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怨”:悲伤而含怨恨。
这么大气场的贬义词,假如放在打情骂俏上,反而是感情融融,褒义得很。
所以,也不错啊。就看怎么用。
有一种用法,可以叫做“假”或者“假哀”、“假用”。
如同负负得一样。两个贬义词一起用,就变成了正向效果。
假着用哀怨,最后就变成了真挚的感情。甚至还因为这些弯弯折折的过程,更让人感受不易和懂得珍惜。
所以,看到贬义词或者坏品德,如“虚假”等等,先不要着急,看看是否能够反着用,那么效果还是挺好的。
比如,假的用,可以是测试,可以是开玩笑。
刘邦就深谙此道。
他干了错事,凉了大臣的心。他就说“这是测试你的忠诚、能耐,展示给大家看”。
于是打了一巴掌后又用糖给哄回来了。
比如,反着用道德。对敌人用尽各种不道德。反而才有可能最快最彻底地得到胜利。
所以,请不要一棒子把“贬义”全部打死,贬义也是好的,得看如何用、用在谁身上、怎么用。
只要目标是高大尚的、成就更广泛人类的、不伤害任何一个人的,那么中间的方法根本无所谓褒义还是贬义,本质就是一个达到目标的工具。
如同刀具。用在厨房是生活用品,人们天天见面的好朋友。用在战场,就是敌人的刽子手、平民的鬼见愁。
小时候开始学习,往往喜欢非黑即白,不是好人就是坏人。长大了,思想成熟的人能转过弯来,却也有人一直停留在小时候的深刻中,以为两者绝对不可混淆,以致生活很多矛盾无法自我理清。坏人就毫无是处吗?黑就不能为白所用吗?
教育孩子,鉴于思想成熟度,只能从简单开始。只是,后面的好坏如何辩证、具体如何落实、生活哪些常用例子,却少有教导啊。放在思想品德课或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里面的话,也是理论性的一笔带过。
没有好的方法、例子、体验,再好的哲学理论也落实不到生活具体事情的应用上。白白浪费那么好的哲学不被更广泛使用。
但愿以后教育更加细化、体验化、实践化、全面化。期待以后人们对待“坏人坏事”、“贬义”、“反面”等等的态度能够更加积极,更加注重转换应用,而不是绝对否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