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家顾贞观,原籍江苏无锡,他的祖上是明代东林党的领袖顾宪成。顾贞观有乃祖之风,很早就以文章名闻天下。当时苏州吴江还有一位大才子吴兆骞,他们两个人脾气禀性相投,彼此惺惺相惜,来往十分密切。
这一年吴兆骞参加了顺天府的乡试,一举考中了南元(明朝惯例,北京顺天府的乡试,不受户籍限制,每个省的的秀才都可以参加,但是第一名解元一定要从直隶省秀才中录取,第二名一定是南方人,称为南元)。原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喜事,可是有人举报这一科考试存在严重的舞弊行为,要求严加查处。顺治皇帝下旨让所有中举的人都到金殿上参加复试。不巧的是,吴兆骞生了重病,根本没有办法提笔,只能交了一份白卷。顺治皇帝认定吴兆骞的南元是花钱买来的,一怒之下,抄没了他的家产,将他本人连同一家老小都发配到了边疆。
吴兆骞被发配的时候,顾贞观也正好在京师,他亲自送吴兆骞离京上路。临别之际,顾贞观握着他的手:“你放心前去,你现在才三十岁,要是能活到五十岁,这二十年间,我一定拼尽全力救你回来。”
康熙年间,顾贞观因为文才出众,写下了“落叶满天声似雨,关卿何事不成眠”这样的名句,得到了尚书龚鼎孳等人的赏识,在他们的推荐下开始做官,但是官职不显,还没有能力救吴兆骞。直到康熙十五年,在朋友的介绍下,顾贞观进了内阁大学士明珠的府中当塾师,在这段时间,他和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因为都酷爱填词,志趣相投,成了相交莫逆的好朋友。《清稗类钞》中说起两人的交情时有过这样的记录:“容若(纳兰性德的字)风雅好友,座客常满,与无锡顾梁汾舍人贞观尤契,旬日不见则不欢。梁汾诣容若,恒登楼去梯,不令去,不淡则日夕。”
在这期间,顾贞观没有忘记自己的好友吴兆骞,更没有忘记自己要救他回来的承诺。只是这个案子是由顺治皇帝亲自审定的,要想翻案并不容易。吴兆骞被流放边疆,生活十分艰难,他给顾贞观的信中描述道:“塞外苦寒,四时冰雪,鸣镝呼风,哀笳带血,一身飘寄,双鬓渐星。妇复多病,一男两女,藜藿不充,回念老母,茕然在堂,迢递关河,归省无日……”顾贞观读着吴兆骞的来信,心中痛彻不已。他写了两首《金缕曲》回赠吴兆骞,词中哀怨情深,真情流露,被人称为千古绝调,历来被认为是清代词作中的压卷之作。
《金缕曲》的第一首是这样写的:“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维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此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兄怀袖?”
第二首词云:“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夙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穷叟。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兄剖。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而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後。言不尽,观顿首?”
顾贞观将这两首词作为回信寄给了吴兆骞,两首词作的草稿留在书案上,纳兰性德看了大为赞叹:“这两首词堪比李陵写给苏武的《河梁生别诗》,我愿意助先生一臂之力。”纳兰性德于是找到父亲明珠,求他帮忙赦免吴兆骞。纳兰明珠也不说是否愿意帮忙,只是对纳兰性德说道:“你明天让顾贞观到书房见我,我亲自同他说这件事。”
第二天,顾贞观在书房中拜见明珠,明珠笑着端起一杯酒,递到顾贞观面前说道:“吴兆骞素负才名,又与先生相交莫逆,老夫我当然愿意尽些绵薄之力。我听说先生一向从不饮酒,今天能为了救朋友破例饮一次酒吗?”顾贞观毫不犹豫地接过酒杯,一饮而尽。明珠又笑道:“先生是汉人,从来不肯仿照我们旗人的习俗给人请安。今天要是肯为了朋友,用旗人的礼仪请安,老夫我一定会帮你完成心愿。”顾贞观立刻来到明珠面前,屈膝请安,毫不迟疑。明珠扶起顾贞观,收起笑容,庄重地承诺道:“老夫刚才只是和先生开个玩笑,没想到先生如此血性热肠,请先生放心等待,我一定不让先生失望。”
有了明珠大学士的协助,吴兆骞后来终于得以赎罪放还。只是吴兆骞并不知道顾贞观为了营救他付出了诸多努力,顾贞观也没有告诉他这些。回到京城之后,因为一件小事,吴兆骞误会了了顾贞观,两个人断绝了往来,吴兆骞时常说一些顾贞观不够朋友的话。
明珠听说这事以后,准备了一桌酒宴请吴兆骞。吴兆骞到了明珠府上,在明珠的书房里,看见左边的木柱上写着:“顾贞观为吴兆骞饮酒处”,右边的木柱上写着:“顾贞观为吴兆骞屈膝处”。吴兆骞觉得十分奇怪,连忙向明珠询问是怎么回事。等知道顾贞观为他所做的一切之后,他连忙请来顾贞观,长跪在他面前道歉:“生死肉骨之恩,而我却因为一点口舌之争辜负了您,兆骞真的非人类矣!”说着大哭不已。明珠让人送上酒来请两个人坐下喝酒,两个人的交情从此更加深厚了。
康熙二十三年,吴兆骞回来后的第三年,就因病而亡,第二年,纳兰性德也因病去世。顾贞观悲痛不已,无心做官,回到家乡无锡在惠山脚下过起了隐居生涯。他在这里修建了三间书屋,命名为“积书岩”。从此避世隐逸,再也不与外界交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