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学习计划#
《一生的读书计划》
读书笔记
1
果戈理并不是一个有趣的人。在青年时代,他的生活极不安定,靠一份微薄的遗产过活,也曾任过检查官、小吏、演员和教师,但每项工作都以失败告终。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果戈理一直过着独身生活。晚年,由于对宗教的偏执,他显得阴沉而忧郁。
作为一个作家,果戈理赢取了不少赞语,但他也为自己作品所引起的强烈反应而担惊受怕过。他漫无目的地在欧洲流浪,还一度踏上朝圣之旅。在预感死亡将至时,果戈理焚毁了他的大量书稿,因此,《死魂灵》的第二部仅剩下一些残缺的片断。据说,果戈理的死因是精神错乱。
2
屠格涅夫的母亲很像童话故事中的可怕女王,一直在赋予儿子以心灵上的恐惧感和绝望感。这种感觉伴随了屠格涅夫的一生,流露在他的大部分作品里。
3
屠格涅夫将其一生热情献给宝琳·维亚多夫人,一位著名的歌手,而这位夫人却心地丑陋,尽管她的外表极其迷人。不过,这份热情并未治愈屠格涅夫心灵的创伤。
4
屠格涅夫长期往来于俄国的领地与西欧之间,最后的20年大多在法国和西德的巴登度过。他和乔伊斯颇有相似之处,两人都是长期旅居国外,因而视野相对开阔。
5
屠格涅夫缺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直观力,因为陀氏能够深切把握革命暗*主义者的气质。但在其所塑造的杰出人物巴札洛夫身上,屠格涅夫为我们创造了19世纪中叶“虚无主义者”(该词是屠格涅夫的原创)的形象。
6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和作品之间似乎有一断层,但苦恼、迫害、情感危机和放纵的言行却是两者所共有的特色。
7
和福楼拜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医生的儿子。幼年时代,他亲眼目睹了痛苦、疾病和死亡的种种惨象。这些印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脑海中久抹不去。15岁时,慈母去世。1839年,父亲又被农奴所*。陀思妥耶夫斯基自此开始,孤独地走向社会。
8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后半生已被公认为是小说家和俄国性格的诠释者,但对他个人来说,却未必因此而比前半生过得幸福。他仍在不断地受到癫痫症的攻击和债务的困扰,同时,他也是一个无法自制的赌徒。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性格显然具有分裂的症状。
9
在陀氏的小说里,犯罪、心理异常、宗教神秘主义等,错综复杂,纵横纠葛。他被视为悲悯的代言人,却又找不出正常的因子。
一般人认为,《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氏著述中给人最深刻的作品。然而,如果只能读一部的话,我建议去读《罪与罚》。这是因为,《卡拉马佐夫兄弟》固然不可等闲视之,但毕竟是一部尚未完成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