀传》里提到过,有一次济公走到毛太尉家,毛太尉用新笋招待济公,其滋味极美,后来济公还将一盘新笋用荷叶包了带回去孝顺长老。
清代的小说《儒林外史》的第一回里写元朝的王冕在秦家放牛,秦家有时候会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王冕不舍得自己一个人吃,要带回去跟母亲一起分享,便拿块荷叶包着腌鱼腊肉回了家。
除了小说里有这样的场景描写,在古诗词里也记录了许多古人用荷叶来打包的场景。比如,唐朝诗人李颀写过一首《渔父歌》,叙述一个白发老人在清澈的江水边钓鱼:“绿水饭香稻,青荷包紫鳞。”用江水煮饭,用青荷叶包裹钓来的鱼。明朝诗人袁凯在《浦口竹枝》里也提到过:“更将荷叶包鱼蟹。”看来,古人用荷叶将鱼蟹打包是很流行的事。
荷叶还能够包一些特别的食材,比如冰。古代没有冰箱,但皇宫里有地窖,可以将冬天的冰储藏到夏季。宋朝诗人孔武仲有一次便有幸尝到了从宫里送出来的冰块,那些冰块便是用荷叶裹着的,孔武仲还为此写了一首《食冰》来记录这件事。
宋朝的学者吴自牧编著过一本《梦粱录》,介绍了南宋都城临安的城市风貌以及风土人情。书中提到,七月盛夏时节瓜桃梨枣等瓜果纷纷上市,集市之中叫卖声不绝。那些富贵人家买瓜果往往用金盒子装,而市井寻常人家则“以小新荷叶包裹,掺以麝香,用红小索系之”,这便是一种用新鲜荷叶保存食品的方法。
对于要出门的人来说,荷叶还能用来包裹米饭。唐朝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为官时,曾写诗记录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其中就有“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的场景。人们拿青箬竹叶裹盐巴,用绿荷叶包裹饭食。箬竹的叶子用来裹物也是不错的选择,但它显然没有荷叶那么宽大实用,所以远不及荷叶流行。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竹枝歌》里也有“更把绿荷包热饭”之句,用荷叶包着的热饭,不仅能果腹,还能驱寒。
用荷叶包饭,那要用什么当下饭菜呢?宋朝文学家苏辙很羡慕农家闲适的生活,曾表示:“青荷包饭蒲为菹,修然独往深渊鱼。”青荷包饭加上蒲菜制作的腌菜,看着水中鱼儿多么自由自在,有这样悠闲的生活,人生真是乐不可言。南宋诗人张镃也有自己喜欢的下饭菜“绿荷裹饭荐匏瓜”,匏瓜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葫芦。此外,吃饭还少不了喝酒,另一位南宋文学家刘克庄也写过:“有瓦盆盛酒荷包饭”。荷叶携带方便而且极富乡土气息,对于向往田园生活的古人来说,荷叶更是安贫乐道生活的一种点缀。
其实,荷叶不仅可以直接包热饭,还可以将生米和以鱼肉菜蔬等一起用荷叶包裹好后蒸熟,这样的吃法和现在的糯米鸡颇有些相似。清朝人李调元在《南越笔记》里记录了岭南地区的一些风俗民情,其中就记载过东莞等地区有用香粳米混以鱼肉等各色佐料,再用荷叶包起来蒸熟的小吃。单是这种烹饪方式便能让人们感受到其香气之浓郁,而这道小吃的名字就叫作荷包饭。
此外,宋朝诗人王十朋介绍过一种腌鱼方法:红曲盐鱼荷裹鲊。用红曲盐巴抹在鱼上,之后用荷叶包裹起来腌制。荷叶与鱼,都是自然界的水中之物,将荷叶的清香与鱼肉的细腻融为一体,人们仿佛从诗句中便能闻到鱼肉的香气,同时又能感觉到“鱼戏莲叶间”的趣味。
看来,荷叶真不愧是自然界里的宝藏,不仅能为古人提供打包便利、减少出门烦恼,更关键的是环保无污染。用荷叶打包,体现了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之道与生态智慧。(邱俊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