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语录:由十年新雅走向百年国学,我想以梁启超先生对清华学子做可堪民族希望的现代君子的期许为鞭策,带着面对一切事情的勇气继续努力前行。
给已在休养的学术泰斗写信阐述想法、重新思考自己的专业选择、成为给书院建设提意见最多的同学……在特别优秀之外,梁奕飞的“特别勇敢”更引人注目。这位由梅赐琪老师言明将在新雅书院十年院史上多次出现的同学,用自己大学历程中的诸多“第一”诠释着“敢为人先”的生动含义。
大一的成绩,催发了梁奕飞的勇气——理科出身的他一度困于不够理想的成绩,社工上也是浅尝辄止。“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梁奕飞开始居家“闭关”思索自己的定位与未来的发展可能;出关后,他便做出了第一个大胆的决定——“理转文”,他自行制定了大一下学期的全文科课表,自此开启一往无前的国学之路。
梁奕飞称政经哲文科交叉专业与哲学学科为“此心安处”,初入学时的挫败感在找对方向后奇迹般地发生扭转,他所修的主修和辅修专业课均取得了4.0的成绩,并在书院建设的相关探究和体系完善工作中有着自己的贡献。有了一点勇气后就会有无限勇气,梁奕飞在小有成绩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发现了从“制度-家庭-信仰”层面分析商周之变的新视角,也因此以人文方向研究获得清华挑战杯特等奖。
在学术之外,他更将“小我”的存在拓展至“大我”的意义,积极为新雅书院的培养体系建言献策。从对自己培养方案的调整与了解出发,不断反馈,梅赐琪院长笑称他为“意见最多的同学”;在新雅书院学生科协、读书会和研讨课中勇担重任,新雅的同学们也叫他“学术带头人”。大一时的虚无与怀疑在一次次勇敢的尝试中落地,梁奕飞不仅找到了自己的意义,也为帮助更多人找到意义而持续努力着。
变通文理,荟萃中西,贯穿古今,一次次革新是对梁奕飞勇敢尝试的最高嘉奖;广泛涉猎,积极投身,带头引领,一项项成果是他对“现代君子”的淋漓阐释,由十年新雅走向百年国学,这是属于他的深耕远行之路。
个人简介
男,新雅02/新雅-哲政经0班,入选“星火计划”十六期。曾任新雅书院团委办公室组长。现任新雅02班学习委员、新雅读书会会长、新雅书院学生科协主席。曾获清华大学综合优秀奖学金、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清华大学第40届挑战杯特等奖与最佳新秀奖。
人文学院—韩书缘
答辩语录:走上世界舞台,参与全球治理,解决中国国际话语权“卡嗓子”的问题,将是我毕生的使命担当!
“两年前我带韩书缘同学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时,她还是我班上一个稚嫩的大一新生。两年后的今天,她已经是一个更加沉稳大方、自信优雅的姑娘,多次登上新华社、中国日报等国家媒体,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介绍人吴霞老师在答辩现场如此感慨道。
去年秋天,韩书缘在哈佛访学,受中国日报所托,她完成了一些海外采访工作。出乎她意料的是,美国受教育程度最高的这批年轻精英竟然对“二十大”“全国政协”等概念非常陌生。她深感解决中国国际话语权“卡嗓子”的问题迫在眉睫。为了更好地为中国发声,她勤修内功亦苦练外力。
专业学习、学术研究、社会实践,是韩书缘内功提升的三项法宝。专业第一、挑战杯二等奖、第一作者完成英文论文……除了在校内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韩书缘的足迹也遍布世界各地。她作为“思源”计划的一员实地走访粤港澳大湾区的服装纺织企业,在社会实践这门生动的“大思政课”中,深入了解国情。为了进行国际案例对比研究,今年暑假她作为支队长赴日本东京湾区开展海外实践,支队荣获校级银奖、院系金奖等荣誉。
演讲辩论、对外交流、国际组织实习,则是韩书缘外力增长的尚方宝剑。赴哈佛访学时,她努力挤出学习科研外的时间,与美国学生深入交流,入选哈佛大学女性中心学生大使。在亚投行实习期间,她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事一起筹备疫情后的首次线下年会,亲身感受到106个成员国代表团对亚投行的高度认可,更欣喜地看到萨尔瓦多、所罗门群岛和坦桑尼亚三国加入亚投行的申请在本届年会中顺利通过。提问环节,评委老师要求韩书缘在现场用英文介绍何谓“全国政协”,场上立刻响起了流利的英文叙述,令人印象深刻。
助力中国建设互利共赢的“朋友圈”是韩书缘的人生理想。本科毕业后,她选择进入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深造。她将带着清华人厚德载物的精神,继续倾听多元的观点,并向世界讲述真实客观的中国故事。
个人简介
女,英01班,入选“思源计划”二十期,“白杨计划”六期,曾任人文学院英01班班长。获国家奖学金、唐立新优秀奖学金、清荷奖学金、人文学院院长奖学金、2021人文学院年度人物、紫荆五星级志愿者。曾获“21世纪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北京冠军、全国第四,挑战杯二等奖(第一作者),学推计划A类评级 (项目负责人)。海外实践支队获校级银奖、院系金奖(担任支队长)。曾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实习。
行健书院—蒋玉骅
答辩语录:交叉创新深入探索,志存高远勇攀高峰。
“行健钱班要培养解决大问题、学科交叉问题和‘卡脖子’问题的人才”,在介绍人陈常青老师口中,蒋玉骅正是这样一个典型。“他精深的数力基础和科研主动性特别突出,在这一过程中有挫折、有坚持、更有收获。”
刚入学时,科研对于蒋玉骅而言是遥不可及的,但通过“按部就班”的学习,他取得了27门专业课4.0的成绩,也获得了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亚洲赛区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首都挑战杯特等奖等专业竞赛奖项。优异的学业成绩和科创奖项给予了蒋玉骅开展科研的信心,而一次华为通信专家提到的“卡脖子”问题和用无线通信技术引领万物互联的设想则让他对通信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就在他尝试结合当下最火的AI算法改善通信信道反馈时,大量的神经网络调参并没有让性能得到本质性提升,首篇论文也遭到拒稿。
此后,蒋玉骅不再急于产出,用自己的数学力学知识重新审视了热爱的事业。就这样,数理课程中框在白纸黑字间的知识,在他手里成为了灵活的工具。一次流体力学课程中处理地面边界的方法给予他启发,他借由这一想法在半年内成功建模近场通信信道,还指出了在一定区间内放设基站的最优高度,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在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古老的数学力学知识与前沿的6G通信探索交融,蒋玉骅在这条路上再接再厉,借助本专业的偏微分方程知识进一步探究,让普通的通信设备有了感知世界的可能。3个月后,相关成果发表在影响因子10.4的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上。国际大会IEE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in China EI论文、ORIC A 评价、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一项项成绩也“按部就班”地出现。
答辩时,蒋玉骅的语调从容而淡定,但那些一步一个脚印的进步却有力地阐释着这位学术新星以知识、智慧和努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决心。
个人简介
男,行健-力0班。曾获综合优秀奖学金、首都挑战杯特等奖、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亚洲赛区特等奖“第一名”、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北京市大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获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资助。
材料学院—林祐均
答辩语录:挑战,是一种信仰。如同当初挑战传统观念下的不可能,没有敢于挑战的科研人员,科学就不会突破。将挑战化作信仰,择善固执,以国家重大科技难题为己任,是我三年来对于科研的期许。
一方印有五星红旗的精巧芯片,由银色的镊子夹着,被小心地安置在集成电路板上。这是林祐均答辩PPT封面上的图片,也是他怀着“中国心”为“中国芯”的铸造而不断挑战的三年。
正如介绍人王琛老师所言,当前中国芯片领域最紧缺的也许不是一闪而过的天才型的人物,而是有情怀、有理想、有抱负、有坚持、有领导力的创新领军人才。当美国对华为的芯片制裁再次升级时,从高中起就对相关领域抱有强烈兴趣的他知道,自己必须为祖国做点什么。
挑战从不是一件易事。跨越海峡的旅程让林祐均在初入清华时感到“水土不服”,教学的差异、课程的挫折、身体的问题让他一度“溃堤”。好在,来自辅导员与同学的陪伴帮助他快速调整状态、适应融入。但科研领域的挑战则更为棘手。林祐均自大一起加入王琛老师的课题组,开始探索将失配半导体材料合理集成以实现性能突破的可能——一件学界公认“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面对这堵高墙,林祐均没有退缩,“芯片产业过去无数次的突破,正是来自科学家面对一次次不可能的迎难而上。我也要坚定,让‘中国芯’在后摩尔时代取得先机。”
幸运终会照亮有准备的人。大年初一,林祐均在一次因气流控制器错配而产生的意外结果中,收获了他的“新年礼物”。从这次“失败”的实验出发,林祐均跳出传统静态条件框架,直接调制集成反应动力学,建立了一整套旨在原子级精确调制反应动力学的脉冲气流技术,最终实现了半导体的连续界面超失配集成。
他打破了这面高墙,在新道路的起点插上了他心中的那面五星红旗。清华挑战杯特等奖、全国挑战杯特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从清华到中国,再到世界,林祐均正带着他的“中国心”与“中国芯”,走在那真“材”实“料”的芯片科技创新报国路上。
个人简介
男,材02班。星火十六期学员,未央“北辰”人才培育计划特聘顾问,曾任清华大学学生科协星火组副组长。曾获第四十八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评审团特别嘉许金奖(Gold )”、教育部台湾学生一等奖学金,晋级第十八届全国“挑战杯"主体赛决赛,获青创北京2023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一等奖、清华大学第四十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及最佳新秀、2022年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优秀项目特等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重点领域支持项目"、学推计划A类评级、清华大学综合优秀奖学金、科技创新优秀奖学金、学业优秀奖学金等。
求真书院—林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