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十三篇导游词 篇1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阳春三月,是人们踏青的好时节。听人说太湖有一处胜景――仰天湖,我便结伴前往游玩。
我们先骑车从大溪镇出发,来到陈洋村,再弃车徒步,沿着山道向仰天湖攀登。一路上,我们虽然走得气喘吁吁,但被山道两侧的花草树木所吸引,有红色的杜鹃花,有黄色的洋槐花,还有白色的蔷薇花,更有很多你认识的不认识的花草树木,比城里的植物园可要大得多,丰富得多。在这春景的鼓励下,我们忘了疲劳和倦怠,继续向山顶前进。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我们终于登顶成功。只见山顶平坦,全长着林木,十分茂盛。听人说这里是一个林场,我的同伴们要求先找到仰天湖,一睹它的芳容。原来它竟是一只江南农村随处可见的小池塘,它呈长方形,面积足二三亩,湖岸四周用条石铺砌。我们不禁有些失望,因为我曾想象仰天湖是高高山头一个神秘的湛蓝的湖泊,像天山的天池一样,倒映着翠绿的山峰,会跌落些五彩的霞,会随风掀起诗意的涟漪。
经过片刻的休息,我们身上的热汗渐渐地消退,刚才那股极其兴奋的心情也渐趋平静。对我们这些爱生活,爱自然的人来说,只有面对这景仰已久的仰天湖,用心去发现她的美丽,她的可爱。我们走向河埠,伸手掠起清冽的湖水,那圆润的水珠从手指间跌落湖中,在湖面振荡开大大小小、叠加的波纹,渐次扩散开来,扩散开来……直到湖面又回归到原始的寂静,使我们感受到现实中的仰天湖蕴藏着她特有的那份静谧和神灵。
再细看,水中有好看的绿色花,那是浮在水中的三角菱,还有一些飘忽的绸带,那是初长城的金色草,那一片水域怎地又被染了紫色似的,是我的幻觉,还是真的七个仙女在湖中沐浴?当然不是,这是倒映在水中的紫藤花,这是林场员工在湖畔花架牵的一棵好大的紫藤。这紫藤花,这三角菱、这金色草、还有这一湖蓝蓝的湖水,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此时此刻我和同伴一样精神振作,因为心目中的仰天湖与现实的仰天湖和谐地重合了,她不是很美丽、很浪漫吗?
我们继续在湖边踱步,向四周眺望。那些早年村民开发的茶园,平坦划一,一绺绺,一丛丛……我们走进茶园,置身茶园中,如在平地,似在天上,无拘无束,自然悠闲。你若伸出双手,学着采茶姑娘的样,采些新茶绿芽,既能野生山珍,又能陶冶性情。
林场不仅只有茶园,还有许多参天大树,如古柏、杉木、高耸入云,像要刺破天穹。大树环抱了一些新开的苗木基地,绿绿的,齐齐的。这些原始古树,这些人工栽培的新树,更有这小湖,又给你一个自然的生态环境,给人以遐想,给人以享受。
此次仰天湖之旅,使我们又一次回归大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亲切,总之去山里走走,去古道游游,去仰天湖看看,你会比我们更有情趣!
家乡有雄奇秀丽的方山,有如诗如画的太湖水库,还有景色优美的仰天湖林场,你去走一走,看一看,像古代的旅行家徐霞客一样,走遍祖国各地,饱览名山秀水,一定让你见多识广的。你还没有心动吗?
去一趟仰天湖吧,一定让你不虚此行。你可以去那里采摘茶叶,可以去那里采摘摘公,还可以在那里放风筝,因为那里地势广阔、平坦,有没有障碍物。
湖南十三篇导游词 篇2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我们这天游览的是“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的潇湘洙泗——岳麓书院。
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岳麓书院是我国四大书院之首。现占地1.2万平方米,掩映在岳麓山东坡幽深的山水之中,是一座坐西朝东,由门堂、亭、台、楼、轩、斋、祠组成的古建筑群,中轴线上依次为前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和御书楼,北侧是半学斋、文庙、湘水校经堂、船山祠等纪念性建筑、南侧有教学斋、百泉轩、麓山寺等到景点。
各位朋友,此刻让我们按照书院的建筑布局慢慢地走进那一种隽永的文化氛围。书院这个名字是唐朝才开始有的,是国家用来藏书和校典的地方,到宋朝时演变为讲学和藏书之外,稍后就具备了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岳麓书院是由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建立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经过近40年的风风雨雨的发展,大中祥符八年(公园10520年),宋真宗赵恒召见岳麓山周式,御赐“岳麓书院”匾额,于是书院之称开始名闻天下。岳麓书院距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大家跨越头门,仰头能够看到的拓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洵手迹而制成的“千年学府”匾额便是明证。走进书院,映入大家眼帘的是赫曦台,有些朋友可能会纳闷“赫曦”到底有什么含义。关于赫曦台的命名,是与两位名人密切相关的。赫曦台原建于南宋时期。乾道三年(公远1167年),著名理学家朱熹从福建来到岳麓书院,与当时另一位著名理学家,岳麓书院主教张拭(代山长)进行学术交流,两位名家经常相约登岳麓山观日出,每当看到朝阳光芒四射,朱熹就对张拭说“赫曦”(就是日出光明炎盛的意思),他于是把岳麓山峰命名为赫曦峰,张拭筑台,朱熹题“赫曦台”。
此刻大家看到的赫曦台是清朝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重新修建的,它呈“凸”字形结构,是典型的湖南地方戏台。大家拾级而上,能够看到台左右两壁檐上还保留有清乾隆年间修建时的戏剧故事雕塑,左边有《拾玉镯》,右边有《秋胡戏妻》等到较具有艺术价值的雕塑,可见,当时的书院的师生除了清苦的学习外,还有丰富的课余活动,儒家士人既严谨又闲适的也略见一斑。此刻,大家请看台左边墙壁上近丈高的“寿”字,此字用二笔写成,形如龙蛇盘绕,柔中带刚,非一般人所及,所以被人们传为仙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