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秦王嬴政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于公元前228年攻破了赵国的防线,赵王被俘。随后,秦国大将王翦率军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准备攻打燕国。
燕国弱小,不能和秦国硬拼。燕国太子丹找到荆轲,请求他去秦国劫持秦王嬴政,逼迫秦王退还各个诸侯国的土地;如不能活捉,就把秦王*死,使秦国内乱,达到不出兵而退敌的目的。
荆轲答应了燕子丹的请求,要求带着樊於期(秦国人,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来投奔太子丹,秦王正重金悬赏捉拿他)的人头和燕国最富饶的的地方督亢(今河北省涿县东)去见秦王,取得秦王的信任后才能实施劫持计划。
太子丹觉得*了樊於期不仁义,不同意。于是荆轲私自去见樊於期,说明来意。樊于期为了报仇,自*身亡。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与助手秦武阳从燕国出发去咸阳(秦国都城)。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人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在易水(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给他送行。
高渐离敲着筑(一种古时的乐器),荆轲合着节拍唱出那句千古名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听到如此悲壮的歌声,众人都睁大眼睛,头发直竖起来。唱完歌,荆轲义无反顾地登上车去往咸阳执行这个非常危险有去无回的任务。
九百年之后,唐朝的骆宾王来到昔日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易水边,为朋友送行。望着千古以来奔流不息的河水,他非常感慨,写了下面这首诗: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所谓五言绝句,就是整首诗只有四句,每句五字,并符合韵律规范的小诗。五言绝句的起源和发展见。
整首诗翻译过来,就是:
在易水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那时的人都已经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这首诗的标题说明了地点和事件。
第一、二句写荆轲在易水辞别燕太子丹的情形。同是易水送别,侠肝义胆的骆宾王很自然的就想到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壮士”二字表明他对荆轲的敬佩景仰之情,而“发冲冠”则通过描述人物激昂感慨的情绪,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
第三、四句用了对仗的手法,诗人的情绪自然地从第二句的愤慨过渡到悲伤苦闷。壮士荆轲进秦宫后,刺*秦王失败,被秦王用剑刺死。作者在深深地缅怀荆轲这样的英雄的同时,也感慨如今的唐朝在武后的把持下,奸佞横生,国家危在旦夕,像自己这样想要匡复李姓王朝的人处境艰难,宏志难展。
“寒”字是点睛之笔。这里有四层意思:一是冬天的河水很冷;二是国家危机四伏;三是诗人报国无门心寒意冷;因此想要打破这种困境,还需我辈学荆轲视死如归舍身取义。到这一层,又是暗含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互相勉励。
短短四句仅二十字,骆宾王咏史抒怀,表达了如此充沛的感情,不愧是”初唐四杰“之一。其他三杰分别为:王勃、杨炯、卢照邻。
嗣圣元年(684年)9月,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作为徐府的幕僚,他起草了《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11月,徐敬业兵败被*,骆宾王下落不明,他以实际行动恪守了自己的信仰。
想要了解骆宾王更多的人生经历,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