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而不行其知不真原文,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原文及翻译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3 15:00:50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哲学命题之一,王阳明连举两个例子来说明知与行是统一的,并不分先后,并强调知是通过行来验证的,光说不做不去行动,是假知、伪知。大家请看王阳明是如何举例论证的。

原文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

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己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

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知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

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什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什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释文:

徐爱因为还没有领会先生知行合一的教导,和宗贤、惟贤反复辩论后,仍然不能了然于胸,于是请教先生。

王阳明说:"举个例子来说说你看法。"

徐爱说:"现在世人人都知道对父母应该孝顺,对兄长应该尊敬,但事实上却没有办法完全做到,可见,知和行分明是两件事。"

王阳明说:"这并不是知行的本来面目,因为私欲已经隔断了这种人的知行。没有知而不行的,知而不行是因为没有真知,圣贤教育人们知行,并非简单地教人们如何认识、如何实践,其目的是恢复知与行的本体。

因此《大学》举了一个真正知与行的例子给人们看,'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懂得美好的东西是知,喜欢美好的东西是行,人们在看见美色是就自然喜欢上了,并不是看见美色之后才起一个心去喜欢;知道恶臭难闻是知,厌恶恶臭是行,人也是一闻到恶臭就自然厌恶了,不是闻到恶臭之后才起一个心去厌恶。如果一个鼻塞了,就算恶臭的东西摆在他面前,他闻不到,也不见得会特别厌恶,因为根本没有认识到臭。

再比如,我们讲一个人知道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一定是这个人已经做了一些孝顺、尊敬的行为,才可以说他知道孝顺、尊敬的道理。难不成他只是会说一些如何孝顺、尊敬的话,我们就认为他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吗?再比如知道什么是痛,一定是他经历过了或者正在经历痛,他才知道痛;知道什么是寒和饥,定是他经历过寒冷和饥饿。

由此可见,知和行怎么能够分开呢?这些例子就是知和行的本体,还没有被私欲遮蔽阻断。圣人一定是这样教育学生的,这样才可以称作知。不然就并非真知,可见这是多么贴合实际的功夫啊!现今世人非要把知行说成两码事,有什么意义呢?我现在把知行说成一回事,又有什么意义?如果不懂我立言的宗旨,只顾去争论知与行是一件事还是两件事,又有什么用处呢?"

思考:

反映到我们工作生活中,我们犯了错误往往不能坦然承认,明知是错了,但总会给自己找理由辩解,我们是希望别人理解你犯错情有可原,还是因为犯错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呢,比如你今天上班迟到了,老板看了你一眼还没开口,你就急忙辩解,"昨晚加班太晚早上没听到闹铃""地铁排队人太多耽误了时间".....任何错误都能找到理由。

我认为知行合一,首先认同世界的客观规律,顺着自然规律、道德良知去做事,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不被种种私心杂念遮蔽,最原始的想法往往是最符合自然规律做法。

明天分享知与行到底是什么关系,如何结合,欢迎关注!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