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名言及理解,司马迁名言及其解释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5 17:12:20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名将李广之孙李陵率5000兵士出击匈奴,匈奴单于以数万之军围攻李陵。血战十日,李陵所部矢尽粮绝。在外援断绝,突围无望的情形下,李陵为保护残余将士被迫投降匈奴。消息传至长安,武帝大怒,召集群臣拟定李陵罪行。慑于武帝之怒,无人敢为李陵说话。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认为李陵以5000之众与匈奴主力血战十余日,*敌超过己方数倍,已经出色完成了出击任务。李陵投降是迫于外援不济怜恤部下的形势,并非真心,以后会寻找机会回归朝廷。但武帝不听谏言,他下令*了李陵全家,还将司马迁作为李陵同党下狱治罪。

司马迁犯下仵逆圣上的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当时若要不死有两种方法:一是向朝廷缴纳50万钱的免死赎金,二是接受腐刑(古代宫刑,即割去男性生殖器)以代死刑。司马迁家境清寒,没有钱,又不想死,就只能屈辱的接受了腐刑。在当时,这是比死更让人屈辱和痛苦的事情。

司马迁名言及理解,司马迁名言及其解释(1)

陕西韩城司马迁石像

司马迁为什么要屈辱的活下去?这要从司马迁的家世和职业说起。

司马迁生于一个祖辈世代为国家史官的家族。他的祖先在周代就担任国家的太史,负责撰写国家的档案,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相当于国家档案馆馆长。司马谈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不仅熟悉历朝历代的历史,对儒家、道教、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很有研究,写有《论六家要旨》,相当精辟的评论了各家思想。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文武百官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能够追随皇帝去泰山封禅也是莫大的荣耀。太史公司马谈没有在受邀参加封禅之列,为此他十分痛惜,感觉自己不被朝廷重视,对他自己和作为史官的家族都是耻辱。司马谈最终忧愤成疾,临终时嘱咐儿子司马迁要继承家族史官的使命,撰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以流传后世。

司马迁自幼聪颖过人,得益于良好的家教,十岁就能诵读古文。二十岁后游历四方,到过今天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及湖南、湖北等大部地区。后来又入朝担任郎中,奉命出使过西南四川、云南等边境地区。司马迁在游历中广泛考察各地历史风俗,他探察大禹治水的遗迹,探访孔子故里的风俗。他采访许多老人,了解秦汉之际的历史见闻。到各地探察民间风俗,采集上古以来的民间传说。司马迁通过游历考察收集到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为以后撰写史书提供了扎实基础。

司马谈病逝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38岁的司马迁继任太史令,继续整理父亲留下的档案资料。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在编订完成天文历法《太初历》后,司马迁开始编撰《史记》,以完成父亲遗志。司马迁的编撰规划很宏伟,他写的这部《史记》上起上古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下至汉朝当世,历经千载。该书以人物为中心,以本纪记叙帝王,以世家记叙诸侯将相,其他人物入列传。同时以十表排列时间年月,以礼乐律历等八*载经济、政治、文化等专题历史。可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然而五年之后的天汉二年(公元前199年),因李陵事件而锒铛入狱的司马迁被迫停止了这项伟大的编撰工作。面对死亡的威胁,司马迁毫无惧色,他认为若为信念和正义而死,死得其所也。在多年以后写给朋友任安的那篇千古名文《报任安书》(后列入《古文观止》)中,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面对危难,慷慨赴死是容易的,难的是怎样活下去。真正的勇士不一定要去死,因为他有比死更重要的事情。所谓: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李陵事件下狱之时,《史记》还没有编撰完成,司马迁如果当时一死,自然不受屈辱,但这项伟大事业就落空了,父亲的遗愿也无法实现。司马迁说: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为了心中伟大的事业,为了能够“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决心效法历史上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先贤,忍辱负重,完成撰史大业。

自古圣贤遭受磨难而发愤著书的事迹激励司马迁为理想而活着,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所言:“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段文字十分经典,成为后世效法先贤以苦难励志的警句名言。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司马迁被任命为中书令,这是个相当于皇帝秘书的职位,主要是为皇帝草拟奏章诏令,一般由内廷宦官担任。司马迁在接受这个带有屈辱色彩的职位后,继续以病残之躯编写《史记》。最终于五年后即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左右完成这部巨著。

我们不知道司马迁受刑后是在什么心境下完成这一巨著的,看一看他在《报任安书》所写: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丘墓乎?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残酷的宫刑带给司马迁的不仅是身体和人格的屈辱,也是名誉和家室的毁坏。儒家认为身体发肤皆受之于父母,身体的损伤和受辱不仅是对自己也是对先祖的侮辱。司马迁身心受到重创,还要忍受乡党族人的辱骂嘲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其背负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因此他的痛苦也是非常人所能想象,他描述自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此种文字如身临其境,其痛处可谓字字扎心!但是,司马迁还是咬牙挺过来了!不为别的,只为心中那部伟大的史书。

司马迁名言及理解,司马迁名言及其解释(2)

陕西韩城司马迁陵

《史记》这部用血泪凝结而成的巨著,不仅是二十四史中的首部正史,也是唯一一部通史。司马迁博古通今,一部书上下前年,非后世一部只有一朝一代可比。除了时间跨度长,最重要的是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他同情弱者、同情平民、同情失败的英雄,甚至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也不排斥女人。《史记》将失败的项羽列入帝王本纪,将女儿身的吕后列入本纪,将平民出身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后世一概斥之为贼寇)的陈胜列入与诸侯将相并列的世家。他还为刺客、游侠等后世所谓的“流氓无赖”作传,赞颂民间的道德和侠义精神。司马迁的《史记》,从内容到思想都与后世的“正统”史学有太多的格格不入,因此颇受后世一些所谓正统化史家的指责。说他满腹牢*,自视甚高,评论史事不加于考究,臧否人物则失之于偏颇。种种谬论,甚嚣尘上。

司马迁名言及理解,司马迁名言及其解释(3)

可是,司马迁最可贵的就是保有这点个人情绪,因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读《史记》,最精彩的是卷末那段“太史公说”,激扬千古的文字之中,我们窥见的是太史公那不屈的铮铮铁骨!

司马迁的《史记》,字里行间,凝聚的正是我们这个民族读书人最可贵的精神!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