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语文老师是什么样的?温儒敏说,最好的语文老师都不会满足于当一个教书匠,而是会尽量成为一个研究型的语文老师,甚至学者型的语文老师。
这样看来,如果你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语文老师,那么除了职称、工资、级别、奖金、评比、检查等,你还要腾出精力练习内功,不断精进学术能力。别紧张,这可不是什么苦差事。根据温儒敏的观点,你只要放松自己,经营好“自己的园地”就可以了。
“自己的园地”出自周作人的一篇文章,说的是我们要有属于自己的心灵自由和写作空间。这里种的是萝卜、白菜,还是牡丹、黄花,全凭各自喜好。至于如何让它变成长势喜人的菜园,或者花团锦簇的花园,基本只要做到三步。
第一步,给人生注入一点理想主义,允许自己“浪费时间”
正如许多家长会给孩子定义,与考试无关的书都是“闲书”,我们也很可能倾向于认为,与教学、考核、评级、职称无关的事都是“浪费时间”。虽然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是大多数人的本能,无所谓“功利”一说,但被名利劫持而狂奔,犹如常年负重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卡车,迟早会报废。
所以,打理“自己的花园”的前提,就是在浮躁的社会中,产生抗拒“杏仁核劫持”的觉悟。多一些情怀,多一点不求回报的理想主义;在疾驰的同时,偶尔停下脚步思考,或者自我放空。允许自己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正如汽车开久了也需要保养,我们有时候也要用“浪费”掉的时间读书、静思、给自己充电。
第二步,培养教学领域的专长与爱好,尽量成为一个多少有点发言权的专家
虽然打球、摄影、远足这些娱乐性爱好很有价值,但“自己的园地”不该和自己的职业生涯如此泾渭分明。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或者深受“职业性倦怠”折磨的教书匠,都有必要将“自己的园地”与自己的职业挂钩。
在平时教学中发现问题或留心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它们可以是教育理念中的空缺、可以是教学方法中有待尝试的举措,还可以是你对儿童发展心理的认识。把它们当作课题研究,或者围绕它们有计划地开展专项学习。这些有助于把教师职业变成“志业”的精神性、创造性活动,在帮助你抵抗“职业性倦怠”之外,还可能让你在职业生涯里得到意外收获,比如成为某个分支领域小有名气的专家。到时候晋级加薪也自然不在话下。
第三步,打造自己的“小圈子”
社会性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作为教师祖师爷的孔子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从不鼓励学生做闭门造车的书呆子,而是告诫“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同样,如果“自己的园地”里的动植物只是近亲繁殖,这片天地将很难欣欣向荣。再加上没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扶持、监督,你可能也难以坚持修剪、打理“园地”。
所以,你可以号召本校、本地区志趣相投的老师组成线上、线下的研修小组或举办读书会,有空就在群里分享教学心得,同时定期举行线下聚会。总之要有“小圈子”,要有若干个同好者交流学习的平台。这样彼此“取暖”,不但可以使研修活动常态化,还可以在学校或地区营造浓厚、宜人的学术空气,把“职业性倦怠”变成“职业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