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本单元选编了《寓言二则》《画杨桃》以及《小马过河》这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动脑思考的重要意义。其中《寓言二则》通过两则浅显易懂的故事一一“亡羊补牢”“揠苗助长”,分别告诉了我们“事情如果出了差错,积极想办法补救,还不算迟”以及“做事情要遵循客观规律”的道理;《画杨桃》通过写“我”在图画课上,根据自己看到的情况,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而老师认为并不好笑的事情,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或看待问题,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小马过河》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小马在妈妈的启示下顺利过河的经历,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只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想,亲自去试试才行。同时,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图书借阅公约”,目的是在引导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能使他们懂得管理图书的重要意义,同时能让他们提升口语表达能力。为了进一步巩固单元学习认知,本单元照例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五》,着力从字、词、句诵读以及阅读等多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语言积累。
由于本单元所选编的几篇课文故事性较强,且贴近学生的认知识记,因而在进入本单元的学习时,孩子们应该能够对几篇课文克满浓厚的阅读兴趣,并完全可以通过自主阅读大致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同时,由于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品读感悟能力,所以能够大略体会到重点词语及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深度更多地还停留在感知故事内容的表层,可能无法真正体会课文中所反映的深刻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熏点词句进行揣摩体会,让他们在读、划、思、议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文章内涵的体悟。
12.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认识“寓、则、亡”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钻”等8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用自己的话简述成语故事的内容。
3.理解故事内容,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同时明白事情出了差错,要积极想办法补救。
教学重点:理解成语“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意思。
教学难点:读懂蕴含在成语故事中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关于寓言的资料;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寓、则、亡”等10个生字,会写“亡、牢、钻”等6个生字,理解“亡羊补牢”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简单复述故事。
3.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懂得“事情出了差错,要积极想办法补救,就还不算迟”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播放《亡羊补牢》动画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观看并让他们简单说说自己对故事主要内容的感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故事的名称(亡羊补牢)。指导读题,同时点明故事的体裁(寓言故事),并简单补充关于“寓言”的知识。
2.再读课题,提醒学生注意生字“寓、则、亡、牢”的正确读音(“亡”不要读成了“忙”的音),同时指导他们正确书写,提醒“亡”的第二笔横画略长,下面的竖折不要过大;“牢”下面“牛”的第二笔横画略长。学生自主描红、临写生字。
二、初识题意,感知故事
1.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故事《亡羊补牢》,试着根据故事内容说说题目“亡羊补牢”的意思。
2.学生自读、概述,同时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亡”在课文中并不是指“死亡”,而是“丢失”的意思;“牢”也并非指“牢房”,而是指“羊圈”。引出题目的意思是“丢失了羊后去修羊圈”。
3.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谁丢失了羊(从前有个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说一说这个人前后一共丢失了几次羊(两次)。(板书:第一次第二次)同时引导他们从文中找出两次丢羊所在的自然段(1、4自然段),课件出示两个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指导生字读音,适时范读,注意“圈”是多音字,在文中读“juan”,“窿”虽然是第二声,但在词语“窟窿”中应该读轻声,另外注意“叼”中间有个介韵母,不要读成了“刀”的音。
4.再读故事,看看在两次丢羊的过程中牧羊人都经历了什么事情(街坊劝他,他先是不听,后来又听从了劝告把羊圈补好了)。教师适时指名三位同学分别朗读2、3、5三个自然段,重点提醒在“街坊”中“坊”读轻声。
5.引导学生在读故事的基础上试着用自己的话简单概述故事内容,教师适时归纳(写了一个牧羊人在丢了羊后,由不听劝告到听劝告修补羊圈,并保证了从此没有再丢羊的事)。
三、精读故事,明白寓意
1.快速读故事,看看牧羊人前后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边读边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2.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出示故事第1~4自然段,聚焦句子:
A.“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引导学生从中明确羊被叼走的原因。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强调“原来”一词。
B.“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引导学生探究交流:牧羊人第二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因为牧羊人不听从街坊的劝告造成的。
师(板书:不听从劝告):面对街坊让他修羊圈的劝告.这位牧羊人是怎么想的呢?
生:他觉得羊都丢掉了,再修羊圈投有什么用了。
师:你觉得牧羊人这样想对吗?为什么?
生:他这想法不对,因为狼第一次叼走羊后尝到了甜头,肯定还会再来第二次、第三次的。如果羊圈没修,那么羊就一定会再丢。
师:事实证明了牧羊人确实想错了,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丢了一只(补充板书:再次丢羊),真是一个固执的人。你们能读一读牧羊人的话,让我听出他的固执、不听劝告吗?
生齐读牧羊人的话,师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街坊、牧羊人的话。
3.想象体验;看到羊再次被叼走了一只,牧羊人心里又会怎么想(感到很后悔)?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看看牧羊人在第二次丢羊后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赶紧、结结实实”等词语体会牧羊人是个犯了错误及时改正的人。同时引导学生抓住最后一句话,明确他再没丢过羊的原因是“听街坊的劝告”(板书:听从劝告再没丢羊)。
4.延伸拓展:
(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图并想想自己最想对牧羊人说什么。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犯了错误时听从劝告与不听从劝告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板书:及时补救,为时未晚)。
(2)引导学生试着联系生活,说一说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同时引导他们说说自己从这些事例中都明白了怎样的道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故事的寓意。(课件出示“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探究交流法,让学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激活思维,同时对故事所阐明的道理有了更为准确的认知。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余下的4个生字“钻、劝、丢、告”,引导学生观察、交流生字书写要领,教师适时进行范写指导,注意提醒“钻”左边最后一笔是竖提,右边“占”的“口”字要写得扁而阔;“劝”右边“力”的撇画要托住左边“又”的点画;“丢”要注意第三笔横画略长,下面的撇折不要与中间的竖画连成一笔;“告”注意上半部分的最后一笔横画要略长。
2.学生自主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及时进行韦写强调。
五、课堂小结
孩子们,我们祖国的文化丰富多彩,像这样蕴含深刻道理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希望你们多去看看寓言故事,相信一定会从中懂得更多的道理。
板书设计:
12.寓言二则
亡羊补牢
(第一次)不听劝告 (第二次)听从劝告
(再次丢羊) (再没丢羊)
(及时补救,为时未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焦、筋、疲”等5个生字,会写“筋、疲”2个生字,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揠苗助长》。
3.理解故事内容,懂得做人和做事都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引入课题
1.指名说说上节课所学过的寓言故事《亡羊补牢》的主要内容及其说明的道理,教师适时出示故事的深刻寓意,引导学生齐读。
2.过渡引入: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篇——《揠苗助长》(板书课题:揠苗助长。指导学生读题,同时明确“揠”是“拔”的意思)。
二、预习交流,感知故事
1.谈话:孩子们,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你们自主朗读了这则寓言,不知效果怎么样,愿意接受老师的小检测吗?
(1)抽取课文中的生字“焦、筋、疲、喘、截”,指名朗读,并让学生说说预习时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疲”说明身体累了,就像生病了一样,所以有个“疒”字头……),教师适时引导他们联系生字的偏旁部首来推断意思,并进
行理解性识记。同时指导学生书写本课的两个生字“筋、疲”,注意提醒他们“筋”是上下结构,上面要写得紧凑,下面两部分则均要写得略瘦点;“疲”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皮”的第二笔竖撇不要写得过长,最后一笔则要写得略微舒展。学生自主描红、临写两个生字。
(2)出示课文中的词语“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指名学生朗读词语,教师强调“筋”是前鼻音,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小组开火车再次朗读词语。
(3)将词语带进课文中,指名学生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根据他们的朗读情况适时范读句子进行指导。
2.再读故事,联系故事内容想一想课题“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拔起禾苗,帮助它们长高)?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揠”的意思(往高里拔)。
(1)引导学生根据对故事内容的独立思考:农夫为什么要“拔禾苗”?结果又如何?
(2)学生交流思考结果,教师适时引导他们从故事中找出故事的起因(第1自然段)、经过(第2、3自然段)、结果(第4自然段),并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教师归纳板书:巴望禾苗快长 想出办法助长——事与愿违枯死。
三、探究交流,理解故事
1.质疑导学:孩子们,你们觉得故事中的这位农夫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认真读一读故事,根据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试着对农夫进行评价。
2.学生自主读文,画出课文中的相关词句进行品悟,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评价农夫。
3.师生共同交流对农夫的认知:
师:孩子们,故事中的这位农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我觉得这位农夫是一位急性子。
师:你是从哪个地方感受到的?
生:他要不是急性子,怎么会天天都去田边看,而且还非常焦急呢?
师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读文并找出描写农夫“急性子”的词语,并根据学生的交流聚焦“巴望、天天、焦急”,引导学生说说对“巴望、焦急”的理解,教师补充(巴望:盼望、渴望;焦急:非常着急),同时引导他们抓住“一天,两天、三天”来体会农夫的心情。
师:看到禾苗没有长高,农夫是怎么想的?
生:他要想办法帮助禾苗长高(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师:他想到办法了吗?
生:想到了,就是把禾苗一棵一棵地拨起来。
师:这个办法是农夫一下子就想到的吗?
生:不是,我从“终于”这个词语中知道了农夫是想了很久才想到的这个办法。
师:别看这个办法好像比较简单,但是做起来并不容易,读一读2、3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自主朗读,同时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感觉农夫拔禾苗很累),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农夫拔禾苗的具体描写,随文理解“筋疲力尽”(指累得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了)、“白费”(无意义地耗费),并抓住“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筋疲力尽、喘气”等体会农夫的辛苦。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农夫的话,注意读出“喘气”的感觉。
5.质疑探究:明明是“拔苗助长”了,可禾苗为什么会枯死呢?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适时补充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规律,引导他们明确植物生长有一个缓慢的过程,而农夫的行为恰恰是违背了自然规律(板书:违背自然规律),结果自然会让禾苗枯死。
6.再读最后一自然段,想一想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枯死了,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对父亲说?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一步明确农夫行为的错误与可笑。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谋文。
四、课堂小结,延伸拓展
1.指名学生说说自己从故事中明白的道理,教师适时归纳补充;是啊,如果不能按照客观规律做事情,刻意地“助长”,必然会破坏事物的正常发展。(课件出示:“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2.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揠苗助长”的事例。教师适时进行补充,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故事主旨的感知,同时齐读课件所呈现的道理。
板书设计:
12.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巴望禾苗快长——想出办法助长——事与愿违,枯死
(违背自然规律)
13. 画杨桃
教学目标:
1.会认“靠、而、班”等14个生字,会写“图、课、摆”等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倒”,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并从中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能够抓住课文中的具体语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明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杨桃;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靠、而、班”等14个生字,会写“图、课、摆”等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倒”,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多种事物的图片,指名学生说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只杯子。
生:我看到了一个红红的苹果。
生:我看到了一座大桥。
师:孩子们,你们看得很准确,老师再出示几幅图片,看看你们还能不能猜出它们是什么。
课件再次出示一个圆环、五角星、半圆弧等。学生继续猜事物。
师:看来,这次你们遇到了一点点小问题。其实,刚才这几幅图片还是先前我们看到的那些事物,只不过变换了观察它们的角度而已(补充出示对比图)。看来,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可能会看到不同的画面。有一个孩子在画画时就凰出了事物的不同样子,结果引来了其他同学的嘲笑,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画杨桃》。
2. 板书课题,课件适时出示杨桃的图片,引导学生交流对杨桃的了解,教师简单补充。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图片创境激趣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样子引发探究学习的共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过渡:孩子们,昨天老师布置你们自己读一读课文,你们都认识课文中的生字宝宝并将课文读通顺了吗?
2.引导学生同桌间轮读课文,注意边听边标出读错的地方,适时予以提醒。
3.交流自主学习情况。
(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生字“靠、而、班”等,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读不准确的生字再次借助拼音进行反复拼读。
(2)指名朗读生字,教师适时进行范读指导,重点指导读准“晌、诲”的读音,不要读成了“响、每”的读音,同时提醒“倒”是多音字,在文中读第四声。学生齐读生字。
(3)课件再次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图画课、靠边、老老实实”等,小组开火车朗读词语,教师再次结合词语进行生字正确朗读指导。
(4)指名朗读课文(中间部分的对话可以男女对读),教师适时指导朗读课文第1、17两自然段,注意指导他们读好句子的停顿。
4.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样?
(1)学生自主朗读思考,试着跟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教师巡视点拨,引导他们用简洁的话进行描述。
(2)指名汇报,教师适时进行归纳(写“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让嘲笑“我”的同学坐到“我”的座位上再观察杨桃,结果他们看到了跟“我”一样的杨桃),同时引导学生试着
从课文中找出“我”画杨桃(第1自然段)、同学们嘲笑并改变想法的相关内容(第2~17自然段)。同时归纳板书:画画 评画 教诲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检查指导法,让学生进一步准确识记了生字的读音,并在教师的朗读指导下规范了字词及课文的朗读,有效夯实了朗读和理解基础。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抽取生字卡片,小组开火车再次朗读生字,教师针对易错的生字再次进行规范朗读强调。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生字,看看自己都有哪些识记生字的办法,与同桌进行交流。
3.指名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洼,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借助字义与偏旁部首之间的关系识记“哈、嘻、抢、摆”等生字,并利用生字添加偏旁的方式记住“图、课、座、靠、晌”等。
4.课件再次出示本课需要书写的9个生字“图、课、摆”等,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的结构及笔画,看看在书写这些生字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教师适时进行范写指导,重点指导“图”:外面部分要写得略宽,里面的“冬”要注意与外面部分保持围而不堵的关系,同时,这个字的最后一笔是最下面的封口横画;“座”:上面“广”的横画不要太长,不能完全把下面的“坐”包住,而里面的“坐”则要写得略紧凑;“哈”左边的“口”略小,且要被右边“合”的撇画托住,同时,“合”下面的“口”要写得扁而阔;“嘻”右边“喜”的横画较多,要注意写得紧凑,且横画之间等距。
5.学生根据教师的范写指导认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检查,重点提醒他们注意生字每部分的宽窄与占格情况,同时要保证每个字的端正、美观。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自主探究与规范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诖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生字的书写要领,提升了汉字书写能力。
四、课堂小结
孩子们,“我”为什么会唾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杨桃?面对“我”的作品,同学们和老师分别都有怎样的反应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板书设计:
13.画杨桃
画画→评画→教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并从中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学习
1.谈话:孩子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有了不少的收获,愿意跟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吗?
2.课件出示课文生字词,指名朗读、生齐读,教师再次进行朗读纠正与强调指导。
3.指名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自己对课文内容都有哪些了解,教师适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敌事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复习引入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词语、汇报学习收获等方式,不仅有效实现了旧知夯实,同时也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糖读课文,理楗故事
1.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自己从这段话中都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主朗读,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2)指名说说自己对这段话的感知,课件适时出示文段,引导学生抓住“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两个词语体会“我”画杨桃时的认真态度(板书;认真)。同时引导他们抓住“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一句话体会“我”当时的心理(对
自己的画作感到自信,觉得自己画得很好)。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文段,注意强调“认认真真、老老实窦”两个词语。
2.过渡:面对“我”“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的杨桃,同学们和老师又有什么反应呢?孩子们,让我们走进课文第2~17自然段,边读边找出同学们和老师的不同表现。
(1)学生自主朗读、圈画,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2)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重点抓住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同学、老师的不同表现,归纳板书;嘲笑、审视,同时指名朗读同学的话,注意读出“嘲笑”的感觉,并引导他们结合课文第5自然段理解“审视”一词(非常认真地看)。
(3)质疑思考:孩子们,老师为什么要坐到“我”的座位上并审视讲桌上的杨桃呢?
生:我觉得老师肯定也觉得“我”画的杨桃很奇怪,想看看“我”为什么会这样画。
师:如果你就是文中的这位老师,刚开始你又会怎样想?怎样做呢?
生:我可能会询问他这样画的理由。
生:我可能会批评他不认真,没看清楚杨桃的样子就画。
师:可是,当你坐到“我”的位置时,你还会这样以为吗?
生:不会,因为我看到了杨桃的样子就像一颗五角星。
师:文中的老师直接批评那几个嘲笑“我”的同学了吗?
生:没有,他让那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去观察杨桃。
师:什么是“轮流”?
生:就是一个观察完了再让下一个接着观察。
师:老师的脸色为什么会突然交得严肃了?
生:因为有几个同学嘲笑“我”,这让老师感到有点生气了。
生:老师认为那几个同学嘲笑别人的行为是错误的,所以心里很不满。
师:是啊,没有搞清楚事情的真相就随便嘲笑别人,确实是一种不礼貌、不够尊重别人的行为。故事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孩子们,我们继续读一读课文第11~16自然段,看看同学们这时候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4)学生研读课文并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注意抓住同学们说话时的省略号体会他们的语气所发生的变化(“抢着”表现出他们说话语气的干脆、坚定,后来连用了三个省略号则表现出说话语气的吞吞吐吐),同时出示杨桃实物,引导学生也学着课文中的同学们进行认真观察,并想象同学们此时的心理活动(对
自己的新发现的惊讶以及对先前嘲笑“我”的行为感到后悔)。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2~16自然段,注意体会出同学们前后语气的变化以及老师说话的“严肃”语气。
(5)课件出示第17自然段中老师说的话,引导学生理解“和颜悦色”(脸色和蔼亲切,形容和善可亲),同时想一想自己从老师的话中都读懂了什么?
生:老师想让其他同学明白“我”画的杨桃是杨桃真实样子的一种,不应该受到嘲笑。
生:老师想让同学们知道在没有搞清楚事情的真相前不能随便乱说。
师:老师只是在说“画杨桃”速件事情吗?
生:不是,我觉得他还想告诉我们,在做事情或看待问题时,要先弄清楚事情真相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
(6)指导感情朗读老师的话,注意读出老师说话时和蔼可亲的语气。
(7)小结:是啊,看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一个物体或对待一件事情,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文中的这位老师真是一位有智慧的好老师啊,他告诉我们的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让我们受益匪浅,所以,这件事情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补充板书:终生难忘),引导学生理解“教诲”一词(恳切、耐心地启发开导)。
三、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2~l7自然段,在读中进一步体会人物心理的前后变化。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历说一说自己有没有文中“我”或者其他同学那样的经历,教师适时指导他们说得简洁、清楚,同时说说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被别人嘲笑、嘲笑别人)。
3.教师小结:看来,如果没有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有时的确会犯错误,正如宋代大文豪苏轼诗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课件出示《题西林壁》),所以在评价一
个人、一件事时,我们一定要做到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独特感受(补充板书:尊重事实尊重他人)。
板书设计:
13.画杨桃
画画 → 评画 → 教诲
(认真) (嘲笑、审视) (终生难忘)
尊重事实 尊重他人
14. 小马过河
教学目标:
1.认识“棚、驮、磨”等14个生字,会写“愿、意、麦”等8个生字,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进行分角色朗读。
3.理解故事内容,懂得遇到问题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独立思考,从实践中寻求问题的答案。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准确感知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老马对小马说的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棚、驮、磨、坊”等14个生字,会写“愿、意、麦、该”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知故事内容,初步了解故事的起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谈话:孩子们,听说我们班的孩子特别可爱认真,有很多小动物想来跟我们交朋友呢,你们高兴吗(高兴)?不过,老师从中挑了一个最可爱的朋友(出示“小马”并张贴图片),你们认识它是谁吗(小马)?为了让大家喜欢它,在来这里之前,它还给我们准备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马过河》(板书:小马过河),你们想听吗?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听读故事,并简要描述故事的内容,教师适时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把故事中的人物、事情以及经过和结果简单描述清楚。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谈话创设情境法,让学生获得了愉悦情感体验的同时,有效激发T探究故事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瑷潺文脉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借助拼音再次检查自己课前预习时对生字、词语读音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容易读错的字词要强化训练。
2.检查学生自主朗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马棚、驮到、磨坊、挡住”等,引导学生自主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2)指名朗读词语,教师适时指导,读准“棚”是后鼻音,“磨”是多音字,在文中读第四声,“坊”是第二声,“哩”“唉”两个字是语气词,注意“哩”读轻声,另外要特别注意区分“该、刻”两个字,不要混淆了它们的读音。
(3)生齐读词语、适时进行指读抢读词语练习。
(4)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适时进行范读指导,并引导他们针对读得不够流畅的文段再次进行朗读训练。
3.质疑思考: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个故事是接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吗(事情发展)?再读一读,看看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是怎样的?注意用简洁的话来描述。
(1)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引导他们抓住“过河”这条主线,围绕“小马为什么要过河?过河时遇到了什么?结果叉如何?”等进行思考。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归纳故事的起因(帮妈妈驮麦子,路上遇到了一条小河)、经过(小马不知道老牛和松鼠谁的话对,所以不敢过河)、结果(听了妈妈的话后他亲自试一斌,终于知道了河水的深浅),同时引导他们分别从文中找出各部分所在段落(起因:第1~3自然段;经过:第4~7自然段;结果:第8自然段)。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检查交流与点拨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学习情境中有效实现了认知的规范与夯实,同时初步理清了故事的发展脉络。
三、了解故事起因
1.认真读一读课文第1-3自然段,看看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第1自然段中知道了小马是跟妈妈一起住在马棚里的。
生:我知道了小马是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课文第2自然段中,当妈妈让小马为她做点事。清时,小马很爽快地答应了。
师:谁能说得再具体点?
生:瞧,小马说话的时候是“连蹦带跳”的,而且说“很愿意”。
生:第3自然段中,小马接过任务后飞快地往磨坊跑去,“飞快”也说明他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心里很开心.
师:你们抓住了关键词语来体会小马的心情,这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来,让我们读一读小马的话,注意读出他的快乐心情(生朗读)。
师:你们知道老马为什么会让小马傲这件事情吗?
生:老马觉得小马已经长大了,应该能够做这样一件事情。
师:你们的爸爸妈妈平时也让你们做事情吗?
生:是的,隧为他们对我说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还说这是锻炼我的能力呢!
师:老马也是这样想的。小马在去磨坊的路上遄到了什么难题了呢(板书:驮麦子去磨坊)?
坐(齐):遇到了一条小河。
师随手板演小河的简笔画。
2.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第3自然段,画出描写小马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考、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抓住“能不能、该怎么办”等词语体会小马我不到解决问题办法时的困惑,同时抓住最后一句话感受他内心的着急。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注意体会小马前后不同的心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探究交流法,让学生初步感知了故事的起因,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究故事经过、结果的*。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抽取课文中的生字卡片,指名朗读生字,教师再次进行范读指导与强调。同时引导他们简单交流识记生字的好办法,提醒他们利用偏旁与字义之间的密切关联进行理解性记忆。
2.课件出示本课需要书写的4个生字“愿、意、麦、该”,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简单交流生字的书写要领,教师适时指名四位同学板演生字,同时引导其他同学进行书写评价,注意抓住生字的笔画、结构、占格等进行点评。
3.教师进行书写修正与范写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愿”是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部分的“心”要完全被包在“厂”部里面;“意”三部分均要写得紧凑,其中“立”下面一笔横画略长,且稍有弧度;“麦“下面的撇画不要与上半部的竖画连成一笔,同时注意横画等距、紧凑,且最后一笔横画较长;“该”右半部分“亥”撇折与撇画之间注意紧凑.下面的第一笔撇画略长于最后一笔撇画。
4.学生自主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及时予以书写提醒与强调。
五、课堂小结
这条小河到底如何才能过去呢(板书:?)?要想知道故事接下来会有什么有趣的发展过程,我们只有等到下节课再揭晓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伯、刻、突、掉”4个生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进行分角色朗读、故事情境表演。
3.懂得遇到问题,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独立思考,从实践中去寻求问题答案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学习
1. 出示课文中的词语,指名朗读,生齐读,教师适时进行规范朗读强调指导。
2.指名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注意说得清楚、简洁,同时质疑引入:遇到了“如何过河”这样一个难题时,小马接下来又该如何去解决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马过河》。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借助词语朗读、简述故事等形式,让学生避行了基础认知巩固,回时也为本节课精读感悟羹忘了坚实的理解基础。
二、入情入境,解疑悟理
1. 认真研读课文第4、5自然段,分别找出老牛和松鼠对小河的描述。
(1)学生交流,教师适时板书(老牛:很浅松鼠:很深),同时课件出示老牛和松鼠的话,引导学生说说读这两句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
生:读老牛的话我觉得应该用慈祥的语气,斟为他是“伯伯”,是一个长辈。
师:说碍不错,来,你试着读一读牛伯伯的话。
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关爱、慈祥的语气。
生:松鼠的话要很着急,因为他担心说慢了来不及,小马会被淹死。
师:你从哪个地方体会出来的?
生:他说的话中连用了两个“别过河”以及两个“!”。
师:小松鼠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呢?
生:因为昨天他的一个伙伴刖刚掉在这条河里被淹死。
师:原来如此,真是一只关爱生命的小松鼠!你说得好,相信你也能把松鼠的话读得更有味道,来试一试。
生有感情地朗读松鼠的话,师生适时共同点评。
(2)质疑探究:对于同一条小河,为什么老牛和松鼠会有不同的说法?生交流,教师适时出示老牛和松鼠的图片,引导学生将两种动物的高矮与河水进行对比,以此明确他们对河水的评价都是站在各自的角度,所以才会有不同的结论。
2.过渡:这该怎么办才好呢?唉,干脆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孩子们,小马妈妈会怎么回答小马呢?认真读一读课文第7自然段,读一读小马和妈妈的对话,看看妈妈前后共说了几句话,每句话都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1)学生自读,画句子,同时思考老马话中的意思。
(2)学生交流岛己的读书理解,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老马的第一、二句话中体会她对小马的询问(有没有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并从中体会老马对小马的耐心。同时引导学生抓住“难为情”,体会小马对自己“过不了河”感到不好意思的心情。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老马的话:“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课件出示)引导学生思考老马话中想要告诉小马的意思,教师适时归纳小结(老马想让小马明白,遇到问题时我们要亲自动脑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3.引导学生读一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小马对小河有了怎样的认知。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既不深、也不浅,同时引导他们再次读一读小马对松鼠说的那番话,从中体会小马要自己试一试河水深浅的决心。
4.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让他们想一想自己从小马的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教师再次用课件出示句子:“遇到问题,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独立思考,从实践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补充板书:实践出真知。)
5.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一说对“实践出真知”的理解。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提醒他们抓住故事中不同动物说话的语气。教师适时进行范读指导。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自主探究、交流补充与延伸拓展等多样化形式,让学生融人到了故事情境中,既理解了故事内容,同时又真正读懂了故事所阐明的道理。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伯、刻、突、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自主感知生字的书写要领,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进行范写指导,注意提醒“伯”写得左窄右宽;“刻”右边的“目”最后一笔竖钩要写得坚挺有力;“突”中间部分的撇、点不要写丢了,下面“犬”的撇、捺要舒展;“掉”右半部分下面是“十”,不要写成
了“木”。
2.学生自主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检查,及时根据书写情况予以强调、指导。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小马过河》的故事,同时还要记住,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要做一个爱动脑筋、敢于实践的孩子,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成长。
板书设计:
14.小马过河
老牛 很浅
驮麦子去磨坊 松鼠 很深 (实践出真知)
小马 既不深、也不浅
口语交际 图书借阅公约
教学目标:
1.明确讨论、制订班级“图书借阅公约”的目的和意义,养成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
2.通过讨论制订“图书借阅公约”,调动学生参与发表意见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培养良好的倾听、表达习惯。
教学重点:明确制订“图书借阅公约”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难点:能够在参与讨论“图书借阅公约”的交流互动过程中流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书借阅公约”优秀范例;关于珍爱图书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话题
1.课件播放儿组图书馆的壮观画面,引导学生观图,并说说自己的观图感受(图书真多、摆放得十分整齐、人们在图书馆借阅图书看上去井然有序……),教师质疑引入:作为一个管理优良的图书馆,最重要的是管理好成千上万本图书,既能保证对热爱阅读的人开放,又能保证这些图书尽量迸开损失。孩子们,要想做到这一点,图书馆最重要的是要制定科学的图书借阅公约(板书:图书借阅公约),只有如此,前来借阅图书的人才能够按照要求借阅并爱护图书(简单解释“公约”:指公开讨论达成一致的意见,并且所有人都同意遵守的一个规定性条例)。
2.再次播放“班级图书角”画面,学生将这幅画面与前面所见图书馆进行对比,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我觉得我们班的图书角乱糟糟的,看上去不美观。
师:老师也有这样难受的感觉。
生:我们班的图书不知道为什么越来越破旧了,而且还很脏。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生:我觉得我平时不怎么懂得爱护图书,阅读的时候想折就折,想扔就扔。
生:还有一些同学甚至看完后不归还图书,大家看,有不少图书现在都无影无踪了。
师:孩子们,图书也是咱们班的公共财物,作为班级的一分子,我们想不想为图书角制订一份“图书借阅公约”呢?
生:想!
师:很高兴你们都有这样的愿望,这节课我们就来制订一份科学合理的“图书借阅公约”。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谈话创设话题情境法,让学生通过画面的比较,认识到本班图书角的状态不够乐观,从而激发他们制订“图书借阅公约”的强烈*。
二、审题明意,思考交流
1. 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提示”部分内容,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主要应该从哪些方面人手制订“图书借阅公约”。画出图书管理所涉及到的内容。
2.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课件适时聚焦“怎样借阐图书?怎样爱护图书?怎样保证大家都能借到书?”引导学生明确讨论的话题内容(教师归纳板书:借阅方式 如何爱护 畅通借阅),同时也可以引导他们从其他方面进行“公约”内容补充。
3.引导学生根据提示内容独立思考,注意结合课前对“图书借阅公约”的阅读、了解,看看哪些意见可以运用到自己的班级图书管理中来,并试着回忆记录下来。
4.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主思考的情况,适时予以点拨、指导,同时提醒他们一定要注意根据本班实际想出合理的图书管理意见。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掌主要采取了自主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审题,初步明确了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内容,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了个性化的意见的雏形。
三、互动交流,形成“公约”
1.谈话激趣:孩子们,接下来我们要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次班级“图书借阅公约”的设计评选活动,看看哪个小组所讨论、制订的“公约”最有意义。
2.小组间进行讨论交流:
(1)出示交流“温馨提示”:A.主动发表意见;B.轮流说,一个人说完,另一个人再说。
(2)小组交流,教师提醒每组选派一名书写能力较强的同学作为记录员,将同学们的意见进行整理记录,注意不要重复别人的意见。同时引导他们注意要根据板书上的内容展开交流。
(3)教师巡视了解组间交流情况,适时予以交流指导。
3.开展班级“图书借阅公约”评选活动:指名小组代表上台朗读本组的“图书借阅公约”,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客观评价,教师引导他们主要从好在哪里、哪些地方不够合理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评选出“最佳公约”。 。
4.对比发现不足:课件出示优秀的“图书借阅公约”,引导学生对照别人的“公约”思考自己的“最佳公约”还存在哪些问题,并试着进行合理的修改、补充,教师提醒他们注意体现对爱护图书的奖励,对损毁图书行为的惩罚措施等,同时注意明确图书的借阅数量、归还时间等方面的要求。
5.师生共同交流、补充,教师适时对“最佳公约”进行修改、补充,形成班级“图书借阅公约”,并请班级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诵读给所有同学听。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互动交流与规范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不断完善对班级“图书借阅公约”的认知,并在此过程中有效提升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深化认知
1. 教师小结:孩子们,看到你们亲自参与制订的“图书借阅公约”,老师打心眼里为你们感到高兴。还等什么呢7这节课下课的时候我们就着手准备,让我们的班级图书角真正变成知识的宝地。
2.延伸:教师出示几则关于读书的名言,引导学生朗读,并从中挑选出一则最有意义的作为班级图书角的“读书名言”。
板书设计:
借阅方式
图书借阅公约 如何爱护
畅通借阅
……
语文园地五
教学目标:
1.借助对汉字部首的认知,实现对词语意思的理解,提升自主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2.理解并积累有关“笑”的词语,实现语言文字的有效积累。
3.品读感悟词语所表达的情感,进一步提升感情朗读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
4.通过观察发现,感受同义词所构成的词语的有趣特点,培养探究学习的兴趣。
5.诵读《弟子规》,感受三字经的形式和韵味,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积累。
6.通过短文阅读,进一步深化对单元学习主题的认知,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丰富语言文字积累,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够读懂短文的内容,深化对单元学习主题的认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弟子规》动画视频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借助对汉字部首的认知,实现对词语意思的理解,提升自主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2.理解并积累有关“笑”的词语,实现语言文字的有效积累。
3.品读感悟词语所表达的情感,进一步提升感情朗读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
4.通过观察发现,感受同义词所构成的词语的有趣特点,培养探究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教学“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汉字“妈、奶、娘、姐”,引导学生观察四个汉字并说说自己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生:我发现四个字都有一个女字旁。
师:你们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了四个汉字最明显的特征。再动脑想一想,这几个字在意思上又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生:这四个字表示的都是女性。
师:哦,这说明含有女字旁的汉字差不多都跟女性有关联,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汉字“形旁表义”,也就是说汉字的偏旁跟这个字的意思密切关联。接下来,让我们再来认识两个偏旁以及由它们组成的汉字、词语。
2.出示“识字加油站”中的两个偏旁“厂、穴”,指名说说这两个偏旁的名称以及它们所表示的意思,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含“厂”的汉字一般表示与房屋有关,带“穴”部的汉字则表示与山洞有关。
3.出示两组含“厂”和“穴”的汉字所组成的词语,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主拼读,注意读准字音,并试着根据偏旁以及生活认知尝试感知词义。
4.指名朗读词语.教师适时进行范读指导与强调,特别要注意“窟窿”一词,后面的“窿”在该词语中应读轻声。学生齐读词语。
5.引导学生简单交流对两组词语的感知,教师再次根据两个偏旁引导学生感知词语所对应的事物样子及特点。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联系旧知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感悟词语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进一步提升了自主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教学“字词句运用”
1.过渡引入:中国的语言很奇妙,对于同样一种事物或现象,有时候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例如.我们脸上常出现的“笑”这一表情符号,就有很多不同的形式。
(1)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字词句运用”第一部分中一组含有“笑”字的词语,注意借助拼音读准词语,同时想一想这些词语都有哪些不同的意义。
(2)指名学生朗读词语,教师适时指导读准“破涕为笑”中“涕”读“ti”不要读成了“di”
(3)学生交流对9个含有“笑”字词语的理解,同时运用相应的表情来演绎对于词义的理解,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破涕为笑”(一下子停止了哭泣,露出笑容。形容转悲为喜)、“眉开眼笑”(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捧腹大笑”(用手捂住肚子大笑。形容遇到极可笑之事,笑得不能抑制)。并引导他们明确“微笑、笑眯眯、笑呵呵、眉开眼笑”几个词语中“笑”的程度稍浅,“哈哈大笑、瘁腹大笑、狂笑”等程度更深,而“破涕为笑”则写出了情感上由悲转喜的变化。
(4)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词语,注意再次体会词语表现的“笑”的不同程度。
2.引导学生自主朗读第二部分的题目要求,说说这一部分主要的训练内容是什么。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题意。同时引导他们明确三句话的出处(《小马过河》《画扬桃》)。
(1)学生自主朗读句子,联系前面的学习想一想加点词语所表达的情感,并将自己的理解与同桌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说说三句话该如何朗读,同时说说这样读的原因是什么。
生:第一句话应该读出小马欢快的心情,因为“连蹦带跳”这个词语写出了小马非常乐意帮助妈妈做事情的心情。
师:你能读给大家听一昕吗?
学生感情朗读第一句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再次指名同学进行朗读。
生:第二句话要读出不好意思的语气,因为“难为情”这个词语说明了小马为自己没能过河而感到十分羞愧,所以说话都有些结结巴巴的。
师:你不仅抓住了加点词语“难为情”,更准确体会到了小马说的话中省略号的作用了。相信你也会把句子读得更有感情。来,你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
学生感情朗读第二句话,师生共同点评。
生:最后一句话要读出温和、和蔼的感觉,因为“和颜悦色”是指说话的表情非常和善可亲,同时由于老师是在亲切地告诉同学们一个道理,所以我觉得应该读出这样的语气。
师:看来大家完全可以凭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来感受人物说话时的情感了。来,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三个句子,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3)学生感情齐读三个句子。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探究交流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词语的异同以及所表达的意思,并通过感情朗读比较,更好地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三、教学“我的发现”
1.课件出示“教诲、寻找、伙伴”等6个词语,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并研究构成词语的两个字,看看自己都有什么有趣的发现(每个词语中的两个汉字意思差不多……)。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构成词语中的两个独立的汉字彼此互为近义词,而它们所组成的词语的意思跟这两个字的意思也差不多。
2.引导学生再次观察6个词语,看看每个词语所表示的意思与构成词语的汉字意思上的关联,并借助汉字的意思试着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生交流对词义的理解,教师重点补充“教诲”(指教导、教训的意思)、“灾难”(跟“灾、难”两个字所表示的意思大致一样,均指受到的自然或人为的严重损害)。
4.拓展延伸: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具有同样有趣特点的词语,教师适时补充(丰富、喜悦、快乐、悲哀、伤痛……)。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观察发现法,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词语的有趣构成特点,培养了他们对词语的感知能力,同时也形成汉语文化认知积累。
四、课堂小结
孩子们,我们的汉语言文化是不是非常有趣?只要你愿意去探究发现,你会学到更多有趣的语文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面的“日积月累”“我爱阅读”两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诵读《弟子规》,感受三字经的形式和韵味,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积累。
2.通过短文阅读,进一步深化对单元学习主题的认知,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课件激趣,引入学习
1.课件播放《弟子规》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边认真聆听、观看,边想一想视频中的小朋友们诵读的是什么?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弟子规》),同时简单介绍关于《弟子规》的资料(主要陈述的是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
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
2.过渡引入: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弟子规》节选内容,相信大家一定会对它产生诵读与积累兴趣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趣味学习情境,一方面自然引入了后面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弟子规》的兴趣。
二、教学“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弟子规》,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时注意读出句子之间的节奏和韵味。
2.同桌之间进行朗读检查,注意及时针对读错的汉字进行提醒、纠正。
3.指名同学逐句朗读,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予以纠正指导,重点提醒多音字“冠”在文中读第一声,“纽”的声母是鼻音“n”,另外注意读准“污秽”一词,不要将“秽”读成了“岁”的音。同时简单补充四句话的意思(第一段中的两句话说明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服装仪容的整齐,同时还要注意不可乱放置衣物,以免弄脏了;第二段两句话则是说做人要注意从道德、才学、本领等方面修炼自己,不如别人时要注意努力赶上,而不要因为自己的衣服、饮食等不如人而心里难过)。
4.生齐读,并试着进行背诵练习,同桌间进行诵读比赛,看看谁先背下来。
5.指名背诵展示。教师适时予以点拨、提醒,对诵读流畅的同学进行表扬、激励。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背诵《弟子规》,更好地感悟了文意,同时实现了对中国传绕文化的不断累积。
三、教学“我爱阅读”
1.激趣交流:孩子们,你们最喜欢什么样的天气?
生:我最喜欢晴天,因为晴天太阳给人感觉好明亮。
生:我也喜欢晴天,因为我觉得晴天的时候干什么事情都是自由自在的。
生:我跟他们不一样,我喜欢下雨天,夏天的时候天晴了就很热。
生:我遇到礼拜天的时候就喜欢雨天,我能安安静静地坐在家里看自己喜欢看的课外书。
师:看来不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可是有一位老奶奶却不是这样以为的,在她看来,晴天是坏天气,雨天同样也是坏天气,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引导学生认真朗读短文《好天气和坏天气》,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懂、读正确、读流畅。
3.同桌间轮流读短文,注意在读错的地方及时予以提醒、纠正,同时汇报交流容易读错的字词,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读准“果脯、倒过来”两个词语(其中“倒”是多音字,在这里读第四声)。
4.引导学生再读短文,想一想故事主要写了谁,在她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1)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老奶奶)、事情(去看望两个儿子,因为他们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天气的好坏,让老奶奶感到左右为难)。
(2)讨论交流:老奶奶为什么会有“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的感觉(因为她关心两个儿子的生意)?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一说老奶奶这样的“担心”有意义吗。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明确:老奶奶只站在不利于两个儿子的角度上去评判天气,而没有想到她以为的“坏天气”对于另外一个儿子却是“好天气”。
5.引导学生再读短文最后一段,看看自己从老爷爷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把问题倒过来想,坏事情可能就会变成好事情)。教师肯定学生的理解,并再次明确“动脑思考,坏事情可能会变成好事情”的道理。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自主朗读与点拨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并在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单元主题认知的升华。
四、课堂小结
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情本身并没有什么绝对的好与坏之分,如果我们也能像故事中的老爷爷那样把事情“倒过来”想,说不定“坏事”就会奇迹般地变成了“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