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名言保持饥饿,乔布斯名言永远饥饿永远愚蠢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5 13:09:27

前段时间,苹果2018年秋季新品发布会举行了。发布会后,大家都在吐槽苹果手机越来越贵,而且没有什么亮点,达不到心中预期。每当这时,大家都会情不自禁地怀念起乔布斯来。

作为苹果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乔布斯在世时,产品常常给人惊喜,根本不给大家吐槽的机会。乔布斯不光是在产品上,在思想领域,也是位先行者。

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上,提出了那句经典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细细探究就句话,乔布斯是建议人们内心保持一种“饥饿”的状态。所谓“饥饿感”,就是对自我的不满足,对高成就的不断追求。

职场有所作为的人,大都和乔布斯一样,有这种“饥饿感”。

乔布斯名言保持饥饿,乔布斯名言永远饥饿永远愚蠢(1)

今日头条的创始人张一鸣,曾讨论过这样一种现象:他大学同学、共事的同事中,有很多不错的人才,甚至技术、成绩都远超过他,但十年之后,大部分人都没有达到他的成就。

这些人大学毕业后进入比较稳定的单位,解决了住房和户口。之后的日子,就在老婆孩子三室一厅的舒适区里转,周而复始。时间一晃十年,和张一鸣一对比,职场上的差距就出来了。

水平原本相当的人,经过一段时间,就远远落后了,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些人内心太容易满足了,缺乏“饥饿感”。

职场中,决定你高度的关键因素,往往不是才华、也不是背景,而是是否保持“饥饿感”。没有“饥饿感”的人,就不会设立高远的目标,没有目标,就不会采取行动。没有行动,就停留在原地不前。日积月累,与人的差距越来越大。

相反,保持“饥饿感”的人,不会满足一时的成就,眼里永远有未达到的目标。这种对高成就的渴望,是成功的动力。

“饥饿感”可以唤醒心中的巨人,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追求卓越的雄心。这些人更容易成功的秘诀有三点:

1) 有“饥饿感”的人看周围,看到的是资源,而不是困难。

保罗*戈埃罗写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有句经典: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完成。

同事小美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她特别喜欢这句话,还把这句话抄写在笔记本的扉页上。

小美进公司人事部没多久,就被分派到一个大家都不愿意做的事情:出外招聘。因为公司是零售行业,薪资低,活儿累,去人才市场招聘几乎没什么竞争力。每次收到的简历都寥寥无几。网上招聘,面试之后基本都见光死。

马上暑期顾客高峰就要来了,卖场如果没有人干活,直接影响销售额。面对这样的困境,小美却没有丝毫抱怨,马不停蹄地开始干活。

小美充分发挥了沟通协调的才能,把竞争对手的招聘方式都摸了一下底。了解到竞争对手和市里的一些大专院校都签了校企实习合作协议后,便立刻去联系了这些学校。

最后,小美竟然联系了一百多名学生来做暑期兼职,解决了公司的难题。小美面对难题和不公,她不抱怨,而是抱着一种非要把事情干成的信念,来调动周边的资源。她想的不是困难,而是有什么资源可以做成这件事?

这就是有“饥饿感”的人看问题的方式:考虑的是我有什么,而不是我没有什么。

有“饥饿感”的人看周围,看到的是资源,而不是困难。这种看待事情的方式,能激发出自己无穷的潜能,最终达成目标。

2) 保持“饥饿感”,意味着保持学习的动力。

现在的世界变化越来越快,行业知识的更新速度都非常快,旧有的经验积累的价值越来越低。罗振宇就曾对北大学生说:“如果我有些观点和你们的不一样,那八成是我错了。” 如果要保持与时代同步,就要不断学习。

同样,内心保持“饥饿感”的人,旧有的经验与知识积累已经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他们总是对未知事物总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想要探究事情的真相。这种强烈的求知欲,给他们带来的就是强烈的学习动力。

我上司职业生涯非常传奇,他是这家世界顶级零售企业的总裁,也是这个级别唯一的亚洲人。

他最早进入公司也只是名普通员工,每天搬货整理排面。但他有个特点,不甘于现状,时时有种渴望学习的动力。

他从服务部门到营运部门,从食品到非食品,每个部门都主动提出去轮岗学习。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使得他在众多的人选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区最早的华人区域经理。

不仅如此,他还利用休息时间,自学英语和法语,这样,他和集团高层就能直接沟通。

这种永不满足的“饥饿感”,给了他无穷的学习动力,也成就了他的职场传奇。 “饥饿感”不停,学习不止。保持“饥饿感”,意味着保持学习的动力。

3) “饥饿感”是一种内在动机,它决定着努力的程度。

职场上有“饥饿感”的人,通常是高成就需求者。所谓高成就需求者,就是经常追问自己:我需要怎样的自我发展?我应该去学习什么知识和技能?我应该为我自己设定怎样的目标?

美国哈佛教授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高成就需求者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喜欢设立有挑战性的目标。

高成就需求者不会满足眼下的成功,他们内心永远有种对完美卓越的渴望。这种渴望就是 “饥饿感”。

这种“饥饿感”越深,为之付出的努力程度也就越深。乔布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005年时,市场上的手机都是键盘式手机,他提出要做成金刚玻璃面、多点触控的屏幕式样手机。所有人都告诉他,不可能!

“这是未来!我们不能满足于现在!”因为对于心目中完美手机的渴望,乔布斯联系玻璃生产商康宁公司。一开始,康宁公司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乔布斯。最终,被乔布斯说服说试试看。

经过六个月的研发,康宁公司终于满足了乔布斯的要求:生产出了从未制造过的玻璃。

乔布斯的“饥饿感”,决定了公司整个团队的努力程度,把不可能一步步变成可能。最后,打造出了经典的iPhone,改变了世界。

“饥饿感”,它扎根于人们的内心,是每个人成功的内在动机。它决定着努力的程度。

有“饥饿感”的人,不会满足现状,而是努力取得更大成就、成为某个领域的出色人物。有“饥饿感”的人,渴望成为更优秀、更卓越的自己。让我们和乔布斯一样,永远保持内心的“饥饿感”,保持对卓越的渴望。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